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大师助阵"女儿会" 土家女儿"三宝"齐现身

民间大师助阵"女儿会" 土家女儿"三宝"齐现身

民间大师助阵"女儿会" 土家女儿"三宝"齐现身

2009年09月01日 15: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18岁土家聋哑织锦女陈慧现场制作西兰卡普。作者 郭晓莹




  中新网恩施9月1日电(记者 郭晓莹)传说土家女儿有三宝,绣花鞋垫、西兰卡普和千层底布鞋,它们是衡量土家女儿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也是土家儿女自由恋爱,追求幸福的三件法宝。9月1日,恩施“土家女儿会”土特产品展销会上,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土家女儿“三宝”齐齐现身,吸引众多游客和民众争相目睹和购买。

  民间艺人现场亮绝活

  82岁高龄的刺绣高手邵艳梅在展销会现场飞针走线,绣起了鞋垫。老人家虽然耳背,但刺绣时眼不花,手不抖,绣出的鞋垫精美绝伦。

  恩施三岔乡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老人家心里想什么,手就能画什么,画什么就能绣什么,她绣的鞋垫图案精美,花色艳丽,栩栩如生,堪称一绝,在当地无人能及,人称“绣神”。如今,老人家已将绝活传授给了自己的57岁女儿谭光英,二人合绣的“母女垫”在展会上备受关注。

  聋哑织锦女陈慧则在现场支起织布机,熟练制作“西兰卡普”。西兰卡普即土家织锦,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工艺,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用手工在古老的斜织机上,反面挑织而成。如今,能够熟练织就西兰卡普的土家女已经为数不多了,陈慧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18岁的陈慧学习织锦已有3年时间,目前已经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织锦公司的一名织锦工,月收入可达1千多元。

  同样是飞针走线,刘芳荣的针与线都比邵艳梅的粗得多。刘芳荣来自恩施东乡一带,十五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纳千层底鞋。刘芳荣说,恩施东乡一带能纳千层鞋底的妇女很多,当地的汉子也习惯了穿上由母亲或妻子亲手制作的千层底布鞋,当地人传说,穿上合脚、透气、柔软的千层厚底鞋,就能迈步走向幸福的生活。

  传统文化的现实尴尬

  在展销会上,一位外地游客问一位正在购买西兰卡普的年轻姑娘:“你会织吗?”姑娘俏生生地回答:“大哥你莫开玩笑,我要是会织,哪还用买哟,现在的妹娃儿哪个还会织嘛!”姑娘的回答引得周围的人一阵轻笑。

  恩施土家俗语有云:“布鞋厚纳千层底, 袜垫巧绣‘双飞燕’”,恩施土家女的人美歌甜、心灵手巧远近闻名。然而现实的情况确是,当代年轻恩施土家姑娘或仅能哼几句山歌,或根本就不会唱,即便是在“女儿会”上,也没有对歌的环节。比起山歌,现代土家女可能更爱流行歌曲;比起充满民族韵味的西兰卡普背包,他们更喜欢五颜六色的时装包,比起绣鞋垫,他们更喜欢时下流行的十字绣;比起千层厚底鞋,姑娘们更钟情于各式各样的高跟鞋。

  面对传统文化面临的现实尴尬,恩施市文体局局长陈起鹤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土家女走出了大山,走出了恩施,融入了现代化社会,传统的手工艺制作不再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必须,渐渐被淡忘。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不有意识地加以保护,随着为数不多的民间工艺制作人的渐渐老去,这些民间文化将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据悉,为了保护这些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当地文化部门已经建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着手收集和保存这些民间文化的实物和影像资料。“仅仅靠被动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主动推广。”陈起鹤说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恩施市开始举办土家山(民)歌大赛,以激起全市民众学山歌、唱山歌的热情。而各地近年来文化活动的举办也十分踊跃。恩施市三岔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邓永红说,当地将于近期举办培训班,吸纳更多的反乡农民工和当地妇女学习、推广绣鞋垫、纳鞋底、制作狗头帽等民间传统手工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