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7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7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大家好,这里是2017民间文学2课堂第7小组的研讨帖。
除了我们本组的成员之外,也欢迎其他同学和各界同好来这个帖子中与我们一起交流。
我们小组将在论坛中进行研讨过程和研讨成果的持续更新,欢迎大家予以批评和指正。

[ 本帖最后由 陈敏 于 2017-9-27 10:20 编辑 ]

TOP

我最喜欢的神——盘古

在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被很多人知晓,因此盘古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创世神得到人们的关注与认可。然而,盘古作为人们臆想中的神,又产生于何时,有着怎样的内涵呢?
    盘古最先出现于三国时期,虽然女娲补天的故事早有流传,但开天辟地的故事却后呈现出来。盘古这一形象的出现这也许是为了满足人们心中对于创世神的缺失的遗憾,进而体现出一种精神寄托,但在盘古的身上,人们又赋予了他人性中的闪光点。也正是因此,盘古才得到人们的认同与喜爱。
    传说中天和地原本是一个混沌的整体,没有我们所谓的动物和植物,十分孤寂和荒凉。然而在这个混沌的物体中孕育着一个生命,那就是盘古。当他孕育成型后,发现周围的世界是昏暗的,生存的空间狭小而炎热。因此,盘古拿起斧头,将这个混沌的物体劈开。质量较轻的向上飞成为天,质量较大的向下沉而成为地,就这样,天、地形成。
    即使这样,盘古担心天地由于没有支撑再度合为一体,便高举双手撑起天、支起地。就这样,他每天增高一尺,天地间的空隙也逐渐变大,直至不会再度复合。而这为不辞辛苦的英雄也筋疲力、尽轰然倒地。
    盘古死后仍然没有放弃,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双眼变成太阳和月亮,每日轮流着陪伴人们休息和劳作。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为我们带来了生活所必须的水和火。最后他的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
    就这样,原本荒芜凄凉的物体变得富有生机,世界也就此形成。他用他的力气与身体塑造了这个美妙的世界,而化作世界的他也在这份祥和中享受着自己的美好时光。
    这是一个创世的故事,但我认为这更是一个追梦的故事。
   在盘古的身上,我们看到他为了梦想的坚持,即便耗尽最后一点气力也要支撑着天地,不让自己的努力白费;我们看到了他的无私与博爱,即使是死亡,也要有价值的离开,让平凡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看到了他的勇气与担当,即便对未来一无所知,即便注定要付出巨大代价,他仍然选择不忘初心,沿着原路前进,只为我心无悔……
    盘古是人们看不见摸不到的神,但他也是人们美好期望的抽象体现,他反映出来的是世间凡人的美好品质。他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珍藏。

TOP

我最喜欢的神——女娲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女娲以“大地之母”的形象为人知晓,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她开世造物,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有关女娲的传说中,女娲一直是以一种“创世”与“救世”的形象出现的。就连传说中的上古十大神器中的女娲石的神力也是复活重生。这样一个形象,无疑与其他的神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很多神的形象都是通过战争创造出来的,例如共工、颛顼。而身为为数不多的女神,女娲则是一直在救世。
其实在奴隶制社会彻底成型之前,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是以女性为尊。女性被认为是繁衍后代,带来生机的神圣的存在,是一个部落、一个氏族未来传承的必不可少的存在。这也不难理解女娲在传说中甚至超越三皇的地位。
于我而言,女娲这个形象不仅代表着生机,还代表着付出奉献和仁慈。许慎《说文》中也强调指出:“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的传说。把女娲与各国记录的古代创世神话进行比较,实则这种描述表示创世之始,未有一切之先,神用来创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躯体。不论是用自己的躯体来创造万物,还是在洪水泛滥之时炼石以补天都是一种奉献的体现。这种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TOP

我最喜欢的神——关圣帝君(关公)

我最喜欢的神——关圣帝君(关公)
其实关圣帝君就是我们大名鼎鼎的关羽啦,他的忠义大节、一身正气,永垂青史。作为三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关公是从人间英雄走上封神之路的。儒家尊他为“南天文衡帝君”、“ 武圣人”(“文圣人”可是孔子啊);佛教称他为“伽蓝护法”、“蓝天古佛”;道家尊他为“崇富真君”、“协天大帝”、“伏魔大帝”、“诩汉天尊”等。儒释道三家都奉关公为神,这种情况十分罕见;而且,关公也是在民间拥有最多祠庙的中国神明,可见关公魅力之大。
为什么关公能达到如此超凡脱俗的境界呢?一是因为千百万民众十分崇拜关公“忠义仁勇诚信”的道德精神。二是因为历代帝王都视关羽为“忠义”的象征,屡屡加封,使关公从民间神灵上升到国家神灵。如今作为神的关公,已经远远超脱于历史上的关羽,被人民寄予了多种象征意义。他是商业之神,商人向他求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他也是医药之神,因为传说他能驱灾降魔,所以百姓有个病痛都向关公求药医治。最重要的是,他能保国安民,除暴安良,保佑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关帝庙有一副楹联,充分概括了关公的地位: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可谓荡乎难名。

TOP

第七小组调研方案

少数民族成人礼意蕴对比研究——以黎族、彝族、壮族和汉族为例

组长:陈敏
组员:韦专萍、李丽仙、张雪婷、丁一、马欣宇、 白雪莹、王乙清
调研时间:2017.10.1-2017.11.20

一、调查背景
       成人礼是在少男少女达到成人年龄时举行的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每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成人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成人礼已经逐渐消失。而他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也逐渐消亡。

二、调查目的
       对少数民族成人礼当中的文化以及缘由等进行研究,分析他们背后所隐藏的意蕴。

三、调查对象
黎族、彝族、汉族、壮族的学生
四、调查内容
(一)通过收集资料来看各民族成人礼的历史渊源。
(二)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的结果,对仪式背后所形成的传承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解读
1、调查问卷收集
2、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
3、当地资料
(三)深入探究
1、社会角色的转变
2、民族身份的认同
3、教育传承的作用
(四)传承现状与演变的发展原因
1、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国家政策、民族融合、人口迁徙
2、成人礼本身的不合理性
3、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摒弃封闭;科学发展,失去作用;审美的变化;仪式感;摆脱陋习
五、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以参与观察和走访交流的方式来收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定向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对研究对象有深刻、直观的印象,又能保证调查资料的科学性、忠实性和整体性。
2、整体阅读研究法:将成人礼的传说故事放在特定时空中考察,全面系统关照与传说故事相关的所有信息。
3、文献研究:查找现存文献资料,包括相关论文,以帮助深入探讨分析。

六、调查安排
2017.10.1~10.9 查找文献资料
10.10~10.20 阅读资料,整理归纳要点
10.21~10.31 问卷调查
11.1~11.10 整理材料
11.11~11.20 撰写调研报告

七、 队伍分工

TOP

我喜欢的神

对于神的话,我比较喜欢的是龙王。在中国的神话体系当中,龙王是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属于四灵之一。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在现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民间各地的一种习俗。
龙王是中国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再结合佛经中的龙王的产物。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与土地庙一样,随处可见。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没有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龙王的来源有二:一是佛教的传入,二是中国人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渗。龙自产生以来,一直在人间行使着行云布雨的使命,被人们尊称为信仰为无所不能的龙,而真正龙王一词的产生是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汉晋传入中国,于南北朝时期发展鼎盛,使原本已经澹化宗教意义的龙又注入了宗教的内容,由原来的神兽变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龙王。
之后。道教的传播也使得龙王有了变化,而佛、道两教争相对龙宣传,也刺激了民间对龙的崇拜,传统的龙也由神兽变成了神,于是使大江南北无处不存在龙王。封建帝王对龙神更是产生了兴趣,多次以政府行为待之,唐代制定了祭五龙之制,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下诏封五龙神为王爵,明清两代帝王也有封龙为王的举措。帝王的褒扬,使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大大抬高了。但是龙虽为神,却在佛、道二教中都没有显赫的地位,无论佛寺和道观都不给予供奉,至多成为它们建筑的装饰或佛、仙的坐骑,可在民间龙却扬眉吐气了,成为一种信仰最众,独立于佛道之外的神祇,各地龙王庙林立,龙王庙、土地庙成为滇东北到处可见的庙宇。

TOP

我最喜欢的神---支格阿鲁

我喜欢的一个神是支格阿鲁,又译为支格阿尔,是彝族中的射日英雄,也是彝族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创世英雄,是全体彝族人民认同的最崇敬的祖先。
传说在远古时期,龙鹰从空中滴下三滴鲜血,滴在贤美的濮嫫娌依(也译作蒲嫫里伊)姑娘身上,姑娘因此受孕。
支格阿鲁的母亲一开始以为这是个坏兆头,请毕摩指点,但毕摩说这是命运来叩门,应该是件好事。 过了几天,妇人肚痛如绞,于龙年龙月龙日晚上生下支格阿鲁。根据彝族传统,婴儿在白天出生比较好,但支格阿鲁却在晚上出生。他一出生,就不听母亲的话。母亲要抱他,他就挣脱开来,成天以摇动天地为乐,搞得天摇地动。第二天,他不肯喝母乳,也不愿被包在襁褓里,更不肯让人背。第三天,他不肯睡在母亲旁边。到了第四天,他完全不听母亲的话,还露出一副鬼灵精样。第五天,屋里的人都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就把他放到铜盒里,带到山坡上去。过了一个礼拜,母亲回去看他,他已经不在那里了,这时他们才了解原来支格阿鲁的出身不凡。阿鲁生下后整天大哭,哭声惊扰天界。天帝恩体古子(也译作恩梯古兹、恩特古滋)派食人魔王堂博阿莫来捉拿阿鲁母子。当母子俩被抓至空中时,母亲为救儿子将阿鲁抛下来,落进万丈深渊中的龙巢里,支格阿鲁从此在龙的养育下成长为一个神力无比的英雄。支格阿鲁的英雄事迹,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被彝族人民完美地塑造成一位英俊潇洒、心地善良、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神力无比、决胜一切的神话英雄人物。据说,拥有神奇力量的支格阿鲁,骑着一匹叫斯木都典的由神鹰变成的飞马,到天牢里救出了自己的母亲,一路上,他专门为民除害。他消灭妖魔鬼怪,征服毒蛇猛兽,训服雷公闪电,他用神弓仙箭射落了天上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只留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从此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纵观祖先成长的故事,可以发现很多叙事结构和汉族神话传说如出一辙。比如身世是人与神(动物)的结合,天生神力,为民除害降妖魔等。并且透过这个神话,我们可以看出支格阿鲁生存的时代为母系社会,因为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以摇动天地为乐,哭声能够上传上天都显示出人们对原始力量的崇拜,为什么要对原始力量加以崇拜,因为自然环境太恶劣了,因而才会有降服妖魔,征服毒蛇猛兽,驯服雷公闪电等行为。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降到相对较低的程度,种族便能得以延续。之所以说喜欢支格阿鲁,不是因为他天生神力,能够降妖除魔,而是在追贤思远的传统下,我们不能忘却祖先所做的工业。正如每个彝人去世后,毕摩都要念《指路经》,沿着祖先迁移的路线,最终到达“六祖分支”的地方,魂魄随着祖先一起继续开拓事业。这种追贤思远的传统依旧值得我们传承下去,在祖先光辉的照耀下不断前行。
同时,这个神具有更多的“人性”,和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有着鲜明的特点,而不是一个“符号化”的存在。

TOP

我最喜欢的神——哪吒

我最喜欢的神——哪吒
  哪吒是一个在影视作品里出镜率极高的神,因而他的故事被大众了解的程度较深。尽管对于他的溯源说法不同,有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将其形象和生平故事详细记载了的神兵神将的统帅——李哪吒;在佛教中出现在唐以及唐以后佛经中的天王毗沙门之子——那咤;以及在伊朗语言和神话相似人物中的溯源。为大众了解并广泛认同的还是定属性和人设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进一步丰富和完全定型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
  哪吒是一个七八岁小孩子的形象,却有着非凡的战斗力,从仍是肉体凡胎的状态时就“生五日化身浴於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 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脱凡胎重生后更是:“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砖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 乾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是镇天门的神兵神将统领,又有除魔镇妖之力,在《西游记》中也多次出现在帮助孙悟空降妖除魔的情节。
  哪咤是一个正义感爆棚、敢作敢当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具有离经叛道的反叛,为保住陈塘关,一人承担,剔骨还父、割肉还母,割裂父权,不受权杖的约束,后又与父权交恶。以一个孩童的形象自刎,重生了也永远留在了七八岁,并被赋予上了上层阶级的使命,以性命相抵还与权杖的隔离,最终却又回到了权杖内。除却肉身换来的重身是他脱凡成为天神之路,却也是叛离形象英雄的悲哀。

TOP

根据孙老师的指导,关于我们的选题,孙老师的意见比较比较偏向于关于成人礼传说的叙事方式,/即是怎样讲故事的,讲故事的方式又有什么样的民族特色?等等,现在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都发表出来,期待大家都有新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在我们之前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TOP

我们不懂他们的语言,研究讲故事的方法难度是不是太大了?
我比较倾向于组长之前发在论坛里的研究方向……

TOP

我最喜欢的神——女娲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女娲以“大地之母”的形象为人知晓,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她开世造物,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有关女娲的传说中,女娲一直是以一种“创世”与“救世”的形象出现的。就连传说中的上古十大神器中的女娲石的神力也是复活重生。这样一个形象,无疑与其他的神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很多神的形象都是通过战争创造出来的,例如共工、颛顼。而身为为数不多的女神,女娲则是一直在救世。
       其实在奴隶制社会彻底成型之前,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是以女性为尊。女性被认为是繁衍后代,带来生机的神圣的存在,是一个部落、一个氏族未来传承的必不可少的存在。这也不难理解女娲在传说中甚至超越三皇的地位。
      于我而言,女娲这个形象不仅代表着生机,还代表着付出奉献和仁慈。许慎《说文》中也强调指出:“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的传说。把女娲与各国记录的古代创世神话进行比较,实则这种描述表示创世之始,未有一切之先,神用来创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躯体。不论是用自己的躯体来创造万物,还是在洪水泛滥之时炼石以补天都是一种奉献的体现。这种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TOP

回复 9# 的帖子

我们现在能够查到的资料基本上都是对某个民族的成人礼风俗的简介,如果再扩展一点的话可以进一步讨论这种成人礼形成的原因。对于叙事方式,我们是不是只有面对面的采访才能得到结论?这样任务的难度有点大,而且不容易展开操作。我们现在做的大部分的工作是在知网或者图书馆的书中查资料,老师所提到的方面单纯的查资料有点困难。

TOP

《格林童话》世界十大经典童话中的成长主题

关于《睡美人》中的成长主题
      《睡美人》取材于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故事之一,版本众多,最出名的有法国作家夏尔•佩罗童话故事集《鹅妈妈的故事》中收录的《林中睡美人》,以及德国格林兄弟合著《格林童话》中的《玫瑰公主》。尽管各个版本的结局不同,但故事情节无一例外相同:爱罗拉公主出生时,众仙女给她送去祝福,唯一没有受邀的女巫给她下了一个可怕的咒语,公主16岁生日那天将被纺锤扎破手指,沉睡100年。英勇的王子为爱劈荆斩棘,杀死黑巫婆,用真爱之吻破除魔咒。
关于《睡美人》的成长主题,首先要从仙子的祝福说起,在公主出生之际,国王请来十二位占卦婆赠送祝福,“这一个送‘道德’,另一个送‘美貌’,再一个送‘财富’,总而言之,送给孩子世界上希望获得的一切东西”。这三个清晰明了的祝福便是彼时对完美女性的要求,出自格林童话 1857 年的最终版。比对第一版,可以清楚地发现“财富”这一项是后期版本里才有的,是中产阶级崛起的重要条件。纵观上述三个祝福,可以看出在每个版本里都出现的“道德”(Virtue)和“美貌”(Beauty)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女性的必备条件,两者总是相伴相依。其中,
“道德”,亦可译为“美德”,是对公主们的性格要求。她们要温文尔雅、和蔼懂事,最重要的就是要顺从忍耐、严守妇德。拿睡美人来说,对于飞来横祸她从未抱怨,而是依照命运的安排,沉睡百年,耐心等待,直到王子将她拯救。这些祝福都显示了一个女性应该具备的大学,尤其是:道德和美貌。当然,由于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有所不同,美貌并不是单纯的外貌。
除了对女性的道德和外貌提出要求外,其中关于成长的一点便是:要遵循长辈的话。国王为了保护公主,下令全国都不能有纺锤,但是在16岁生日那年还是碰到了一个老婆婆,去碰纺锤然后中了魔咒。这有点像生活中大人对小孩千叮咛万嘱咐,但小孩还是由于好奇去尝试,最后受到伤害。
关于历险,只有经过苦难,才能获得成功。王子要拯救睡美人,就要经过大片的荆棘,拯救睡美人可以获得奖励,即公主的爱,同时要获得这份爱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经过苦难才能见到公主,获得真爱。
但是正如有些人所说的,很多童话都有着男权的色彩,公主需要王子来拯救,对女性的要求更多的是逆来顺受,比如睡美人就得遵循魔咒沉睡百年,并且还体现了“父债子偿”的思想,睡美人为何会沉睡,是由于国王和王后只邀请了12位女巫而没有邀请邪恶的女巫,没有平等的对待女巫,女巫出于报复下的诅咒,公主并没有错,但是却得承担长辈过失所带来的后果,当然这是题外话,和成长主题没有太多关联。

TOP

回复 9# 的帖子

孙老师的指导很有借鉴意义,但个人还是觉得从叙事层面来研究研究难度大,实地走访不方便,同时相关资料也较为匮乏。

TOP

回复

那这样的话,我们尽量在我们能找到的资料的范围内进行一些传说的分析,然后适当的更改一下,主要以我之前发的主题为主,习俗意蕴对比这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