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 2011年05月18日10:12 中国社会科学报
英文学术期刊创刊年代分布图
自然科学类英文学术期刊出版周期分布图
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出版周期分布图
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办刊单位构成图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之一 英文学术期刊基本状况调查
在期刊国际化过程中,载体语言是不可忽略的要素,诚如很多主编所言,虽然以英文出版不是国际化的唯一选择,但不可否认,英文仍然是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市场的有力媒介。基于此,“调查一”仍以我国大陆地区的英文学术期刊作为分析主体,以了解其状况。
2000年以来英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发展迅速
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中国国家中心资料显示,自1950年以来,我国外文学术期刊创刊近380种,基本上都以英文出版,其中自然科学类329种,社会科学类近50种。
其中,自然科学类英文学术期刊进入1980年以来迅速发展。创刊数量在1990—1999年间达到高峰,10年间创刊125种。目前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也已创刊80余种。(图1)
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的发展呈现出另外一种发展趋势。
20世纪50—70年代,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创刊数量很少,ISSN数据显示,当时创刊的多为外宣类综合刊物,且语种分布广泛。自80年代以后,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的日益兴盛,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刊物才逐渐兴起。整个80年代创刊9种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之后的10年间创刊6种。
但自2000年以来,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创刊的种类显著增加,2000—2005年间创刊数为11种,2006—2010年间创刊数再增15种,相当于1950—1990年间的创刊种数总和。
60年间,自然科学类英文学术期刊中有32种期刊停刊,约占总数的9.9%。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总数较小,但也有3种停刊。
出版周期缩短 仍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
随着文化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英文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也在缩短。自然科学类英文学术期刊中,190种2002年有统计的期刊,在2002—2010年间出版周期发生了变化,从半年刊、季刊分别变为季刊、双月刊、月刊,这一比率约占36.8%。
现存的英文学术期刊,在自然科学类中,季刊占了一半以上,约51%,双月刊约占四分之一,合计以双月刊、季刊以及半年刊、年刊等形式出版的期刊达到自然科学类英文学术期刊的83%。(图2)
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也呈现出相近的态势。以季刊形式出版的约占55%,双月刊约占22%,而以半年刊、年刊等形式出版的约占14%,合计约91%的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以双月刊及更长周期出版。(图3)
办刊单位构成发生微妙变化
在办刊单位的构成上,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比中文学术期刊更加多元化,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刊在近5年中表现明显。
从图4来看,属高校和研究机构办刊的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超过50%,如果考虑协会办刊背后的科研力量,高校和研究机构办刊仍毫无疑问是英文学术期刊的办刊主力。
但数据也显示,高校联合办刊和出版社办刊已经开始占有一定的比例。
高校联合办刊,即多个学校的同一优势学科及相应的学术资源、学者资源汇集到一起,集中优势资源合办一个刊物,以此来提高该刊物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出版社办刊在自然科学领域并不少见,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并不多见。出版社办刊,既可以是出版社包办从内容到出版、发行的所有环节,也可以是和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办刊,各自承担某一环节。社会科学领域直到近5年才开始出现这种办刊形态。
这两种办刊形态下的刊物种类约占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的1/5。
与外国出版商合作势头强劲
由于中国学术市场的良好潜力,大型外国出版商近年来纷纷看好中国市场,向中国的英文学术期刊发出良好的信号,事实证明,国内的英文学术期刊与外国出版商合作意愿强烈。
统计数据显示,仅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三家出版商就收拢了超过110种自然科学类英文学术期刊与其合作。
而在40余种人文社科类英文学术期刊中,超过16种期刊与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公司、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等出版商合作,约占总数的36%。
下期本版将继续刊出“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之二,详细解读中文学术期刊如何走进国际市场,以及与外国出版商合作期刊的个案经验。(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文珍)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之二:国际化道路怎么走?
“调查二”以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为例,探讨期刊国际化道路。受访的几家期刊虽然不一定是人文社科期刊领域的前五名甚至前十名,但在期刊国际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它们走过的路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际化道路当然是多样化的,并无一定之规,其终点都是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领域的被认可、被接受。
办刊模式多样
本文中受访的几家期刊,有的来自大学,有的来自研究机构,还有的则是期刊社、出版社办刊,办刊模式也各有特色。
《中国与世界经济》(China and World Economy)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某研究所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这家期刊2005年开始与外国出版商合作,2006年被SSCI收录。研究所负责期刊内容,并在国内出版,外国出版商负责刊物在国外的出版发行以及刊物电子版的出版发行。
《外国文学研究》(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由华中师范大学某学院主办,这份期刊2005年开始被A&HCI(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国际知名检索系统之一,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收录。该刊内容编辑出版及国内发行由编辑部负责,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及一些代理机构负责其国外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英文学术期刊,拥有30余年的办刊历史,与外国出版商合作在国外发行。发行状况在“走出去”的英文学术刊物中位居前列。
Frontiers系列期刊由高教出版社主办,该系列期刊多创办于2006—2007年间。高教出版社与专业学院合作编辑刊物内容,并以专业学院为主,外国出版商具体负责刊物在国外的出版、发行。
坚持同行评议或匿名审稿
在刊物编辑流程上,这几家期刊都坚持同行评议或匿名评审。
《中国与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冯晓明介绍,编辑部收到稿件后会有一个初审,筛除选题、格式和语言不合格的文章,然后送三个内部审稿人(包括编辑部、研究所、所外各一人)审阅,审阅后产生一个初审意见,未通过者做退稿处理,通过者再送一到两位外审专家匿名审核。根据学科的不同,外审会找相应的专家,这也是同行评议,是国外比较认可的。如果内部审稿人意见和外审意见不太一致,或者作者自己不同意外审专家的意见,会再送其他人外审,然后给作者反馈,能不能用,如果能用,怎么修改。根据这些情况,最后决定什么时候出版。《中国与世界经济》系双月刊,最终发表一般需要半年以上时间。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内容由编辑三校把关,文字由外国出版商把关。外国出版商那里有文字编辑(copy editor),由其润色文字,然后返回给编辑部。编辑部跟作者商量,决定是否接受改动,确定后,排版校订,然后返回给外国出版商处,由他们做校对(proof reading),类似国内的读清样,这次改完之后,即是最终版本。这个最终版本一方面送国内印厂,出片印刷;另一方面,这个最终版本会制作成PDF,上传到外国出版商的数据库中。一期的编辑过程才算结束。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与此略有不同。在审稿流程上,《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在审稿时,先经过初审,送外审,外审返回后,继之以终审。此外,为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外国出版商会在排版前对文章内容进行法律风险核查(legal check)。
Frontiers系列的流程与前两者都有不同之处。高教出版社期刊分社社长刘海称,前两年期刊分社负责选稿、编辑,不过现在逐步转向后期出版发行,编辑工作由各个专业院校负责。一般是文章集中到主编或执行主编处,由其进行一次初筛,执行主编对稿件价值有一个判断,有必要审的再进入流程,没必要审的就直接退稿了。将通过初筛的稿件分给共同主编,由共同主编将稿件分发至编委会成员或非编委审稿专家处匿名审稿(一般会请两位专家)。审完以后,返回给主编或执行主编,如果两份审稿意见都说很差,一般就写退稿信了;如果一人说好,一人说差,就再送审,看第三个人的意见。
编委向参与审稿过渡
几家期刊都认为,编委队伍,尤其是拥有一支在国际学术界有较强影响力的学者型编委队伍,对于英文学术期刊来说,影响明显。
几家期刊的编委队伍中,多数编委具有较强的学术背景和国际影响力,这支队伍在约稿组稿、保证学术质量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几家期刊都提到,多数国内期刊编委会的成员,对期刊内容、质量方面的贡献可能较小,而主要是在其他方面提供帮助和意见。西方的编委则不同,《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介绍,西方的学者把担任编委或顾问看成十分严肃的工作,也看成是自己学术影响及地位的标志。在接受聘请前,他们都要先明确自己要承担哪些义务,需要做哪些工作。
《外国文学研究》近三分之一是外国编委,聂珍钊表示,这些编委提供咨询意见、参与审稿工作,也帮期刊约稿、向期刊推荐稿件,对期刊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刘海也表示,编委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就是参与审稿。国外一本薄薄的期刊,就有80个编委,都是同行评议人选,实际上这是保证一本刊物学术质量的最基本手段之一。
刘海介绍,Frontiers系列7种人文社科期刊的主编、执行主编、共同主编推荐一部分人加上其他一些人,构成了目前各刊不同的编委会。Frontiers学习外国期刊,每个编委必须承担审稿任务,否则会从名单中剔除。不过,他也表示,由于工作繁忙,很多有名的学者可能没有时间审稿,因此在编委会构成中,大多是中青年教授,有少数是副教授。
稿件来源和载体
几家期刊都表示,期刊的影响力仍然是吸引稿件的最重要因素,能不能吸引一流学者的文章,期刊的学术声誉至关重要。
聂珍钊表示,国外作者在《外国文学研究》发表的论文大约占论文总数的20%,目前来看,是相当不错的。
聂珍钊认为,外国学者是不是愿意把自己的论文拿到中国的期刊上来发表,是判断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他认为,“国外学者愿意把他的稿件拿到你的期刊平台上发表”,尤其是在“国内很多学者抢着把论文拿到国外期刊上发表的境况下”,才说明“他承认你这本期刊的影响力了”。
冯晓明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自然来稿中,国内外作者各占一半。目前收稿只收英文稿,也有少量翻译稿,主要是针对特别重要的、很有影响的中文文章的翻译。当然,整体来说,“与英美国家作者相比,国内作者整体的英文肯定较弱。也有稿件因为英文太差,初审被拒。当然还是有英文写得好的人,而且国内作者整体的英文水平确实在逐步提高。不过,文章的学术水平最重要。在这点上,对国内外来稿一视同仁。”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聚焦于中国学术的发展,其作者也多来自于中国。该刊认为,无论是有待翻译的中文原创稿件还是原创英文稿件,学术质量始终都应该是编辑首先考虑的因素。一篇文章,只要选题有吸引力、论证严谨、创新性强,不应该因为它是用中文写作的就被排斥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初始以中文撰写但非常适合外国读者了解的文章,应该通过翻译等多种方式推介出去。语言只是形式,不能因为语言这种技术性的工具,就阻碍好的学术进入国际视野。当然,在判断文章学术质量的时候,应该具有国际视野,要和国际上的最新研究进展相比较,而不能满足于“国内最好”。
刘海则表示,作为创刊历史不太长的期刊,Frontiers仍以定向约稿为主,接收部分自然来稿。来稿中也有优质稿件,但每期亮点仍然要靠主编、副主编、共同主编及编委约稿,以接受英文原创稿件为主,加上翻译少量优质中文原发文章。
电子化与体例规范
在投稿、审稿过程中及最终出版发行方面,几家期刊略有差异。
几家期刊此前多数采用电子邮件接收投稿,目前已开始转向网上投稿。
其中一家期刊采用了ScholarOne系统。据称,ScholarOne系统在中国国内售价昂贵,初装费两三千美元,每接收一篇来稿,额外收费大约17美元/篇。
另外一家期刊则表示,每年刊物会接收很多投稿,如果用ScholarOne系统,“只要投了都算,还不能不让人家投,这样下来,成本就控制不住,可能一年接收两三百篇、五百篇以内投稿还能受得了,如果一年投稿一两千篇,谁受得了,成本太高,所以我们就自己建一个。”
不过,语言的瓶颈处处都在,有受访人笑称,国内有些公司开发的投稿系统,界面上都是Chi-English,实在无法使用。
在编排体例和规范上,几家期刊都遵从国际通行惯例,采用通行的摘要、引用注释格式等。一家期刊表示,通行的国际学术规范对保证期刊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如果严格使用MLA格式(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为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论文指导格式,在一般书写英语论文时使用MLA格式来保证学术著作的完整),很容易就能从引文中发现作者没有阅读相关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术规范,而且还可以预防抄袭和剽窃。
本期将继续介绍受访期刊的经营销售状况,并重点谈及几个普遍性问题:语言载体是否非英语不可?学科不同是否影响相应期刊的国际化?与外国出版商合作,利弊如何看待?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国际化的本质。
经营销售状况
几家期刊的经营状况略有不同。
高教出版社期刊分社社长刘海称,Frontiers系列部分刊物的办刊支出,编辑成本由高教社和专业院校共同支付,后期生产及出版发行等成本由高教社支付,经费来源现在还主要依靠高教社拨款。
据了解,在国外市场上,纸质版销售很少,全以数据库形式打包售卖,购买群体主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综合性机构。国外多采用Consortia的方式订购(类似于几十家机构联合订购)。
某外国出版商从业人员曾表示,纸版订户超过30份算是不错的,超过100份已经是非常好了。《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在国外发行纸质版、售卖数据库并提供单篇论文下载,发行状况已属非常不错的行列。《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则表示,英文学术期刊办得再好,办刊单位通过纸质期刊销售盈利的可能性比较小,其中一个原因是发行单位拿走了期刊发行中的相当一部分利润。在经营状况方面,《外国文学研究》现在的经费来源有三部分:学校拨款、发行收入和合作费用,合作费用即由专业类院校组成的理事会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出版。《中国与世界经济》(China and World Economy)也表示,其运营资金来源于外事拨款、名刊资助及发行收入,总体来说,生存没有问题。
国际化不等同于英语化
在语言载体上,几家期刊负责人都认为,以英语出版是期刊国际化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有主编强调,国际化不等同于英语化。
刘海认为,国际上现今学术交流和商业往来的主流语言是英文,“一时半会,汉语也没人看得懂”,所以还是需要英文期刊更多地“走出去”。刘海称,刚开始出版Frontiers的时候,外国人评价,要么有很多读不懂,有很多Chinglish(中国式英语),要么就是读懂了也觉得别扭,必须得从前端(编辑)调整。“英文期刊出版,始终难在语言上。”
《中国与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冯晓明认为,期刊的国际化首先是语言问题,“在学术语言还没有中文化之前,还是以英语为主”。
不过,一向以中文出版的《外国文学研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聂珍钊称,应该承认,英语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语言,以英语发行是一个优势。但这不等于,所有走国际化道路的期刊必须用英语出版发行。“读者阅读学术期刊,首先是了解信息,即论文的标题、摘要、作者信息等,了解论文讨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期刊只要提供了这些信息,就可以满足读者的需要。”
如果读者认为有必要阅读全文但是不懂中文,怎么办?聂珍钊称,“一般而言,读者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这就如同我国学者做研究的时候能够自行解决不懂英文的问题一样,而且,英文期刊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中国读者懂不懂英文。”《外国文学研究》出版后,国外大学常有不懂中文的学者要求编辑部代为联系文章作者,以讨论学术观点。不懂中文的外国读者也有办法解决他们的阅读问题。当然,“论文标题、摘要、作者简介等信息用英文撰写,这是基本条件”。
聂珍钊认为,国际化不等同于英语化,把国际化同英语化等同起来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在国际性数据库中,虽然有大量用英文出版的学术期刊,但也有用德文、法文、西班牙文、中文等本国语言出版的学术期刊。这就说明,英语不可能是国际化学术期刊的唯一语言载体。尤其在中国,抛弃中文而将国际化等同于英语化,那就永远也实现不了国际化,只能是被国际化。
哪些学科更易国际化
几家期刊的负责人都表示,确实存在不同学科期刊国际化道路的难易之分。
“一般而言,文史哲难一些,经管容易一些。”刘海称,“不可否认,对于某些主题,国际上对中国学术期刊还是有排斥的。”
冯晓明称,经济学是一门已经国际化了的学科,在方法论等方面与国际学术界有着共同的范式、框架,易于国际化。“当然有些学科,比如汉学,可能要用中文。”
聂珍钊称,社会发展到现在,中国学术界同国际学术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国人关注很少的学科或我们认为最具民族性的学科,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同样应该走出去。国际化不是以民族属性、学科大小、人数多少决定的。例如我国的甲骨文研究,可能是我国最具民族性的学科之一,从事甲骨文研究的专家也不多,但是如果甲骨文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中国,是不利于中国学术研究的发扬光大的。“如果把学术研究、学术期刊放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考虑,价值会更大。”
和外国出版商合作:多益乏利
毫无疑问,与外国出版商合作,可以促进国外销售渠道的拓宽、国际发行量的显著上升,也有助于期刊被知名检索系统收录,但同时,多数期刊从中获取的经济利益相较销量的提升略显逊色,而从整个中国出版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其未来之路还很漫长。
在经济利益方面,冯晓明表示,和外国出版商合作,对于期刊来说是增值的。原来的国外发行状况不太好,现在合作方会去各个学会推广、资助各种学术论文奖、借助邮件库推介等,销售量自然会提升。
在国际大型数据库的构建、运营上,西方拥有绝对话语权。而在期刊被大型数据库收录方面,和外国出版商的合作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冯晓明表示,“背后有外国出版商名气的担保,对申请收录有一定帮助。但并不是说,没有合作就完全申请不到”。
在利益分配方面,刘海断言,现在跟外国出版商合作,对国内内容提供者来说,几乎没有经济收益。
聂珍钊也指出,学术期刊的盈利实际上是被出版商拿走了,学术期刊在帮出版商赚钱。出版商的数据库中所包含期刊越多,销售就越好,利润也越高。在利润分配上,双方有明显的强势、弱势之分。
几家期刊都承认,就现阶段来说,和外国出版商合作可以借鉴其办刊经验,有助于提高国际发行量,但以后怎么发展,还得继续观察。
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人士就曾直陈,外国出版商纷纷将中国学术期刊纳入其合作名单,又在数据库销售上抢占中国学术消费市场,给未来中国学术期刊业的发展埋下了隐忧。
向外国出版商学什么
聂珍钊指出,在学术制度方面,实际上国内也在实行匿名评审,大多数也做得比较好。另外,成立专业的顾问委员会或编委会等,可以在保证学术期刊质量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海认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办刊模式也可借鉴国外做法,即专业学术机构负责前端内容编辑,出版商依托自己的网络平台,负责后期生产发行。
《中国与世界经济》和《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都指出,外国出版商的营销值得学习,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推介方式。有的出版商还开发了Chinese Scholars Network,帮助中国学者解决用英文写作论文、发表文章时遇到的问题,甚至提供语言服务,完全面对中国学者。外国出版商看重的正是中国日渐庞大的市场。而在规模化方面,几家期刊都表示,国内的刊社现在能比肩外国出版商的可能性还很小,外国出版商动辄出版数千本期刊,在目前流行的数据库销售方面,两者还无法比较。但如果可能的话,期刊编辑部也不会排斥与国内出版商合作。与谁合作都可以,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其目的仍然是促进中国学术研究,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地位。
结语
如何定义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一向是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不同版本定义的标准远远超出本文中所提及的几个方面,然而,这几家期刊的实践给出了略显不同的答案,即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比如语言载体不一定限制为英语,不一定要与外国出版商合作,被国际检索数据库收录也不一定适宜评价国际化成功与否。回归到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本质,即学术期刊一定要能够展现中国学术研究的进展,在国际范围内发行,为国际学术界接受,具有国际影响力,而其实现路径可以是多样、多元的。在这一层面上,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才能承载繁荣中国学术的使命。(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