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40课堂第6小组讨论帖

民间文学240课堂第6小组讨论帖

讨论主题:董永传说

TOP

董永年幼丧母,家庭贫寒,佣耕而事养父亲,“父没不能葬,贷钱里富人裴氏,约身为奴偿之。”(《孝感县志》)此事流传甚广,并经民间艺人衍化成一个美好的神话故事:七仙女因感董永之诚,下凡尘而结为夫妇,过了一百天男耕女织的幸福的田园生活。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董永孝行的推崇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此而使董永四海扬名。

TOP

董永传说是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中,曹植的《灵芝篇》则是第一部描写董永的诗,《天仙配》是基于董永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董永的传说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不断演变从而衍生出多种版本。但是无论哪个版本,都没有偏离其主旨。

TOP

起源:董永,汉朝时期的人物,古代流传行孝历史模范,其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与其父相依为命。父去世后,又契身葬父,是《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的主角。
相传出生于汉蜀(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内;参见《孝感县志》)。民间广泛流传因其孝心感动天地,玉皇大帝之七仙女感动人间亲情,与其结为夫妻。孝感市或县也因此得名。又传董永是千乘人,今属于山东博兴陈户镇。
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因为董武的父亲董宏行为奸佞邪恶,朝廷剥夺董武父子爵位。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建武2年(公元26年)董武子董永又被朝廷再度封为高昌侯。
流传:董永传说是中国汉族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由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则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长治久安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感情,所以它的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深受民众喜爱。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李缨倩)

TOP

天女助人的传说
这个传说最早见于三国时曹植写的《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天上秉至德,神女为秉机。"到干宝编写《搜神记》时,这个故事被取名为《天女助人》,内容也更加详细。
其情节大体如下: 董永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去世后,他没钱办丧事,便向人借了一万钱。董永对债主说:"日后无钱还债,甘做您的奴仆!"董永在家守完三年丧,就去债主那里做奴仆。路上董永遇到一位女子,对他说:"我愿意作你的妻子,不嫌弃你贫贱。"于是董永带她到债主家。 债主对董永说:"那一万钱就送给你吧!"董永回答说:"蒙您的恩德,先父得以安葬。我虽是贫贱之人,但一定要尽心尽力,来予以报答。"债主问:"与你一齐来的女子是谁?"董永答:"是我妻子。"债主又问:"你妻子能干什么?"董永答:"她会织布。"债主说:"你一定要报答我的话,就让你妻子为我织一百匹缣(一种优质丝织品)。"只用了短短十天,一百匹缣就织完了,令债主非常吃惊。
董永夫妻回家路上,走到第一次相见的地方,那位女子向董永辞别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看到你如此孝敬父母,天帝命我下凡来帮你偿还债务。现在你已还了债,我已不适宜久住人间。"说完便凌空飞走了。董永泪流满面,感激不已。 《天女助人》这个优美的民间传说,对后来的中国戏曲影响很大,南戏《董永遇仙记》、黄梅戏以及电影《天仙配》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经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      (李缨倩)

TOP

董永传说历史上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历代的典籍中,记载东台西溪"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内容数不胜数,并多有发展演变。董永行孝的动人故事被编入很多戏曲中,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锦记》 ,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 。

TOP

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将黄梅戏《天仙配》剧本进行了改编。戏中塑造了老实憨厚的董永、善良美丽的七仙女、相互帮助的仙女姐妹、刁钻刻薄的傅员外、无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动形象,再加上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黄梅调,无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特别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出色表演,让"董永遇仙"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七仙女"艺术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TOP

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间,董永故事一直成为拥有广大受众的俗文学(如说唱、戏曲)以及后起的影视文学创作追逐的题材,出现了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等影响广远的作品。    从以上的种种原因可以看出,保护“董永传说”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可以让更多的人明白孝为先的道理,董永传说被列为非遗利于对下一代的教育。

TOP

“董永传说如今状况:山西五项举措 助推“董永传说”保护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今年来,万荣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县文化馆负责,在董永故里前小淮村的积极配合下,采取五项措施,推动我县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董永传说”的抢救性保护传承工作。
    一是编印了《董永传说资料汇编》、《人间董永》、《董永传说宣讲材料》、《小淮记忆》、《走近董永》一套丛书;
    二是邀请书画名家创作了董永传说中的8个孝子故事壁画,制作了文化墙;
    三是制作复原了2001年被盗的石狮子,董永故里石狮重现雄姿;
    四是移裁了槐荫古树,还原再现了大槐树下田仙姑娘向董永吐露真情,私许终身的美好传说;
    五是修建了董永传说陈列馆,陈列有董永塑像、董永故里石匾、族谱、字画、图书及音像资料等。

TOP

金坛的“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产生时间较早、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丰富,在各朝各代都、在全国各地都有过广泛传播和有着多种变体的古老民间传说。该传说的核心是“孝子董永卖身养父、葬父的事迹感动上苍,七仙女下凡自愿嫁给董永,帮他渡过难关并与他生子”。该传说是“孝子董永故事”与“牛郎织女”、“地方神仙”、“南柯一梦”等故事在民间长期杂糅、复合,并在地形地貌、实物等方面结合地方因素而形成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传说的核心意蕴也从“孝”和“诚信”上达朝廷、感动上苍,逐步向着“反权贵”、“发压迫”、“追求婚姻自由”甚至“反封建礼教”等各个不同时代的民间价值诉求转向。董永传说在山东博兴、湖北孝感、江苏东台和江苏丹阳、金坛等地区的广泛传播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成因和自身特色。

TOP

金坛的“董永传说”~~

金坛“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在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直溪镇境内的董永村(原名董里)。该村位于金坛西北部,近靠道教圣地茅山,并与丹阳市的延陵镇南边界相毗邻。其故事在当地民间代代相传,妇孺皆知,且文史上有据可查。光绪版《金坛县志》多处记载了孝子董永和七仙女及其子鹤生的传说。在金坛直溪境内,与董永传说相关的遗存、遗迹和实物多达40多处(件)。
    历史上,董永村(董里)的地属曾有过多次变更。春秋战国时期,金坛属吴地。秦汉时期,金坛属曲阿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曲阿县西南地区置延陵县,金坛地域属延陵县。至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置润州府,延陵县属润州。宋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丹阳郡。乾元年(758年)又复改丹阳郡为润州,金坛仍隶属润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撤消延陵县,将其上元、孝德两乡划归金坛。至此,孝子董永居住的村庄——董里,由于隶属上元乡而正式进入了金坛县辖。由于历史地属变更的缘故,安徽黄梅戏《天仙配》中董永出场时一句“家在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曾使许多人产生了“董永传说在丹阳”的印象,而实际上江苏苏南地区“董永传说”的发源地是现在的金坛市。

TOP

金坛的“董永传说”~~

董永村由前董溪、后董溪、望仙桥和生达里4个自然村组成,居民多为农业人口。董永村河网交叉,曲折蜿蜒,自古因交通不便而十分偏僻闭塞。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经历代传延出了崇尚孝道的淳朴民风,衍生出了适合董永传说落地与传播的人文基础。
    金坛境内有董永庙、望仙桥和董永墓遗;望仙桥下有乾隆年间《望仙桥重建记》碑文;董永与七仙女订情的老槐树尚在金坛;光绪版《金坛县志》有董永、望仙桥、董墓及望仙古石等多处记载;金坛历代名贤咏叹董永与七仙女的诗词很多。
    董永村内有座董永庙,庙门有石刻对联:“卖身葬父垂孝德,天遣仙姬陌上迎”,概括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精华。此庙确切年代已不清,毁于文革后期。其旧址在村后菜地边,并留有董永庙门槛石。
    在董永村的东头有一座方形跨河石桥,名叫“望仙桥”,传说因董永携子董鹤生于“七夕”在此桥上望迎生母而得名。此桥上世纪80年代被改为平桥,平桥旁数堆由古石拱桥上拆下的巨型麻条石上,“望仙桥”三字清晰可见。其中一块古桥碑被砌在现桥墩下,碑石刻文的内容为《望仙桥重建记》,注明“望仙桥”为乾隆三十七年十月重建,并刻有建造者的名字。

TOP

王慧

董永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自汉代晚期诞生于湖北孝感,至今已近两千年。相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疋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夫妻就此诀别,一年后七仙女送子下凡……
  两千年以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模型虽无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
  孝感地区传承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是一件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关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既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它在孝感深深扎根,发育成熟。

TOP

金坛的“董永传说”~~

相传为董永与七仙女定情的老槐树,现仍生长在距董永村不远的金坛建昌镇吕坵村中。该树已因年古而满目沧桑,但至今游人和香客不断。1955年拍摄电影黄梅戏《天仙配》时,扮演七仙女的著名演员严凤英曾与导演还曾一起来此老槐树下寻根。距老槐树东南约两公里的傅家村,相传为董永卖身赎债(傅员外家)之处。
    董永村西十余里的茅山顶宫立有碑文:“在家不孝双父母,何必灵山朝世尊”。据史料记载,较早记述董永事迹的《孝子图传赞》的作者、汉代文学家刘向和《搜神记》的作者、晋代学者干宝,此前都曾游览或寄居过茅山。金坛历代名贤咏叹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诗词也很多。不同版本和外传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故事,在该地民间流传较广的多达数十种,并有若干相关的延伸和变体。金坛董永传说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TOP

传说董永本为山东千乘人,但早在汉代即迁移至孝感安家落户,这不仅有史籍记载,且与孝感这一地名的由来紧密相关,还有孝感地区至今遗留的许多遗迹、地名和民俗可资佐证;作为一件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它正是在孝感地区的崇尚孝道的民间文化生态中,才发育成熟,既凸现孝道主题,又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并通过说唱、戏曲等多种样式的艺术创造走向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优美动人的“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主要价值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关这个故事传说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资料蕴涵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包括伦理道德、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第二,该故事传说所颂扬的孝文化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现实实践价值。
“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可谓家喻户晓,是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著名民间传说之一,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