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 弦歌不辍
——写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2014年09月10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0日第644期 作者:记者 张杰 张清俐
9月9日,在我国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座谈交流,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正是一代代教师的辛勤耕耘,中国文化才得以弦歌不辍、传承不衰。回溯历史,中国悠久的尊师重道传统起源已久。《荀子·大略》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而法度坏。”可以说,尊师重教,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
1985年9月10日,是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30年来,我国教育和学术事业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代代教师的薪火相传,更离不开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如何为师,如何为大学之师,依然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确立节日:尊师重教形成风尚
30年前的今天,新中国的教师们过上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那一天,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在隆重的万人庆祝大会上,拉出了激动人心的大幅标语:“教师万岁!”
30年来,将教师队伍建设上升到国家高度,其关键举措步履铿锵。有学者认为,30年来,经过从中央到地方的积极努力,从设立教师节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设立教师资格制度到推进教师职称改革,从教师培训制度的完善到教师标准化体系的搭建,教师队伍建设走向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的轨道,教师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刘陆鹏对此深有体会,1985年参加工作的他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教师教育的重视,“教师节的设立将此前处于弱势、边缘地位的教师教育提升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高校教师在推动国家发展进步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知人才。”
一系列政策、制度的进步与完善使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新风尚,促进了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传承品格:为人师表影响后学
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以严谨的教师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者的言传身教往往对青年学子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回忆说,攻读研究生时,他的导师、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以田野调查收集到的资料为基础,主编了100多期《民俗周刊》,导师身体力行传授的田野调查方法,为乌丙安此后从事民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顾自己的受教经历,年过七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成轩感慨颇深。1978年,何成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师从容肇祖、王明、钟肇鹏等学者学习中国哲学史。“除集体授课外,大部分时间是一对一指导,倾心尽力,耳提面命,答疑解惑,老师们授人以鱼,更注重授人以渔。老师所指点的治学方法、治学门径,使我终身受用。”何成轩告诉记者,容肇祖等学者强调为人与为学相结合,提倡先做人,后做学问。老师们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断提高学术道德水平。王明先生曾明确提出:“学贵创新,不以立异为高。”也就是说,做学问力求实事求是,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不要沽名钓誉,哗众取宠,故意标新立异,追求轰动效应。“回顾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我能够取得点滴成绩,与诸先生的教诲分不开。”
首届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山东大学举行,二等奖获得者、曲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陈锦春回忆说,他在求学时因参与董治安负责的课题而有幸受教。“此后10年,我经常拜访先生,请教各种问题:小到解决一个字的意义、一条校勘记的拟定,大到学位论文的写作方向、学术发展的总体趋势等。”我国老一辈古文字学家高亨是董治安的授业恩师,高亨逝世后,董治安投入大量精力整理、出版恩师遗著。在学术界,这种衣钵相传的美谈还有很多。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吉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师在人格魅力、学术品格、思想风范方面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甚至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钱锺书、朱光潜、启功、季羡林等学术大家,固然在学术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对后世影响更深的还是他们的学术品格。”
重拾传统:教书育人天职所系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履行教育职能、承担学术传承的核心力量。在学者们看来,教育质量与教师的责任感密切相关。何成轩坦承,现在有些高校和学术机构的部分教师教学质量有所下滑。“这样的老师,说轻点是不负责任,说重点是误人子弟。有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剽窃抄袭他人成果,而导师不察或不知,造成了种种不良影响。”
对学界出现的功利化倾向,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露璐表示,这不仅无法提升青年学生的研究能力,更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他们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是学术传承中的“负能量”。
对此,受访学者表示担忧之余,也呼吁要重拾并传承优秀传统。“要传承的不仅有基本知识、业务技能及行业规范,更包括思想、文化传统的传承。”段吉方强调,“在学问内部和底层起作用的思想魅力、人格魅力及学术本位意识,要进一步得到锤炼和培育。”
在王露璐看来,学术传承重在回归学术本身,让学术远离非学术因素干扰。同时,她认为,在教育日渐工具化的今天,重塑为人师表的学术尊严,关键在充分理解并始终坚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真正成为学问之师和品行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