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82岁磨刀匠 全凭手艺拒绝“现代化”(组图)

82岁磨刀匠 全凭手艺拒绝“现代化”(组图)

中新网 2011年11月17日 09:01 来源:新京报 







    新街口南大街,82岁的磨刀老师傅方振清在用传统工具磨刀。他自从1989年退休后,一直走街串巷磨刀至今。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方振清
  岗位:磨刀匠
  地点:走街串巷

  “我退休后没啥业余爱好,就爱磨刀!”

  “手艺人凭的是个手艺,讲的是个信誉。不然怎么跟顾客交代呢?”
  “这些年北京变得太多,我倒没怎么变。”
  “没想过啥时候不磨了,会一直磨下去。”
  “磨剪子嘞,抢菜刀……”把刀面上的污垢擦除,用刷子刷一层水,先在粗糙的磨刀石上磨,之后换成表面光滑的磨刀石,不时用拇指感觉刀刃锋利的程度,直到刀刃锋芒闪亮。这样的场景,在北京的街头越来越难以见到。磨刀也成为正在消失的老行当。在新街口,生活着这样一位磨刀老人,他个子不高,微微驼背,架一副老花镜,出门时戴一顶写着“LUCK”字样的太阳帽。他叫方振清,今年82岁。“往西到月坛、往南到新文化街、往北到小西天、往东到地安门都是常去的地方”。

  退休后怕闲着,当起磨刀匠
  每天上午十点,方振清总是蹬着三轮车从家出发,隔三天去一次新街口南大街,每周四到护国寺,隔十天去一趟西直门桥……日程安排满满当当,除非遇到特别恶劣的天气,老爷子一般都会按照日程表准时出现在相应地点。
  系上围裙,放下板凳,依照次序从三轮车上取下磨刀工具,之后开工。一天下来,平均能磨上40多把刀。看着他干活儿时候的劲头儿,围观的人们都发出惊叹,觉得他不像年过八旬的老人。
  方振清说,他1989年退休,之前是一名木匠。令老爷子最骄傲的是,他当年参与过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施工。“退休了不知道干点什么。”因为木工经常打磨木材,讲求平整度,磨刀的手艺自然无师自通,于是他把磨刀当成了新职业。这一磨,就是十五六年。
  方振清说,他有两儿两女,都很孝顺,说到子女的时候,老爷子停下手中的活儿,仰起堆满皱纹的笑脸。“昨晚闺女给送来大虾,儿子送来肉,我挺知足的”。他说自己不缺钱,退休金2800元。在家人看来,老爷子就是闲不下来。“我没啥业余爱好,就爱磨刀!”
  数十年走街串巷,结交不少朋友
  “大爷,你什么时候去我家那边摆摊?”近日,在护国寺大街一小吃店门前,行人不时上前询问。老爷子则仰起头,推推老花镜,看清楚是哪位顾客,然后把“行程表”报给对方听。
  “大家听说老爷子活儿做得细,都争着来。”旁边小吃店的师傅帮忙做起“广告”。方振清一般在饭馆附近摆摊,每次两三个钟头能给饭馆磨十几把刀。附近的居民都会来找他磨。
  有一次,老爷子在后桃园附近磨刀,听说之前有个师傅收了居民40块钱,老爷子愤愤不平。“磨一把刀平均4块钱,新刀开刃才8块钱,多少年都是这个价格”。不坑人不骗人是老爷子的准则,“手艺人凭的是个手艺,讲的是个信誉,不然怎么跟顾客交代呢?”
  老爷子说,磨刀让他交了不少朋友。每天上午十点多钟出门,干完第一单活儿正好是午饭时间,饭馆师傅便会叫他一起吃饭,有时老爷子拒绝,师傅就用饭盒给他装一份。记者采访时,天空飘起小雨,身后小吃店的一名师傅赶紧给老爷子拿来雨披。

  感叹北京变化大,拒用电动工具
  方振清1952年从河北沧州老家来到北京。他说,刚到北京时,城墙和城门楼都还没拆,那时经常去前门火车站看新鲜。“生活肯定是现在好,但是样子,北京还是那时候好看。”
  前些年,老爷子搬进回迁房。“北京变得太多,我倒没怎么变。”老爷子招揽顾客的“扩音器”仍是早年串起的一串薄铁片,音色响脆清亮,十几片串在一起,声音绵延很远。老爷子不用手机、手表之类的产品,算时间都是看太阳或者问顾客。有人劝他装个电喇叭,他却不喜欢。不少磨刀匠都有半自动砂轮,老爷子却没有。“磨刀石就够了”,老爷子磨刀的石头共14块,表面粗细均有。“没有粗的磨不薄,没有细的磨不快”,十几年下来,老爷子最信任的还是这些石头和自己的手。
  老爷子有一块磨刀石很有纪念意义,是日本投降之前,他在长春当木工时买的。说起自己这几十年的生活,老爷子摆摆手,“没怎么变,一辈子都在干活儿。”
  因为听力下降,老爷子听不清顾客对他的赞美。儿女们早些年不断劝说,希望让他在家歇歇,但老爷子停不下来。越忙体格越硬朗,儿女们也就不干涉了。每天按时出门,一个星期转十几个地方,是老爷子最大的乐趣。
  老爷子说,没想过啥时候不磨了,会一直磨下去。
  记者 易方兴 实习记者 卢美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