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年度语文差错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年度语文差错

年度语文差错故宫之“撼”居首

中工网 2011年12月22日08:05 山东商报


据新华社上海12月21日电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这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

一、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语文专家指出,“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

二、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复”一词频繁现诸媒体报章。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其实,“復”表示还原、恢复;而“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重复。

三、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是:2011年也是建党九十周年,但一些媒体把中国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中国章程》规定:“中国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四、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但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经常将“泄漏”错写成“泄露”。语文专家指出,“泄露”的对象一般是机密信息。而“泄漏”则使用较广,凡是液体、气体等的漏出,应当使用“泄漏”。

五、最容易误用的称谓是:村长。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主任”。

六、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事实上,“合拢”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七、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是:“铊”。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语言专家指出,“铊”是一个冷僻字,也是多音字。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

八、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准确的说法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

九、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

十、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

TOP

由“年度语文差错”看对常识的敬畏

2011年12月23日 07:08:2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3版


■热点评说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故宫将“捍”误为“撼”。(12月22日《燕赵都市报》)

  不难看出,“年度十大语文差错”都属常识的范畴。是常识而不知,有些是因为语文知识没学好,比如把“捍”误为“撼”、把“光復”误写为“光複”、把“泄漏”错写成“泄露”等;有些是因为基本常识匮乏,比如把“村主任”误称为“村长”、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等。

  常识有知识层面的常识,亦有伦理、法律、规则与制度层面的常识。缺常识可以普及,比如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比如《咬文嚼字》编辑部这样的举动。但很多时候,问题并非出在懂不懂常识上。比如,故宫“捍”误为“撼”之所以影响那么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故宫方面在出了常识性的低级错误之后,还摆出拒不认错的姿态。人非圣贤,出错了,诚恳地道个歉,公众能够理解,如果硬撑着一路错下去,连“出了错认错”的常识都没有,那就别怪公众冷嘲热讽了。

  又比如,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评论乌坎事件时便坦言,在此事件中,“基层政府最初失误正在于,没有正视村民合理的利益诉求,让理性的上访升级为过激的行动”;而“回顾近年来的诸多群体性事件,究其实质,大多源于群众利益诉求得不到纾解和满足。”诚如斯言。民众绝大多数常态的基本诉求,本来经过常规的程序、简单的处理便能化解,个别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却尊崇特权思维、枉顾常态程序,一意孤行、恣意妄为,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终把“小事情”酿成“大事件”。

  由此可见,一些基本的常识之所以被“放逐”,不是当事人不懂常识,而是他们认为潜规则大于常识,甚至可以凌驾于法律和制度。所以,常识的普及,第一层面在于教会知识,第二层面在于确立规则,第三层面在于严厉制度。比如,如果常态的规则与制度,一直未能很好地得到贯彻,逆向作用就是伤害普通公众对常识的认知、信奉和遵守。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领域,正是因为常识一再被“放逐”,才出现了“相煎何太急”的局面。

  所以,少出问题少出错,可以是常识教育——“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提出,便是这种再教育的过程。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对规则和制度的信奉、遵守,对常识的敬畏。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如果包括基层权力在内的管理者,面对民众的基本诉求时,都能视民生利益为头等大事,都能以遵守常识为第一要务,小事也不可能变大,更不可能被“拖炸”;换句话说,如果规则制度和常识一直以来都被信奉、遵守与敬畏,公众也就不会用“相煎何太急”相互伤害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利益诉求。常识容易教导,敬畏常识有时很难——无疑,在“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外,相关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李记)

TOP

啄一下《咬文嚼字》的年度语文差错

潮 白

中工网 来源: 南方日报

  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是我比较喜欢阅读的杂志之一,还专门订了一份,获益匪浅。印象中,他们是第一次有此“公布”。然而结合公布的内容,笔者倒想“啄”他们一下。因为感到遗憾的是,他们公布的这“十大”,典型性还远远不够。除了排在第一位“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北京故宫的“撼字门”,第三位的“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中国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成“镰刀与斧头”,第七位的“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铊”(ta阴平)读成tuo(阳平)之外,其他的实在平平。诸如“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乃“光复”的“复”字入选,只因为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咬文嚼字》在这里提出来,相信好多人根本没留意还有这么回事,太个案了吧,这就名之以年度“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倘若《咬文嚼字》要借此普及繁体字知识的话,还不如拿“云”、“后”之类来说事。“古人云”成“古人雲”、“皇太后”成“皇太後”,日常生活中倒是司空见惯,即便在2011年中举例子,也会一揪一把。

  诚然,故宫的“撼字门”也是属于极其个别的现象,但故宫方面对这件事的前后态度,以及由此推开的故宫“N重”深门,使之超越了“语文差错”的范畴,而上升为公共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其入选并独占鳌头便“当之无愧”。中共建党90周年了,一些媒体仍然把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弄成“镰刀与斧头”,着实说不过去。6月间发生的中国矿业大学学生“铊中毒”事件,把这个原本应该远离大众生活的字眼一下子拉到了近前,如果大家都读白字,外人不笑话咱们自己都会不好意思。因而,对这“三大”的入选,笔者并无异议。

  “十大”中的多数不仅没有典型性,更不具备“年度性”。比如“最容易误用的称谓是管村主任叫村长”、“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摄氏’多少‘度’”,都属于老问题,掉了牙的,在2011年表现出了哪些特殊一面?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来。至于“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中的‘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其实都属于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错别字,倘若将这些类似“容易出错”的词语列举起来,那可麻烦了,相信每个年度都会不胜枚举,这几个荣膺“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究竟从何说起呢?

  留神处处皆学问。我们习以为常的用法、说法,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的,专业机构及时地以正视听很有必要。倘若《咬文嚼字》真的如笔者印象是第一次搞这种活动,那么可能还会有第二次,成为每年的“例牌”也说不定。这样的话,尤其需要“掷地有声”,不要让人随便啄一下,就能啄出“虫子”来。

TOP

《咬文嚼字》锁定名人博客 网络成语文差错泛滥区

中新网 2011年12月29日 08:42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姜小玲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成为了语文差错的泛滥区。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继咬嚼央视春晚、百家讲坛和知名作家之后,2012年“众矢之的”锁定“新浪名人博客”,在综合了博客粉丝数、点击量、更新频率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基础上,选出12位博主,对其博客“吹毛求疵”。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社会语言文字已处于全面混乱的严重态势,网络赋予每个人创造的权利,而语文研究的缺位又导致了社会表达无权威状态。名人博客受众多、影响大,理应在用字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据郝铭鉴介绍,在我国的语言文字发展过程中,曾在建国初期和十年动乱之后出现过两次语言文字混乱,不过,相比较这两次的“局部混乱”,目前出现的第三次混乱则是“全面混乱”,有语法、用词的混乱,也有文风问题,教科书、工具书,甚至文件的语文差错比比皆是,整个社会的语言文字问题十分严重。他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对语言文字把关意识的虚化和淡化。虚化表现在网络时代,在人人有发表权利的同时,编辑的把关功能日益边缘化;而淡化则表现为文字工作的从业人员,重内容轻文字,没有把关意识。其二是语文教育长期折腾导致全社会语言迟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研究的缺位,导致语言文字呈现无权威的“无政府”状态,谁都可以随意地创造并且使用新词,但社会却没有承担起引导的责任。

  郝铭鉴认为,网络在语文生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网络上的语文生活十分活跃,每天都会出现新的创造和新的智慧,极大地推动了语言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因为其太过随意缺乏规范,语言的表达和使用有很多问题,给社会的语言文字造成很大的混乱。他认为,名人的社会影响力,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文化的形象,代表了全社会的水准。博客与私人日记不同,一旦在网上公开,就是社会产品,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名人必须对自己的语言文字负起责任,而不能太过随意。比如,郭敬明的博客中差错随处可见,有很多都是属于“低级错误”,像另(令)你们自豪、辉(挥)了几下、名胜(声)大震、自我了解(结)了、定(顶)着大雨等等。郝铭鉴表示,语言文字就像流动的河流,是在不断发展的,但是,它应该是在河道内流动,如果没有边界约束的流动,自然会泛滥成灾。在人人有创造权利的当下,更需要社会的权威和引导。他呼吁,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工作者要关注当代社会语言生活,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让中国的语言文字更健康地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