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高等教育功能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 王嘉毅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4日 07 版)
落实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2011协同创新计划”,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加强校企、校地、校校交流和产学研合作。2014年在全省开展以“高校访高校,高校访政府,高校访企业,高校访科研院所”为主要内容的“四访”活动。二是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示范区、生态屏障保护试验区、兰州新区建设为重点,在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应用研发与产业发展、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大力开展工作,争取建成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三是建立产学研基地。依托哲学社科实力较强的高校,建成一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研究机构和创新基地。大力加强敦煌文化、丝路文化、伏羲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等传承创新研究,在全省重点建设4-5个文化产业研发基地。
加强高校间战略联盟建设,建立校际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加强全省高校战略联盟建设,推动区域性、专业化的协同创新。甘肃高校教师教育战略联盟、河西走廊高校联盟、兰州安宁五所高校战略联盟等学科性、区域性战略联盟相继成立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二是推进优秀科研团队建设。以高校内部院系间优秀的多学科科研团队培育为主体,着力培养一批有潜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和多学科合作科研团队;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合作组建2~3个高水平的多学科优秀科研团队,力争在前沿科学和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推动各高校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知识创新与学科交叉。通过高校联盟之间的协同,促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创造能力和创新水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一是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稳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在企业、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构,组织研究生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培养社会责任感。二是设立青年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创新基金,科研经费向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教师倾斜。三是积极培养文化创新人才。设置一批与文化创意与发展、文化产业开发和管理、传统文化保护等相关专业,加大高层次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和对外交流,建立文化传承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加强文化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置考古学、博物馆学、民俗学、文物修复、古籍整理等历史文化专业,培养一批专业的文化保护人才。以语言文字为重点,开展民族语言整理与语音资料库建设。二是着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为中华文化走向国际提供了新平台。抢抓这一战略机遇,通过学术研讨、人员互访、学生交流、对外汉语推广等,以中亚为重点,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走出国门,增进了解与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