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华《关于传统节日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编者按 :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重视文物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生活的典礼与仪式,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近年来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日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民族的高度关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项目“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教育”子项目组,于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即《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颁布实施的前后二个时段,对首都近万名中小学生就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发表三篇调查数据分析报告及对策研究与理论思考文章,旨在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全社会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使青少年真正亲近和热爱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摘 要 :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一时代特征。中国传统节日正是在西方节日的迅猛涌进并已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关乎中国传统节日的持续传承及创新发展等问题,日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民族的高度关注。伴随着国家对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实施,如何使青少年亲近和体悟自己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如何加强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直面的新课题。
关键词 :传统节日 校园文化建设 青少年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跨越历史长河,从远古走向了现代,走进了 21 世纪。不仅如此,国家以法定假日的形式又将其固化,这一举措本身不同寻常,它使传统节日获得了新的意义,使人们能够在特定的日子里,身与心有一个真正的放松,去从容地体味这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节”的真意,包括青少年在内。但不可否认,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青少年对“洋节”也十分青睐,以西方节日为元素的校园文化活动悄然增多。如何在认识和传承全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的同时,更多地亲近和体悟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并以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丰富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直面的新课题,需要进行理论思考和对策研究。
一、以传统节日为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21世纪的世界己经或正在进入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兼容并包的时期。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等传入中国,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也走向了世界。中国传统节日正是在西方节日的迅猛涌进并已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关乎中国传统节日的持续传承及创新发展等问题,日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民族的高度关注。
为了解首都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等基本常识的认知程度及其变化,我们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于 2007 年 4 月到 2008 年 6 月,即《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颁布实施的前后二个时段,对首都近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作为今后开展研究与宣传教育活动的依据。共发放问卷 9668 份,回收 9163 份,回收率达到95%。通过对两次问卷的分析结果看,首都的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具备一定的基础,在国家将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后,认知情况进一步提升。这表明政府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但需要注意的情况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方面,譬如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传说以及习俗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和具体,对凝结在节日之中的家庭亲情与民族性情体悟不深,参与不够等等。这种状况的改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其中,重视和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意识的宣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展示节日文化的魅力,创新节日活动的形式,使之具有时代感、时尚感,让我们的青少年更加亲近、认同与自觉传承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实在是迫切而紧要的课题。从这一角度来说,研究传统节日走进当代、走进青少年的的意义,毋庸置疑。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重要的载体之一。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揭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功能,浓墨重彩地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智慧与文化,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对青少年,体会与认知、热爱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以传统节日为元素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参与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中,体会古代先人朴素的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反映在节日体系中,则是遵循着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遵循着自然节令的变化规律,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循环往复。传统节日所体现的朴素自然观,表明了我们的祖先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辨证把握 : 一年复始万象更新的春节,春光明媚万物萌动的清明时节,百花齐放百虫孽生的端午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赏菊的重阳时节等等,无一不表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自然界的节令变化紧密关联,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以传统节日为元素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参与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中,体会古代先人和谐的人际观和伦理观,体会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表现形式是家庭聚会,浓浓的家庭氛围,尽情释放着对老人的关怀、亲人间的问候、兄弟姐妹的情谊 ;释放着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对先人的思念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情感的自然表达和精神需要,在节日的特定时空里,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尽情表达情感的机会。细细品味每一个节日主题,其间都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社会进步的渴望。诸如朴实、勤劳、健康、卫生、祟尚劳动等品质特征及豪放浪漫、乐观旷达等民族性情,在传统节日里面,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随着传统节日内在要素的逐步提炼,使学生身体力行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以传统节日为元素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参与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中,体会民族古老的养生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过程,是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清明节庄重的祭奠仪式的过程,是表达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舞龙舞狮尽欢的春节、踏青赏春的清明、龙舟竞渡的端午和登高赏菊的重阳,其中内涵着是对健康的追求及体育竞技精神。春节前夕的祭灶仪式与除尘活动,端午节的一系列防瘟驱邪等措施,则鲜活地揭示了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而元宵节的赏灯和猜灯谜等一系列益智娱乐活动,更是其民族聪明智慧的表现。不仅如此,在我们的节日体系中,还有七夕节这一美好的爱情节日,表达着我们民族的真性情及浪漫幽默的真品质。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特有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自然表达与外在形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节日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结合着特定人物和事件,逐步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可以说,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就是对民族之根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节日是值得全民族人民来纪念的重要日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纳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使学生通过感受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生活能够得到充实,道德境界能够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理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
所以,运用传统节日元素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十分必要。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有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则是校园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仅以代表团圆、祭祖、感恩、爱国、爱情、友情、尊老等文化符号为例,这些符号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与意义,都蕴涵在我们所纪念的节日之中。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体悟各节日所纪念的对象及意义,一定能够唤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珍重,唤起对美好前景的憧憬,唤起人们的激情、想象力及创
造力。
二、以传统节日为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可行性
传统节日能够活在当代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够千百年来延绵不绝,能够广泛吸引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参与和共享,就在于它揭示了生活的意义,它是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我
们守望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客观需要。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所有的民族和人们都有情感交流和表达的需求。而节日就是每一个人表达内在情感的机会和平台。每逢节日来临,全天下的人们情不自禁的有一种期盼和愉悦:快乐、豁达,喜悦,以非常达观开朗的心境看待自己、他人和周围的事情,对个人、家庭及周围环境都能够给予一种和谐、温馨的互动。因此,节日作为生活当中的一个亮点,紧张生活的润滑剂,在现代社会具有特别的需要。通过节日的活动,可以促使我们不断地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自觉地营造共有精神家园的温馨与和谐,从而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理性、平和以及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乐观豁达及宽容的精神和自尊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人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幸福,对未来充满憧憬和追求。
同时,中国传统节日的存在,己经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纽带。在这些特殊日子里的祭祖、聚会以及饮食、休闲、娱乐活动等习俗,都拥有了超出一般的文化意义,尽管各个传统节日的内涵不同,各自纪念与庆祝的形式不同,但在节日这一天,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涌动着共同的情感和期盼,这是最令人激动和自豪的事情。
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重视文物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早在 2005 年 6 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于联合下发文件《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 :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文件强调指出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要紧紧围绕节日主题,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要积极开展传统节日的研究和保护,是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基础性工作。”在 21 世纪的中国,在改革开放 30 年后的中国,由党和政府全力推动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所以,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将其引入校园文化中,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基础平台,成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生命教育、爱情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一个自然、温馨、和谐的切入点,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着道德教化与行为养成的功能。如果再以更加鲜活、更加时尚、更加现代的方式将传统节日文化与我们的各类教育有机结合,既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又能够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和提升人生境界的第二课堂。
当然,要使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和热爱,前提是对节日主题要有客观的把握,即科学提炼蕴涵在传统节日中的积极进步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以充分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永恒魅力与力量。
三、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间和可能性上(去掉寒暑假的因素),学生们在校园里可以共同参与体验的传统节日有 : 利用清明节开展生命教育,利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七夕节开展中国传统爱情理念教育,利用中秋节强化对家国团圆的永久期盼,利用重阳节开展尊老敬老教育。如果在腊月里,借用一个“二十四,扫房日”的话,可以在校园内组织一次全校范围的卫生大扫除,既清洁卫生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又使学生亲近民族传统文化,同全民族的人们一道迎接新春的到来,这一行动本身则具有了文化的含义。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传统文化符号。如果这一活动年复一年的进行下去,其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将会固化在学生一生的生活行为之中。如果在夏日,在端午节当中,再加进“龙舟竞渡”的体育精神与体育赛事的话,就其一点而言,文化传承在形式上得以实现。如果再与现代节日结合,如五四青年节之后的一个月(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一个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主题的节日。而对“五四运动”的纪念和对屈原的纪念,都源于民族精神、品质与情怀。可见,一个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系列纪念活动将回味无穷。
要使校园文化与传统节日结合的更加有品位与质量,使学生在其中进一步陶冶情操、培养真性情,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魅力,分享民族精神家园的温馨与和谐,提升审美意识与水平,仍然可以继续在传统节日这幅壮丽丰饶的长卷上搜索 :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诗人墨客,留下的无以数计的诗词歌赋,这些烩炙人口的节日诗歌,己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美好期盼和吉祥祝愿,提炼成万古不衰的节日之魂。于是,我们可以在享受节日欢愉的时候,有更美好和更高雅的表达方式。
2008 年 1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语委文件联合下发文件 :《关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的通知》:“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如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吟诵纪念传统节日的古典诗词活动,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也是应有之举。
以七夕节为例,一个象征着美好爱情的节日。“迢迢牵牛星,咬咬河汉女”,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这一传诵千年的爱情佳话,是对中华民族的爱情理念的最完美的诠释。“银河秋期万古同”,传递的就是我们民族所信奉的地久天长的爱情理想。试想,如果我们每年能够在这一充满诗意的日子里,讲古老东方的爱情故事与传说,对学生的影响一定是积极和有意义的。
以中秋节为例,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 :“天上一轮才捧出,地上万姓仰头看”是传承数千年的天人之间的约定,天上明月,人间情怀。有多少人在中秋之夜如李白“举杯邀明月”;又有多少人在中秋月圆之时如苏拭追问“明月几时有?!”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更将中秋望月的意境提升到愈加委婉动人、豪放浪漫、乐观旷达。中秋团圆,家国和谐,已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试想,如果我们能够在每年的这一充满诗意的夜晚,举办中秋吟诵晚会,我们的校园又将增添多少诗情画意,增添多少文与雅。
以重阳节为例,“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让中国人达观与自信的民族性情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意境中尽情释放。而“把酒赏菊倍思亲”,又将永驻心间的对血浓于水的亲人的怀念表达得淋漓尽致。现在,我国政府己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或叫敬老节。作为人类情感的共同需要,我们又有了一个专门的日子表达对老人的敬意,以展示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试想,有多少种形式可以表达我们对重阳节的感怀 ! 可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令人陶醉。
二十几个世纪已然过去,而民族文化的血脉与真性情却通过节日这一形式得以永存。然而,在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下,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与西方节日同时赠与了当下年轻的学生们,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是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之一。使学生在亲近和体悟自己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与世界人们共同分享人类祖先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可见,传统节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朴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
[1]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文明办 [2005]11 号).
[2] 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3]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语委《关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的通知》(国语〔2008〕1 号).
(责任编辑 :余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