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傩舞老艺人称许多精华已丢失
中新网 2011年12月07日 18:05 来源:中国艺术报
南丰傩舞的变与不变
作者:刘永红
傩舞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参与者都是农民,仅南丰就有3000多农民艺人,大多以自然村组合,大家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傩班管理模式有家族傩、村社傩、私家傩(古代丐傩性质)三种。如南丰三溪乡石邮村的傩班人员严格按照进班时间先后排位,其中一人去世,则补充一人为八伯,大多数村庄傩班以家庭摊派或村民抽签的形式决定跳傩舞人选。
傩是和人们的宗教信仰、劳动生活、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并在当地群众中直接传承的富有生命力的舞蹈形式。原生态傩舞的文化因素蕴藏在舞蹈的动态形象、表演程式、服饰、道具以及场地设置中,而且只有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傩仪、搜傩、行傩、跳傩的表演,这些文化因素及其生命力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使所有参与者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的浸润。
上世纪90年代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电视机、 VCD、录音机、网络相继走进百姓生活,人们的审美倾向发生变化,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的一代外出打工,傩舞传承一度呈低迷态势。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西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湘东傩面具名列其中。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南丰、萍乡、万载等地傩班出国交流次数增多,年轻人学习跳傩的热情得到激发,傩舞的表演队伍和阵容逐步扩大。
但问题仍不容忽视。南丰傩舞艺诀“笑晃头、怒抖肩、脚勾手弯身段圆、指出诀、腕反弹、手脚同步顺一边” ,概括起来便是:梗、拙、拧、倾、跺、甩、推、抖。傩舞的动作质量在当下的传承过程中呈三种态势:
一是简化动作。傩舞动作古朴遒劲,作为民间舞蹈,表演时间可长可短,方向可跳八方也可跳四方,甚至可以跳两方,速度可快可慢,有一定的随意性。年长者跳傩舞难免体力不支,动作节奏、动作幅度会随身体状况有所增减。另外,如今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或念书,春节回家时间不长,对于非舞蹈专业的青年,三五天能够学完一个角色动作已属不易,表演时的丢三落四在所难免。如此种种必然造成动作上的简化,新一代艺人艺术水平的普遍下降导致了南丰傩舞内部生态基因的萎缩。老艺人们也说,傩舞的表演方式虽然存在,但传统傩舞已经丢失了许多精华,有些节目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动作技巧和质量的偷工减料,使傩舞的观赏性大打折扣,有许多的高难度的武术动作无法完成,像《关公对刀》 《猴子爬杆》等一些武术技巧性强的节目就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二是吸收新动作。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娱性、个性化,不同演员不同个性特点在表演中会不自觉展现出来,形成新的风格动作;在不同傩班的相互交流中,不少年轻傩舞演员不加思考地吸收其他傩班“好看好做”的动作,用在自己的表演中以“丰富本傩班表演” ,由此易造成各傩班动作表演风格相同而失去自身特色。
三是随意更改动作。一些傩班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当地文化机构常会请专业舞蹈演员对原生态傩舞进行加工编排,以期使傩舞“美化” ,甚至进行新的“编创” ,殊不知傩舞对中外学者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古朴。另外,许多傩班在参加对外演出时,为使傩班整齐好看气派,简单按照现代舞台表演的需要进行统一制作,这种缺乏对傩舞服饰文化认识的“创新”摈弃了古制红裳绿袍,使得傩舞服饰缺乏了历史厚重感。
傩舞用一种特定的艺术方式再现了一个历史与现实、神与人、神话世界与世俗世界融汇一体的文化景观,它凝聚着人们的理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反映了人们与自然斗争的意志和力量。傩舞是非物质的、活态的,很难让它凝固不动。变异是需要的,但必须保持自我生态风格特征,否则就异化成其他艺术品种了。变与不变有其文化传承的尺度。
“不变” ,是指相对于传承下来的傩舞的外部形态、表现形式、民风民韵而言没有大的改变,遵循了传统傩舞古朴、遒劲的形式特点。“变”的前提是,当今的现实生活甚至自然环境都在发生剧烈变化,从生活中吸收新的元素来丰富傩舞素材,挖掘已有的傩舞动作特点运用于傩舞创作,都是可以的。但“变”的极限是:尊重傩舞的肢体语言中所表现出的律动轨迹及文化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