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

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

在武昌靠近长江边的一块,是武昌古城的一部分,地名如户部巷、司门口、贡院街突出地表现了此处在历史上作为官衙办公地的作用,而在附近的昙华林老街区更是因为有好多老房子、名人故居、教堂等存在,并且仍然保留着一些旧俗和传统生活方式,在闹市中间显得极为清静,很是让人喜欢,我曾经多次来到,发些图片大家共享。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古韵醇厚——昙华林
  按文言文“花”、“华”通假的说法,昙华林即昙花林。在武昌昙华林,不见昙花,更毋庸说昙花林。可是,无论如何,昙华林之所以为昙华林,与花总是有些关系的。
  一说是,此处从前多小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故名;另说,此古巷人家,多喜植花,花开之时,置坛于户外,于是,一年四季,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故名。
  其实,经过岁月的揉捏搓抟之后,人们关注的,往往不再是历史的整体或者全貌,而是筛下来的某些历史碎片所散发出来的韵味。
  昙华林即是一例。
  昙华林,南倚花园山,北靠螃蟹岬;青瓦小院,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梧桐小院,麻石幽径,会让人一洗浮躁都市的浮躁情。
  在昙华林,可以品味和领略的,是一种饱浸着悠远历史气息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古韵。这种难以言传的韵味,在武汉三镇浩如繁星的里巷里,已是稀罕之物。
  比如说,我们可以不记住昙华林位于武昌区东北部、花园山南麓、呈东西走向,因为这些可能是地理学家的事;我们可以不记住昙华林西起得胜桥北段、东止于中山路、全长1200米、宽3米、柏油路面、门牌:1—166号,因为这些可能是市政或民政部门的事;但是,一些与昙华林相关的历史碎片,比如,这里曾是早期革命团体“日知会”、“奇英学社”的活动基地,而这些社团中出过好些为自由激情悲歌乃至慷慨捐躯的人物;还有,1938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风流诗人兼学者兼革命者的郭沫若,曾带领一批宣传队员进驻昙华林83号夏斗寅寓所,热血青年加著名诗人著名学者,演绎出的故事,定是了不得也了不得……
  在这一点上,昙华林与其依附得名的昙花,命运隔同天壤———昙花易逝,昙华林永存。
  事实也是,昙华林乃清代古巷,迄今已数百年。
  在摩天大楼的缝隙里,有一处散发纯正历史幽香的叫作昙华林的地方,实乃武汉之幸。

TOP

回复 1# 的帖子

昙华林是武昌区粮道街的一个老街区,位于老武昌城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和螃蟹岬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1946年以前,昙华林的街名仅指戈甲营(在武昌区正南,当年设有负责提高兵器并以戈甲命名的营盘。后戈甲营成名,地名沿用至今。)出口相连以东的地段。1946年,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并沿袭至今。现在通常所说的昙华林一带,具体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武馆、马道门、三义村及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内,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
  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医院、学校、公寓、花园、教堂,比邻而居,百年前的老建筑虽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却仍然留下了许多关于武汉自然、教育、卫生、现代革命、政治、经济等多方位的历史痕迹,它所展示的是时代的缩影。
  对于“昙华林”街名的来历,“昙华”二字据说是印度梵文的译音,而“林”应该是“居士林”的简称,郭沫若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提过这一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遗憾的是他生前没有就此再作进一步的考证。而事实上,在这一片不大的街区内,曾经林立着中外各个流派的宗教建筑,其建筑形式之精美,文化内涵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