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羽形象的演变
岑天翔 2014212405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一、典籍及通俗文学中关羽形象的演变
史籍所载关羽形象以陈寿撰《三国志》为代表。《三国志》将关羽描写为蜀汉集团举足轻重的一员虎将,对他百万军中刺杀颜良的勇武,刮骨疗毒的大无畏精神等进行了突出描写。陈寿对关羽的评价为:“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有国士之风;刚而自矜,以短取败”。陈寿的看法可以说基本代表了晋代人对关羽的认识与评价的基本倾向。另一方面,自晋迄梁,《语林》、《搜神记》、《世说新语》等笔记小说中著录三国故事甚多,但是独不见关羽故事。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还未引起当时世人注目,关于关羽的神话故事尚未形成,更不用提关羽崇拜的民间信仰。
到了宋代,关于被作为儒家文化的载体来塑造。这一方面是基于中唐以来至宋代儒学复兴的思想史背景,史籍载关羽爱读《春秋》,因此关羽作为亦文亦武的儒将形象被文人大力塑造。另一方面,南宋偏安一隅,与金、元对峙多年,在这样的政治历史背景下,国家非常需要激发军民同仇敌忾的勇武气节和忠义精神,因此蜀汉的正统性和南宋的正统性联结在一起,关羽被作为忠义精神的代表与文化象征,得到南宋官方与主流士大夫群体的大力推崇。在以上多种因缘的作用下,关羽在宋代开始演变为具有忠义精神与勇武气节的亦人亦神的形象。
关羽形象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节点是元明时期《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为《三国志演义》的早期形态《三国志平话》中已经虚构了部分关羽故事的情节,有助于塑造勇武忠义的战将形象。在明代中期的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随着“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情节的建构,关羽被作为“义绝”的典型形象进一步塑造,成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忠义的化身。这种倾向虽然在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但是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小说文本中,这个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提升。同时,《三国志通俗演义》虚构关羽成神显灵的情节多处,除玉泉山显灵外,在战场上显圣还有两处,一处是在供有关羽神像的山间人家,帮助关兴除掉潘璋,夺回了青龙偃月刀;另一处是在关兴与羌兵越吉元帅交战时,显圣帮助关兴脱离险境。在战场上,关羽身形威仪如生前,从关兴的视角看:“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员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由此可见,战神是关羽最基本的神性,后世出现的关羽神迹故事多与其护国祐民相关。
二、民间崇拜与神话中关羽形象的演变
目前所见最早关于关羽成为地方神的文献记载是在唐代时候。唐范摅《云溪友议》:“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梦猪啮足,自知不祥,语其子曰:‘吾衰暮矣?是若征吴,必不还尔!’果为吴将吕蒙麾下所殛,蜀遂亡荆州。玉泉祠,天下谓之四绝之境,或言此祠,鬼兴土木之功而树。祠曰三郎神。三郎者,即关三郎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缁俗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顷刻大掌痕其面,历旬愈明。辱慢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非斋戒护净,莫得居之。”在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关羽崇拜是地方性、区域性较强的,只有在荆州,即关羽身亡之地,有关羽的祭祀与崇拜。可以看出,关羽在荆州地区最初是作为“厉鬼”来祭祀的。“古代祭祀,既祀善终者,也祀凶死者,既祀善神,也祀恶神;祀善终者或善神,是为获得福佑,祀凶死者或恶神,是为免其作祟。”关羽作为三国名将,因为一时大意失了荆州,又为吕蒙所杀,在百姓看来,关羽之死是凶死,是含冤而死,因此当地百姓祭祀他,是唯恐冤鬼作祟,危害乡里。材料中说描述的关羽形象也不同于之后关帝、关二爷的正神形象,而是凶残狠毒、威震一方,令人望而生畏的“厉鬼”、凶神形象。
同时,在唐代,佛教致力于本土化。在这个宗教背景下,中国第一个本土化的佛教天台宗借关羽显灵,将关羽请进佛门成为佛家弟子,目的是为佛教本土化。天台宗之后的禅宗亦是借助民众崇拜关羽的文化期待,推广普及宗教教义,同时也借助禅宗的影响力与群众基础,关羽崇拜影响的范围开始扩大。在佛教之后,道教也介入关羽崇拜的宣传,道教人士炮制出了张天师请关公“解池斩蚩尤”的显灵传说,标志着道教将关羽列为道教的护法大师。唐宋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相继将关羽纳入自己的神灵谱系,官方也开始予以敕封,关羽遂由凶神转变成为正神,关羽崇拜成为官方话语体系下的信仰活动。无论是佛教、道教,都在唐宋之后将关羽作为护法神。一旦具有了护法神职,关羽的形象由原来的厉鬼自然演变为英武的战神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义勇武安王”篇的记载可见一斑,“天师奏曰:‘臣举一将最英勇者,蜀关将军也。臣当召之,可讨蚩尤,必成其功。’言讫,师召关将军至矣,现行于帝前。帝云:‘蚩尤竟绝盐池之水。’将军奏曰:‘陛下圣命,敢不从之!臣乞会五岳四渎名山大川所有阴兵,尽往解州,讨此妖鬼。若臣与蚩尤对战,必待七日,方剿除得。伏愿陛下先令解州管内户民,三百里内,尽闭户不出;三百里外,尽示告行人,勿得往来,待七日之期,必成其功,然后开门如往。恐触犯神鬼,多致死亡。’帝从之。关将军乃受命而退。”在这则材料中,关羽已经完全不是厉鬼形象,而是英武忠义、护国保民的保护神形象。同时,统治阶级开始利用关羽作为他们维护统治的工具。作为这个的表现:自宋徽宗始,历朝历代不断为关羽封赐进爵。历代统治者对于关羽的封赐与褒奖,着重于渲染、神化关羽“忠义”、“勇武”的品格,以期所有的文臣武将以关羽之忠义来效忠君王,以关羽之勇武来维护帝王的统治。
官方话语体系下的关羽信仰反过来影响民间文化传统,关羽在民间信仰中的形象发生演变。在唐宋之后,关羽成为民间正神,关羽正神崇拜开始广泛传播。关羽由原来的“凶神”、“厉鬼”,演变为人们祈求福祉、保佑国民的正神。同时,关羽崇拜在不断满足历代百姓的实际需求过程中不断发展,以至于到明清之际,关羽竟至成为无所不能的大神。据向柏松考证,明清之际民间的关羽信仰表现为:百姓一切实际生活中的诉求,都可以求之于关羽,举凡风调雨水、五谷丰收、发财致富、心想事成、祛病消灾,甚至驱除兵匪之祸等实际生活的需求,无一不向关老爷祈求。关羽在民间信仰中演变成为了水神、财神形象。至于财神形象的形成,据学者考证,关羽作为行业的保护神,最初可能只是保护行业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后来才由保护财产安全引伸出保佑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的职能,这种引申是十分自然的,保护财产安全,本身就是发财致富的基础。看来,关羽成为财神,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关羽成为财神的直接原因是行业奉其为保护神。由行业产生的关羽财神,逐渐扩大影响,遂成为全民性的财神。
参考文献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张鷟、范摅撰:《朝野佥载 云溪友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王齐洲:《论关羽崇拜》,《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第80-85页。
向柏松:《关羽崇拜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133-137页。
[
本帖最后由 Tyson 于 2017-11-13 16:0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