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反思

民间文学反思

在学习民间文学之前,我认为民间文学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主要对象,也因此在最初确定小组研究的活动方向时我的思想比较局限。通过此次小组活动,我认识到民间文学不是固定的,而有着其自身发展的流动性,即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学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以此思想为依托,我们小组最终确定的主题是研究成人礼的发展历程,以汉族、彝族、黎族、壮族四个民族为例,展开调查与思考。
        在接触这个主题的活动之前,如果有人问我你认为成人礼是什么,其具体体现形式是什么?我能想到的似乎只是高三那年,在学校的礼堂里接过老师别在胸前的徽章,仅此而已。当课题确定后我有了很多困惑,我本民族的成人礼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寓意?为什么以这种活动纪念成年?几十年或者说几百年之前,我们的祖先们也是这么做的么?如果有差别,那么差别在哪里?又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一系列的问题冲入我的脑海,使我激发起进一步探索成人礼的意愿。
        活动开展到现在我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包括对彝族成人礼相关资料的收集并整理为研究综述,对黎族和壮族的同学就成人礼的相关问题进行访谈,将访谈进行整理。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自己对活动的预设与现实状况之间的落差。
        彝族的成人礼主要以“换裙礼”的形式展开,在成年之前女孩穿童裙,梳双辫,在成年之后换为“红裙”,梳单辫。当我在中国知网自己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时,我发现对此的研究并不丰富。即便在现有的可研究的资料中,大部分的文字都是相似的,而且多以介绍性的文献为基础,很少有对彝族成人礼进行分析的文章。因此我们只能把研究的视角转为彝族对服装以及发饰方面的传说,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换裙礼”进行解读。这说明我们对彝族传统成人礼的关注并不到位,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彝族成人礼提供了视角。
        在对黎族和壮族进行访谈时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然而在对少数民族进行采访时大部分人都没有亲自经历过本民族的成人礼,对成人礼的了解也大部分来自于书本和网络。而黎族的情况更不乐观,一方面黎族的人数在逐渐减少,居住相对集中,很难联系到纯正的黎族人。另一方面,黎族的成人礼是文身,由于审美不符合现代人要求、文身过程不健康、国家政策的反对等原因,现代黎族人已经不再进行此项活动。
        虽然成人礼中的部分活动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已经不合时宜,但“存在即合理”,在它的身上印刻着民族发展的痕迹。对于其是否应该在现代社会流传我们可以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但对其研究还应加强。总之,这次活动收获颇多,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思考。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欣宇 于 2017-12-31 13:34 发表
彝族的成人礼主要以“换裙礼”的形式展开,在成年之前女孩穿童裙,梳双辫,在成年之后换为“红裙”,梳单辫。 ...
恰恰说反了:换裙仪式(成年礼)之前梳单辫,着两节童裙;成年礼之后,梳双辫(才能压住头帕),穿三节百褶长裙。
实际上,还要复杂一些,但基本上可归结为三个改变:发式、耳饰、裙装。
这些改变有其象征意义和指代功能。
有关“沙拉洛”换裙仪式,我所了解的仅见于大小凉山诺苏彝族支系。不能泛指整个彝族地区。
过去写过一些文字(一篇英文简介、还有一段书章);也有其他彝族学者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