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5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5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大家好,这里是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5小组的研讨帖。
除了我们本组的成员之外,也欢迎其他同学和各界同好来这个帖子中与我们一起交流。
我们小组将在论坛中进行研讨过程和研讨成果的持续更新,欢迎大家予以批评和指正。

[ 本帖最后由 倪玥 于 2017-9-25 20:54 编辑 ]

TOP

小组研究计划

第四周:投票决定选题方向(已投票结束,本小组选题方向为民间童话)
第五周—第七周:搜集自己家乡的民间童话并在论坛发帖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八周:①整合小组所有成员的收集到的民间童话
                ②做主题关于“大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间童话了解情况”的调查
第九周—第十二周 深入调研,挖掘各自家乡民间童话产生的民俗背景以及寓意着什么样的民族精神等,写成小报告。
第十三周:汇总小组成员的报告,并进行讨论和修改。
第十四周:交老师提修改意见。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第十七周:提交。

TOP

家乡卷里的儿童故事

在《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中,不难发现四川也有不少民间童话故事,包括动物故事、幻想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生活故事等,其中四川最流行是熊家婆的故事(《熊家婆》上卷528页)。在我的家乡遂宁,类似的童话比较少,鲜有的几个主要是动物故事《猫怕狗》(上卷477页)、《金狮子》(上卷494页)和笑话故事《贼喊捉贼》(上卷731页)。
下面大致介绍一下四川的情况:
1、熊家婆型故事(包括熊家婆、老变婆、老妖婆等)是四川省流传最广的类型故事。这些故事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以生命作代价所换回的经验总结。那些披着人皮的熊或其他动物,它们不是兽类,而是邪恶势力的代表。它们伪装和善,花言巧语,善于蒙骗一些幼稚的善良的妹妹。但有社会经验的姐姐却能识破其伪装,将计就计地将它们置于死地。这类故事成为较好的儿童读物。
2、怪孩子的故事是劳动人民的憧憬。他们处在受凌辱受折磨的境地,身体可能受到某些摧残,但他们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乐观主义的。他们凭幻想创造出畸形的、被人瞧不起的怪孩予,来对付地主恶霸、贪官污吏,甚至封建帝王。斗得他们狼狈不堪,威风扫地。在这类故事中或将人的器官(眼、耳、口、手、脚等),无限夸大,成了千里眼、顺风耳、铜脑壳、长脚杆、大肚皮,使封建皇帝的一切刑具都奈何这十兄弟不得。最后,皇帝出诡计想淹死十兄弟,自己反倒被淹死了。有的故事将孩子缩小成枣核儿,斗得地主和县官手忙足乱,狼狈不堪。蛤蟆儿子型故事在我省汉区流行的是《癞疙宝娃娃》.故事情节带着汉区的特点,有些世俗化了。
3、动物故事与寓言相似。狼的花言巧语,老虎的“请客”,都不存好心,是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亲身体会。蚊子骄傲自大,闯进蜘蛛网,小麻雀自以为是吞胡豆被胀死,癞蛤蟆自高自大,吃了大亏。都寄寓着生活哲理。
(第五小组 黄雅兰整理)

TOP

同一类型的民间儿童故事可能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原型,但又有相似的故事功能;或者同一儿童故事经历历史的发展,其内在含义也发生着变化,我们可以共享家乡民间儿童故事,去找横向、纵向的差异

TOP

民间文学第五组研究计划(修订版)

一、研究主题:
通过中西对比研究中国民间童话流传不广的原因——以《民间童话故事选》和《格林童话》为例
二、研究内容:
当我们提起民间童话,我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西方民间童话,而中国的民间童话除去神话传说等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民间童话的故事外,我们耳熟能详的民间童话只有那么寥寥几篇。为什么中国民间童话不像西方民间童话那样流传广泛、深入人心呢?本小组将《民间童话故事选》和《格林童话》为例,通过对比这两本民间童话,找出中国民间童话和西方民间童话各自的优缺点,探寻中国民间童话流传不广的原因。
三、研究日程:
第七周:投票决定选题方向,小组讨论研究主题。(已确定)
第八周:按照小组的第一次分工进行文献梳理或文本细读,并进行问卷调查。
第九周:完成第八周布置的所有任务,整合小组材料,进行深入讨论和第二次分工。
第十周—第十二周:根据第二次分工将讨论成果、调查结果和研究所得写成报告。
第十三周:将报告再次进行组内讨论和修改,修改完成后交老师提修改意见。
第十四周: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第十五周:提交。
四、小组第一次分工
(一)文献梳理(负责人:周明洁、李响、马学文、周斌)
(1)搜集整理有关中西童话对比研究的文献,概括每篇文献的大意,并指出对我们研究的启发。
(2)搜集整理有关中国童话研究的文献,概括每篇文献的大意,并指出对我们研究的启发。
(3)搜集整理有关西方童话研究的文献,概括每篇文献的大意,并指出对我们研究的启发。
【每人搜集整理5篇文献】
【文献梳理成果上交日期:10月29日晚22:00】
(二)文本细读(负责人:倪玥、张馨月、黄雅兰、陈思盼)
(1)细读《民间童话故事选》(倪玥、张馨月)
(2)细读《格林童话》(黄雅兰、陈思盼)
(3)细读文本之后要求归纳整理:①文本关于动物、人物的童话共有多少篇;②主题分类;③优缺点。
【文本细读成果上交日期:10月29日晚22:00】
(三)问卷调查(负责人:张馨月、倪玥)
(1)问卷设计与发放:张馨月
(2)问卷回收与结果分析:倪玥
【问卷结果上交日期:10月24日晚22:00】

TOP

《格林童话》上、下部
(1)体裁分类:
拟人体(动植物童话)
〔共计27〕2 5【8】10 12 18 23 25 28 30 38 41 48 58 (60)62 66 72 73 74 75 80 86 88 96 102 105
普通民间童话
(常人体)〔共计90〕       
家庭类
〔共计71〕4 7 8 9 11 14 15 19 20 21 24 26 27 31 32 33 34 36 37 40 42 43 45 47 51 54 55【56】59 60 61 64 65 68 69 70 71 77 78 81 82 83 84 85 87 90【91】92 94 95 98 99 101 103 104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4 115 117?118 119 120 122 123 124
宫廷类〔共计19〕6 16 17(21)22 49 50 52 53 57 (62)63 67 76 89 91 97 113 121
魔法童话(超人体)
〔共计17〕
人与魔法〔共计4〕3 13 35【121】
动物与魔法〔共计3〕1 46 93?
超能力(精灵鬼怪巫婆教父)〔共计10〕【12】29 39 44(49)56 79 【99】100 116
(2)主题分类:
主题                            举例
劝导从善(真善美教育)     《小天使和鞋匠》;《圣母玛利亚的孩子》;《魔鬼的三根金发》
成长主题(历险)               《小红帽》;《勇敢的小裁缝》;《六好汉走遍天下》;《斯默里山》
正义战胜邪恶(是非观念)   《灰姑娘》;《爱人罗兰》;《玻璃瓶中的妖怪》
讲述亲情                      《拇指姑娘》;《渔夫和他的妻子》;《犟孩子》
寻找爱情                      《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莴苣姑娘》
教人智慧                      《勇敢的小裁缝》;《聪明的农家女》;《糖果屋》
滑稽搞笑                      《傻瓜汉斯》;《汉斯成亲》;《快乐的汉斯》;《三兄弟》
(3)优缺点:
1.优点:
源于民间,语言通俗、质朴、易懂;
童话主人公个性鲜明,恶莠善良一目了然;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童话寓教于乐,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给人们以娱乐又启迪人们的心灵,特别有助于塑造儿童高尚品质和美好心灵
【从教育功能上来说:教导儿童分辨是非、端正行为和培养审美能力;为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土壤;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探索和体验,认知能力获得提高的同时也发展了相应的语言能力。】
插入民歌和童谣,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利于感受传统氛围。
2.缺点:
主人公性格很不鲜明,彼此雷同, 感觉不到他们有什么心理活动;
主题性太突出,或者说是单一性和定向性,人、畜、神、魔一出场就预演了最终美好战胜邪恶的结局,缺少思辨性;
故事情节雷同度高

TOP

文献梳理

题名:《童话里的原始思维质态》
作者:吴文艳
分析概括:这篇论文借鉴了弗莱的原型批评和普罗普德形式主义研究理论,从人类早期的民间童话的研究里分析人类原始思维形态的存在模式。作者认为,童年的生民天然地与原始生命相契合,幼儿的思维与原始思维之间存在着同构对应的关系,而面向儿童的童话之中存留着这种与儿童生命相契合的原始思维,主要有三点表现:贯穿始终的文化精神洗礼、超自然的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万物有灵物我同一的泛灵性。

TOP

文献梳理

题名:《格林童话的叙事特征》
作者:彭懿
分析概括:格林童话是介于民间童话与创作童话之间的文学作品,但它的民间童话成分远超于创作成分,而它的民间童话叙事特征也是格林童话的最大魅力之一,这些“容易记忆的特征使民间童话在代代口传的过程中能够保存下那些异彩纷呈的内容。这些叙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一个公式化的开头。诸如“从前,有一个地方……“”这样的开头像一个邀请,让人从现实世界走进童话的世界。
2.有一个公式化的结尾。“最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开头将人们从无尽的幻想中带回现实的生活。
3.时间、地点及人物不确定。往往只说有一个国王或是一对儿夫妻之类的,有明确姓名的很少,这是因为民间童话讲述的并不是真实的故事,对真实性没有任何奢望。
4.重复。情节的重复给人鲜明的印象或是使故事饱满;重复意味着模仿,对于人类尤其是儿童有着特殊的意义。
5.酷爱数字“3”。民间童话以固定的公式进行活动,数字一、二、三、七、十二是拥有魔法的意义和力量的数字。
6.最前部和最后部。如果某个国王或是某个人有三个儿子,一些事情总是大儿子优先,而小儿子总是扮演着“蠢儿”的角色,但结局总是小儿子获得成功。故事中对较年轻的兄弟总是给予许多最后的希望。
7.孤立状态。格林童话中的登场人物总是处于一种鼓励的状态,如果按戏剧来说,就好像是在黑暗的舞台上,使主角一个人被灯光照亮。
8.单线索叙述。基本没有插叙或倒叙这些现代文学中常见的叙述手法。而以前的背景材料往往以对话的方式表现。
9.极端与对比。好坏分明,贫穷与富有、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等等形成鲜明对比。人物命运更是极端,要么一步登天,过上无比幸福的生活,要么下地狱,遭受惩罚,报应分明。
10.不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用行动来表现主人公的所思所想。
11.时间一致性。在某一紧要关头恰好某一事先规定的期限到了。这是童话的一种重要的构成样式。

TOP

文献梳理

题名:《童话论》
作者:李慧
分析概括:(由于此篇论文内容宽泛,涉及面太广,在此只选取部分于本次选题可能有助的部分进行梳理)
1.对于中国“童话”而言,一方面,是从日本儿童文学那里拿来的“童话”这个词语以及等同于“儿童读物”的范畴定位和含糊定义;另一方面,是从世界各国拿来的蔚为大观、精妙纷呈的童话成品。这就导致了我们对于童话的界定向这个“模子”里套,总有削足适履的感觉。
2.中国最早对童话进行研究的是周作人、赵景深等人,尤其是周作人。他们把童话进行了分类,区别开了民间童话与文学童话。并且,他们从人类学、民俗学的角度对民间童话进行研究,把民间童话视为原始社会的产物,即民间童话与神话、传说有紧密联系,甚至童话就是从神话、传说中演化而来。他们对民间童话和神话、传说等做了详细的区别辨析,并由此对童话进行界定,但是这种界定依旧有很强的模糊性。作者认为这种含混合模糊与童话自身的特殊性有关。一方面,民间文学是民间童话与文学童话的重要源泉,而民间童话又是民间文学的一大分支,因此童话与民间文学是一个交叉的复杂状态。而在研究民间童话时,学者又在民间文学内对民间童话与神话、传说的演进进行辨析,这就导致了双重的复杂状况。
而在西方学界,对于民间童话与文学童话的区别界定,主要在于前者指称口传文学中由讲故事人讲述的民间童话,后者指被记录下来、进入书面文学流通的那些故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区分。
3.通过对《睡美人》版本的流变分析,作者认为童话一开始呈现的是如今被我们称为“民间故事”的面貌的远处形态,民间童话最初的时候并非特意为儿童所作,里面有许多性、暴力、粗俗的元素。在从一种口传文学转而被记录、书写的过程中,渐渐地被修改,发生了改变,然后走近了儿童的生命,成为儿童文学的一部分。而在这一过程中,《格林童话》发挥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它继承者民间童话从民间文学或民间故事而来的渊源,成为第一次有意识对民间口述文化进行搜集、整理的自觉;另一方面,它成为把童话转化为儿童所专有,成为有目的地以这种样式去“教育”儿童的第一次开拓性尝试。
4.通过《青蛙王子》版本演变可以看出《格林童话》由民间童话向创作童话过渡的趋势。而在安徒生那里童话完全实现了纯粹文学化。
5.民间童话作为民间口传文学的一部分,和神话、传说一样,是由集体创作的,没有单一的作者。民间童话与神话传说之间的区别在文本表现上主要在于故事中是否有具体时间、地点、人名可据。
6自童话进入中国视域以来,人们对于它的理解长期处于混杂的状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a“童话”一词是舶来品,和中国文学发展情况并不完全适应
b童话这一类文学作品从世界各方蜂拥而来,又因为翻译等原因,造成了视觉上的纷杂与认识上的困惑
c童话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之间的瓜葛难以厘清
d外国童话译入国内较为混杂,未进行发展史脉上的整理

TOP

文献梳理

中西童话语体特征的比较分析——以《中国童话百篇》和《安徒生童话》为例
       内容摘要:文章以《中国童话百篇》和《安徒生童话》为例,从音韵、词性、修辞和语篇模式四个层面,对中西童话的语体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发现,《百》和《安》两部童话的语体特征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二者均较多使用拟声词和感叹词,语气轻快活泼;词性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形容词中颜色词较为突出;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格;第三人称叙事模式较为常见。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童话百篇》拟声词、感叹词、基本颜色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安徒生童话》,具体名词的比例相对较低;前者多拟人手法,后者善用夸张;语篇模式上的差异使得二者语体功能各异,前者娱乐教化功能明显,后者多寄寓美好愿望。
       启发:由于中西方社会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地理位置等的差异,也使其各自的具体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是童话故事流传是否广泛的重要因素,特征显著、表义直观,有利于儿童感知和理解的叙事口吻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西方故事以时间为开头的篇章模式和“幸福、美满”的结局,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迎合了他们求真求智的愿望和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期待,因而比起中国童话教育式的童话,传播更加广泛。
       文章细读:
       音韵层面,二者均较多使用拟声词和感叹词,语气轻快活泼。相较之下,《百》的拟声词和感叹词频率均高于《安》,在语气音调的表达上更显音律和谐。
  词性方面,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形容词中颜色词较为突出。《百》中具体名词的频率低于《安》,但基本颜色词的比例相对较高。
  修辞方面,《百》和《安》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格,语言生动形象。前者多采用拟人手法描写动物世界的生活状态,追求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后者善用夸张手法描写缤纷多彩的奇异世界,讲述超自然的生活状态。
  语篇模式上,均较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模式。《百》多以动态画面开场,给人强烈的视觉冲突,结尾多是通过努力完成了某件事、或因为犯错得到了某些教训,具有明显的娱乐教化功能;《安》的开头常用抽象的时间表达,如“很久很久以前……”,结尾多幸福、圆满的结局,寄寓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TOP

文献梳理

一个童话叙事模式的中西比较——重读《稻草人》与《快乐王子》

内容摘要:中西童话与成人文学一样 ,既有相似之处又呈现出巨大差异。本文以叶圣陶的《稻草人》和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这两篇典型的“三件事”童话模式为例 ,认为 1)童话叙事主体在中国童话中的控制权很大 ,在西方童话中较小 ;(2)叙事话语方面中国童话单纯、直接、不偏离主题 ,西方童话则有“漫溢”特点 ;(3)中国童话的隐含读者为理想儿童 ,与实际读者接受上产生错位 ,而西方童话接受者是成人儿童兼而有之。这些差异是由于东西方民族传统、文学风格不同造成的。
启发:
中西儿童文学的相异性及其传播范围差异原因:西方儿童文学倾向于宣扬人道主义,张扬独立个性,具有幻想性,以儿童的角度来看待现实。而中国儿童文学更偏向于说教,注重集体意识,语言平实。首先由于中西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文学的发展,西方是城邦政治,强调个人魅力,而中国是农业大国,注重集体成就,中国曾经闭关锁国,思想开放得比较晚,对于儿童独立人格的重视和儿童观的树立相对较迟。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差别都会是影响中西儿童文学差异原因。
传播范围差异的原因:
一、政治,经济对儿童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西方国家逐步从农业时代发展成工业时代,推动政治改革,建立强大的军队。而中国还是以发展农业为主要,农耕生活追求养殖收成,过的是平淡的生活,长时期的不与外界交流,闭关锁国,也导致国人思想闭塞,缺乏幻想性。
二、传统观念,宗教信仰也会对儿童文学作品产生影响。西方儿童文学比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要早,而且是充满幻想,强调英雄主义,而中国儿童作品更注重文学的影响与说教作用,希望通过儿童文学讲道理,把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成才的辅助工具。因而中国儿童文学平淡无奇,难以引起儿童的兴趣。
要发展好中国儿童文学,我认为首先把握好童话规律和特征,创作出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和需要,有鲜明个性的故事形象,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反应社会现实,并且基调是乐观积极的作品。第二、借鉴西方儿童文学作品研究成果,探讨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学习其创作的方法和构思,创作出适合我国民族传统,社会经济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第三、勇于发现中国文学宝库中蕴含的儿童文学因素。除了要勇于研究中西儿童文学作品的异同也要善于把所研究的结果运用到以后的创作中,使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越来越好。
文章细读:
相似性:一、营造诗意旳意境。二、希望通过童话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物质层面总是反映在精神层面上。三、悲观色彩。四、强烈的对比手法。五、强调人性美、心之美。六、叙事模式为三段式。
差异性:一、唯美主义和现实主义。《快乐王子》是充满幻想色彩的虚构作品,强调超现实与无功利主义,这些都是作品中散发的浪漫气息,是幻想美,也可以说成是理想美。而叶圣陶的《稻草人》偏向于说教,求真,反映真实性,现实感。希望真实的情节能使读者更有切身体会或者身同感受,使作品更有说服力。二、形象差异。三、《稻草人》,童话故事的阅读对象是以儿童少年为主,所以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语言生动活泼,能使读者很快进入语境。而《快乐王子》中,可以看出王尔德喜欢使用生僻词句,从句结构,繁复的修饰,体现唯美主义的主张,却似乎失去儿童文学作品中通俗易懂的原则。

TOP

文献梳理

论童话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

内容摘要: 从理论角度对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界一直热切关注的一个美学命题—— “童话的本质” 给予了全新的理解。认为传统的以成人为中心的童话立足点与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童话观片面狭隘 , 没有透彻把握住童话的本质属性。 从童话的历史发生、 追溯其原初艺术品质,探索其创作与传播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启发: 当代是中国经典童话文本缺失的时代。长期以来,传统的以成人为中心的童话观片面狭隘,单一的成人思维模式的制约中,走进了思维误区,严重遮蔽了童话的艺术本质 , 并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是教育儿童的工具。导致童话不受儿童的喜爱,传播与流传不如西方童话范围广泛。 观念的滞后极大地制约了童话创与传播,,使得百年中国的童话发展仍陷于 “小儿科” 的尴尬境遇。 从发展中国童话的基本命题着手,从基础理论研究出发 , 确认童话的本质属性及其当代意义无疑是儿童文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 , 是繁荣发展我国新世纪童话创作必要的理论前提。
文章细读:
中国童话发展:从 “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直在致力于儿童观的转变与儿童世界的发现。新时期儿童文学界在回归儿童主体特征与儿童文学的本体性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成绩。80年代的 “童话热”,90年代的 “幻想文学热”,都标志着近二十年来儿童文学界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创新上的可贵探索,其共同的美学目的是致力于探索一种“大气” 的中国儿童文学。新时期儿童文学走过了可谓是轰轰烈烈发展的二十年,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 , 仍然要重复一个显得陈旧的主题—— 童话的意义。本文认为童话的意义仍然是启蒙,这一中国文学界在 20世纪初提出的艺术命题。
童话本质研究的基本现状—— 1.以童话表层艺术特征来涵盖它的艺术本质 , 所以 “幻想性” 一直以来被认定为童话不言自明的本质艺术特征; 2.因童话本质属性的被遮蔽而导致对其艺术受众规定的褊狭,所以 “儿童的” 艺术受众规定性一直以来是作为经典论断存在的。而一旦把这种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童话观放置于实践创作中去检验,就会发现童话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已滞后于了文学实践。除去不能发挥理论应该有的指导作用,即便是对童话文本作最基本的解读与批评,也是力不从心。在那些经典童话作家作品面前,我们发现: 第一,用 “幻想性” 这样的字眼绝对是无法涵盖它的经典美学魅力、 无法剥离其美学品质。第二,这些经典文本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它的艺术受众并不单是儿童。当孩子在为 “丑小鸭” 的新生而高兴欢呼,在为 “美人鱼” 的死去而沮丧难过时,成人读者又何尝没有沉浸于那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而体味感悟生命的哲情呢? 第三,在经典童话文本中,文学艺术特有的美学气质。

TOP

文献梳理

经典的误读与再读——对世界文化遗产“格林童话”的历史文化解析   伍红玉                  

内容摘要:作者对《格林童话》传入中国后得到的评价做了一个总结,第一是道德教育评价,有正反两面;第二是文学评价,主要包括了《格林童话》的浪漫主义特点、语言结构特点和比较文学研究。
启发:《格林童话》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本文作者对格林童话的评价的综述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用的角度,一是道德教育作用,二是文学方面。作者从两个方面总结了《格林童话》给中国儿童文学的启示,这些或许正是中国民间童话的不足,我们的对比研究或可从这些角度入手。
文章细读:1812年格林童话初版,在之后45年内连续六次再版,最后一版,也就是第七版再版于1857年,是大多数翻译引介所采用的版本。格林童话共收集了200余篇故事,其中《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迄今为止格林童话已被翻译成160余种文字出版,甚至包括极北区爱斯基摩语和非洲的斯瓦希里语。
一、《格林童话》进入中国后,相关评论主要分为道德教育评价和文学评价。前者最格林童话的评价侧重于对儿童的训导作用,但内容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惩恶扬善、悉听教诲等方面;后期有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指出了格林童话的负面影响,如将美丽的容貌与幸福等同起来,有些故事可能误导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少年读者。
文学评价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格林童话》的浪漫主义特点:
格林兄弟把浪漫主义精神者的罗曼蒂克想象转化为一种学术研究,他们让浪漫主义在民族的土壤上绽放出绚烂的花朵。格林童话的浪漫主义特点表现为:充满魔力的幻想世界,角色和环境具有抽象的概念特征,以及浪漫的圆满结局,大量的夸张和象征手法。
(二)语言结构特点:
1.框架式解构: 开头:“在很久很久以前”;结局:“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或者“正在举行盛大的舞会”。
2.人物的模式化:女人均以女儿、姐妹、妻子、母亲的面貌出现,她们是家庭的组合结构。男性身份通常是王子、勇士、其实,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独立和自主性。
3.数字结构程式化叙事:经常出现数字的反复。   
4.语言上的平铺直叙。
(三)比较文学研究
二战后,后现代主义兴起,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传统的经典作品进行大胆的颠覆和改写。格林意话作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也自然成了互文性研究的目标。如李玉平在其文章中将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霄公主》和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进行比较互文性阅读,从“意义生成、文本形式和审美效果”三个方面分
析了(白雪公主)的互文性特点。
二、格林童话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启示:首先,从选材、语言和组织等方面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指导:中国儿童文学在创作上应坚持儿童性、文学性并充分发挥民族性。其次,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关注不够,研究方法相对单一,主要以文本评论为主,多采用西方的理论体系,缺乏中国民族“自己的批评语言和言说方式”;跨学科研究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TOP

文献梳理

20世纪美国精神分析学对童话文学的新阐释                  舒伟  丁素萍
内容摘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我们熟悉的童话进行了阐释。贝特尔海姆认为文学最适合于培养儿童的心智能力,能够使他们获得寻找生活意义的能力和赋予生活更多意义的能力,他用新磨砺放入心理分析学对童话故事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童话心理学。
启发:贝特尔海姆十分重视童话对儿童心理的塑造作用,他认为童年时期的相信魔力的阶段能够帮助儿童长大后承受成年生活的困苦,而童话是提供魔力的最好资源。这促使我们去思考童话在哎儿童思想与心理塑造方面的作用。其次,他的童话心理学对童话的解读,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内容细读:贝特尔海姆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教授,1903年生于维也纳。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时间中,贝特尔海姆认为文学最适合于培养儿童的心智能力,能够使他们获得寻找生活意义的能力和赋予生活更多意义的能力,这促使他用新磨砺的心理分析学对童话故事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童话心理学。
一、童话精神分析
1.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被阐释为人们内心经历(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的投射。
2.在童话故事中,按照一定因果关系发生的事以及主人公必须去经历和学习的事就是人类需要认识的人格本质特点的隐喻象征人们要真正认识自己,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内心深处的无意识活动,从而整合那些固有的不和谐的矛盾倾向。作者认为有些童话故事就表现了这种
整合的意愿和必要性。
3.在精神分析学家的眼中,童话故事中的投射与外化可以看作映照人类内心经历的神奇的镜子。而童话故事的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把儿童无法理解的内心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压力以外化的形式投射出来,然后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投射出来。
二、童话表现艺术——两分法:裂变与整合
由于儿童缺乏逻辑秩序的内心体验与具有理性秩序的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只有童话故事可以帮助他们跨越这个差距。儿童心中存在许多难以澄清的情感、欲望和冲动等,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甚至“肮脏”的。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童话中通过鲜明的可视形象外化和投射出来理性和理智的情感裂变为猎人、国王或智者等;暴烈与破坏倾向裂变为巫婆妖怪野兽和大灰狼等。这种外化帮助儿童整理和澄清他们无法理解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
另一种裂变与整合,是人类很久很久以前在长期而艰难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看待生活的两分法:人类生存包含着两个不同方面,一方面是为维护生存而进行的基本活动,另一方面是为理解和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活动而进行的探求生存意义和可能性的意识活魂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这两者缺一不可正是两者的结合,人类社会才一步步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例子:《天方夜谭·水手辛巴德与脚夫辛巴德》。
三、童话接受美学
贝特尔海姆在探讨通话的魅力和深层意义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童话接受美学,主要观点有:1.童话故事是所有人类的意识和无意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童话故事的母题和要素来自于许许多多普通人对于普遍的人类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形成的共同见解。包括生活在相距遥远的年代的人们,包括儿童和成人,包括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童话故事以讲述为主的传播形式,决定了讲述者总要根据听众的反应,根据他认为能引起听众最大兴趣的因素进行调整和变动。他还要根据当时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或者他那个时代的特殊问题进行修改,或增或减。而只要某个故事满足了许多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需要,人们就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讲,反复听。2.童话的魅力是靠讲述来实现的:人与人交流,人与故事交流的意义。贝特尔海姆强调,童话故事应当讲述而不是阅读,讲述是讲述者和听故事者作为平等伙伴参加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人类的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实在太复杂了,只有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才能净化情感,整合人格。3.童话像所有伟大的艺术一样,其最深刻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贝特尔海姆认为,没有经历一个相信魔力的阶段,儿童长大后难以经受成年生活的疑难和困苦,而童话是向儿童提供魔力的最好资源。

TOP

格林童话 上 中 下部 归纳总结

《格林童话》上、中、下部
一、体裁分类:
(一)拟人体(动植物童话)
〔共计34〕        2 5【8】10 12 18 23 25 28 30 38 41 48 58 (60)62 66 72 73 74 75 80 86 88 96 102 105 132 157 171 172 187 190 191
(二)普通民间童话
1.(常人体)〔共计125〕       
(1)家庭类 社会类 〔共计101〕       
4 7 8 9 11 14 15 19 20 21 24 26 27 31 32 33 34 36 37 40 42 43 45 47 51 54 55【56】59 60 61 64 65 68 69 70 71 77 78 81 82 83 84 85 87 90【91】92 94 95 98 99 101 103 104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4 115 117?118 119 120 122 123 124 128 129 130 131 140 143 145 146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9 162 164 166 168 169 170 173 182 184 185 192 200 214
(2)宫廷类〔共计24〕
6 16 17(21)22 49 50 52 53 57 (62)63 67 76 89 91 97 113 121 133 152 198 199 213
2.魔法童话(超人体)〔共计43〕       
(1)人与魔法〔共计18〕       
3 13 35【121】126 127 135 136 137 142 144 160 161 163 186 193 196 197
(2)动物与魔法〔共计7〕       
1 46 93?141 165 211 215
(3)超能力(精灵鬼怪巫婆教父)〔共计18〕       
【12】29 39 44(49)56 79 【99】100 116 125 134 179 181 183 188 189 195
3.宗教故事〔共计12〕       
(1)神的奖赏与惩罚、天堂、死神地狱等〔共计10〕       
147 148 158 167 175 176 177 178 180 194
(2)神职人员或宗教人物〔共计2〕       
138 139

二、主题分类:
主题+举例
1.劝导从善(真善美教育)        《小天使和鞋匠》;《圣母玛利亚的孩子》;《魔鬼的三根金发》
2.成长主题(历险)        《小红帽》;《勇敢的小裁缝》;《六好汉走遍天下》;《斯默里山》
3.正义战胜邪恶(是非观念)        《灰姑娘》;《爱人罗兰》;《玻璃瓶中的妖怪》
4.讲述亲情        《拇指姑娘》;《渔夫和他的妻子》;《犟孩子》
5.寻找爱情        《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莴苣姑娘》
6.教人智慧        《勇敢的小裁缝》;《聪明的农家女》;《糖果屋》
7.滑稽搞笑        《傻瓜汉斯》;《汉斯成亲》;《快乐的汉斯》;《三兄弟》

三、优缺点:
1.优点:
源于民间,语言通俗、质朴、易懂;
童话主人公个性鲜明,恶莠善良一目了然;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童话寓教于乐,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给人们以娱乐又启迪人们的心灵,特别有助于塑造儿童高尚品质和美好心灵;
【从教育功能上来说:教导儿童分辨是非、端正行为和培养审美能力;为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土壤;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探索和体验,认知能力获得提高的同时也发展了相应的语言能力。】
插入民歌和童谣,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利于感受传统氛围。
2.缺点:
主人公性格很不鲜明,彼此雷同, 感觉不到他们有什么心理活动;
主题性太突出,或者说是单一性和定向性,人、畜、神、魔一出场就预演了最终美好战胜邪恶的结局,缺少思辨性;
故事情节雷同度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