玛萨拜和他的歌谣
2008年10月29日 12:06:48 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 紫燕 摄影 报道)“各位亲友听我言,我将述尽我所见。时代在变迁,苦难的日子已远去……”吟唱着这样的诗句,新疆伊犁巩留县羊场一队58岁的牧民玛萨拜·热荷木江怀抱白蜡木雕成的形似天鹅的冬不拉,从一个毡房唱到另一个毡房。
一
哈萨克族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学,其中口头文学尤其丰富。其形式有神话、故事、诗歌、民歌、谚语、格言等。众多的作品是在人们一代又一代人相继传诵过程中不断加工而逐步形成的,他们就是草原上广受人们尊敬和喜爱的阿肯。玛萨拜就是众多阿肯中的一位,他创作的《我的冬不拉》、《美丽的恰西》、《库尔德宁》等20多首曲目广为流传,且在哈萨克族音乐界颇有名气。前不久,记者在巩留县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驱车来到离县城40多公里的羊场牧业队采访玛萨拜。当我们到达时,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玛萨拜在家门前等着我们。他红黑的脸庞上透着几分儒雅,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位牧民。
玛萨拜家的定居点还没通上电,用的是小型发电机。家里有辆摩托车,出行还算方便。在他那清贫的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依墙靠着的几把冬不拉。刚一落坐,玛萨拜的妻子就将花毡摊开,一一摆上“包尔沙克”、馕、新鲜的奶油等食物招待我们。我们一边喝着奶茶,一边听玛萨拜的故事。
二
玛萨拜的父亲在世时,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阿肯。玛萨拜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悟性很高,父亲唱的歌他听一遍便能记住。三四岁时,父亲给他制作了一把小冬不拉。从此,父亲唱到哪儿,小小年纪的玛萨拜就跟到哪儿。艺人铿锵有力的诵白、富有节奏的弹唱,令玛萨拜十分着迷。
玛萨拜从小聪明伶俐,7岁进学校学习,识字后就开始阅读史诗、叙事诗等口头文学作品,游览故乡的山水。玛萨拜小学毕业时,因“文革”中断了学业。之后,他师从阿不都热黑、吾买尔汗、别克保尔逊·吐拉尔等十几位知名的民间艺人,十几岁时开始了自己的巡回说唱生涯。
1983年,93岁的父亲去世,悲伤的玛萨拜唱着怀念父亲的诗句,令观者动容。之后,当年教他弹唱的几位老师也相继离开人世。为了纪念他们,让后人传唱他们曾经唱过的歌,玛萨拜开始收集、加工阿肯们的诗歌。
玛萨拜对记者说,每当传来儿时就熟知的阿肯去世的消息,他在悲伤之时便会想起他们唱过的歌,想起一首记一首,同时写下对他们的深深怀念。就这样,目前,玛萨拜已全面收集整理了已故的25位阿肯的诗歌,他还根据当地发生的一些趣事和轶闻,自编铁尔麦。玛萨拜骄傲地告诉我们,20多年来他已写下了300多首哈萨克族铁尔麦,有十几首被收集在《哈萨克族铁尔麦》一书中。
三
玛萨拜生活在浓厚的草原文化环境中,广袤无垠的草原使他的心胸开阔、性格粗砺、幽默大度。在伊犁草原上只要有婚礼、节日等活动,人们就会看见玛萨拜怀抱一只冬不拉,在人群的拥簇中边弹边唱。一段段动情感人的故事,一首首优美动听的诗歌,一曲曲响亮悦耳的冬不拉琴声,使听众时而屏息静聆,时而欢声雷动。妻子说,玛萨拜在外说唱的时间要比在家待的时间长。
“我知道/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漫长的黑夜将尽/白天也难寻我的踪影”这是玛萨拜歌中的诗句,这样的诗,玛萨拜写过几大本。
玛萨拜名气越来越大,1998年自治区《木拉》杂志原总编吾拉赞拜·叶高拜听过玛萨拜的铁尔麦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将玛萨拜请到乌鲁木齐市。看了玛萨拜记在烟盒上、小纸片上的诗歌后,和他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采访,亲自执笔写出长达10页的长篇通讯《阿肯玛萨拜及其歌谣》,发表在当年第2期的《木拉》杂志上。从此,玛萨拜与吾拉赞拜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今年元月份,玛萨拜在《木拉》杂志上看到吾拉赞拜在哈萨克斯坦去世的消息时,他哭了。
2004年,玛萨拜应邀到北京参加民歌演唱会,在演唱会上他弹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3首铁尔麦,受到听众和专家的称赞。2006年,北京研究哈萨克文学的专家专程来伊犁收集了他的许多诗,并写了长篇通讯《玛萨拜和他的铁尔麦艺术》,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播放。2007年8月,玛萨拜获得“功勋铁尔麦”艺术家的称号。40多年来,玛萨拜参加过数次各种形式的阿肯弹唱,获得各种奖项十几个。
玛萨拜的4个儿子在他的影响下,现在个个都是弹唱能手。他和儿子们当场给我们合奏了一曲自己作词作曲的《巴吾如木巴拉恰尔》(我的兄弟姐妹),在热情洋溢的前奏后引出高亢悠扬的歌声,有如湍湍激流倾泄不止,父子五人旁若无人地沉醉于自己的弹唱中,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形象地表现出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戏水的天鹅、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景象。
玛萨拜的小儿子拿来一把形状像天鹅的冬不拉,央求他弹《白天鹅的翅膀》,闻声而来的邻居们也要他弹一曲。玛萨拜从小儿子手中接过琴斜着放入怀里,《白天鹅的翅膀》从他指间流淌出来,缭绕在暮色中的定居点上,弥漫在辽阔无际的草原上……
稿源: 伊犁日报 责编: 佟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