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老艺人纷纷辞世 山西老人呼吁挽救民歌

民间老艺人纷纷辞世 山西老人呼吁挽救民歌

2011年11月17日 09: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临汾11月17日电 题:民间老艺人纷纷辞世 山西老人呼吁挽救民歌

  作者 吕玮

  山西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汇聚之地,许多技艺的传承人纷纷辞世,面临“传承”之困。在山西襄汾,六旬民间老艺人梁铁锁,30年收集500多首民歌,编集成册。

  梁铁锁称,这些民间艺术,都是经过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就这么断了。


  30年搜集500余首即将消失的民歌

  14日,记者踏进梁铁锁的农家小院,琴瑟齐鸣。悠扬的二胡声传来,两位老人一人拉着二胡演奏,另一人在身边唱着质朴的地方民歌。

  伴唱的人是梁铁锁的老伴。他告诉记者,很多收集回来的民歌,都会先让老伴试唱一下。现在他收集到的民歌,已经到500多首。

  山西素有“民歌海洋”之称。据介绍,中国最早的乐器就出土于襄汾县陶寺遗址中,最早的民歌《击壤歌》也发源于襄汾县席村,襄汾还是元曲四大家中郑光祖的出生地。天然的民间音乐气氛熏陶着这里的乡亲。

  梁铁锁自幼喜欢音乐,年轻时在襄汾县文化馆工作,积极投入了民歌收集工作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条件不方便。为了寻找散落在山区最不起眼角落的“余音”,从步行,到蹬自行车,再后来骑摩托车。襄汾每一个可能有民歌的地方,都“沾染”着他的脚印。老伴告诉记者,有一次,下乡收集民歌时,他把腿摔伤了。

  除了交通方面的困难,老艺人的思想工作也让梁铁锁花了不少功夫。

  “既要和他们做朋友,向他们讲述民间艺术的好,以及传下去的重要性。再一个,要用吃苦和内心的虔诚感动他们。”

  在当地一个叫夏良的村落,有民歌,但是唱的不多。为了追寻到“原味“的唱腔,他找到了会唱歌的老艺人,但遭到了拒绝。

  梁铁锁说,从县里跑到村里,再从地里跑到田里。当时那人正在收绿豆,自己就在旁边帮人家捡草,边聊天。

  最终老人被感动,给他唱了好几种民歌,新式的、旧式的。梁铁锁把收集到的民歌整理筛选后,编成了《襄汾民歌》一书。

  在他收集民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襄汾民歌很多有趣的特点。梁铁锁说,襄汾民歌丰富多彩,但编排简约,以《对花》为例,用材料非常简约,只有四个音。

  “正月里什么花儿开,正月里迎春花儿开,妹子想起哥哥哟,哥哥呀妹子呀,妹子妹子呀,迎春花花花不楞登开。”“‘这一朵兰草花正开得芳,好似蝴蝶展翅膀,兰花虽小香味大,小妹妹戴它最适当,花开朵朵朵朵香。’下边的就变的委婉细腻。”

  民间老艺人纷纷辞世 挽救迫在眉睫

  在收集民歌的过程中,梁铁锁发现,许多民间艺人纷纷离开人间,这让他很担忧。

  一首叫《号子》的歌,是梁铁锁在出书的前几天才收集到的。他告诉记者,这首在纸坊里劳动的《号子》和平常听到的不太一样。这首歌流传在以前加工纸的作坊里,工人边唱边干活,有计时的作用,很独特。

  然而丰富多彩的民歌艺术,伴随着这一辈老人的辞世也逐渐在消失,在梁铁锁上山下乡寻找老艺人的过程中,随着老艺人的纷纷辞世,他强烈地感受到了民歌收集的迫在眉睫。

  据他讲述,当时有一位姓张的老艺人,“肚子”里歌很多。但是病得很厉害,家里人都不愿意让老人受到打扰。

  “我想了个办法,以看望老人的名义去。老人平时呼吸困难,在他能唱的时候就和他聊天。哪个民歌不会唱,让他听听对不对,慢慢引导他。他最后给我唱了三四首民歌。”

  三四天之后,梁铁锁准备第二次去搜集的时候,老人去世了。

  当地一个老太太会唱“正十字”和“倒十字”的民歌形式。梁把文字都录下来了,但是曲谱没录下来。今年路过老人所在村里时,被告知老人也去世了。

  这两件事情让梁铁锁很震撼。“这加重了我一定要把襄汾民歌收集下来的决心,也督促我要好好干。”令老梁比较欣慰的是,他的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我写了一份关于保护发掘传承襄汾民歌的报告,县长看了非常重视,而且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襄汾民歌有秧歌、情歌、山歌、小调等多种体裁,现在梁铁锁正进一步考证,积极准备材料,争取为这项民族瑰宝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放风筝》、《绣白鹅》、《梦梦》等12首襄汾民歌同我国其他一些优秀民歌,一起被送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我就感觉,许多歌确实是濒临灭绝了,要是不抢救,这块瑰宝就要丢失了。”梁铁锁说。(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