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六小组(杨洁小组)洪山菜薹调查报告
武汉洪山菜薹的民间传说研究
( 杨洁,华中师范大学,430079 )
【摘要】:洪山菜薹之所以这样受欢迎,是将其美味的特性附加在人们对于美好崇高爱情的向往和赞叹,同时表达了对于当时破坏真善美的恶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现象发起的攻击,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这个传说中,菜薹不仅仅是美味和见证爱情的代表,同时还具备了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救助灾荒的饥民,传说中提到洪山菜薹在人们遭遇灾荒的时候被取来使用,这才成就了洪山菜薹的美名。从洪山菜薹背后民间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中佛家庇护的说法,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佛文化的传承和延展,另一方面是对古代宗教对人们的影响的侧面说明,体现了朴实的民间百姓愿意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祝福这片土地和使用洪山菜薹的人们,通过宗教神学的方式来讨一种吉利的说法预兆生活如意祥瑞等等,这表达的胡思民间对于生活的额热爱和赞美,对于人生的乐观的态度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有何尝不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体现呢?
【关键词】:洪山菜薹 民间文学 传说故事 封建宗礼 商业价值
我们生活学习在武汉这个城市已经有三年之久了,但是不论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民,或是来往旅行的游客,提及武汉的美食,大家一定更多的会想到长江里的武昌鱼、浓郁的热干面、油滑的豆皮、香辣的周黑鸭等等,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有一种简朴的食材,就独一无二的生长在武汉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成为不次于武昌鱼的武汉名小吃,同时还有关它,流传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这就是武汉洪山菜薹。
有句吟颂洪山菜薹的诗云:“塔影钟声映紫菘。”紫菘即洪山菜薹。意思是洪山宝塔倒影所及之处,和宝通寺钟声能够听到的地方,产出的洪山菜薹,味道才地道。后经专家考查发现:宝通寺原种区的土壤里有一种特殊的碱性灰潮土,土壤里还含有很多微量元素。此外,原种区还存在着一种“小气候”。所以,你可以刮地皮,搬走那里的土壤,却无法搬走那里的空气、气候、灌溉水等资源。洪山菜薹也因此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再加上传统的种植方法,更是使洪山菜薹成为盛名不衰的千古名菜。洪山菜薹大雪后抽薹长出的花茎,口感最佳。
但是古人却不曾得知这些科学地理原理和气候原因,但是他们却早早发现了生长在武汉洪山的独一无二的特色食材。史料记载,我国早在东汉、三国时,紫菜薹已是普遍食用的蔬菜。《名医别录》中记载:芸薹“乃人间所啖菜”,这里的“芸薹”就是紫菜薹。据史籍记载,红菜薹在唐代已经是著名的蔬菜,历来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曾被封为“金殿玉菜”,与武昌鱼齐名。在《齐民要术》、《唐本草》、《唐本草注》等古书中,都有关于紫菜薹的记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言:“此菜易起薹,须采其薹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薹。九月、十月下种,叶形似白菜,冬春采薹必为茹,三月则老不可食。”
洪山菜薹在古时就已经远景文明,同时不仅仅由于其味道鲜美、有独特的食疗作用,有关洪山菜薹还具有一定的文学文艺价值,值得我们对它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价值进行深刻挖掘。
一、洪山菜薹基本概况
洪山菜薹,又写作菜薹,或者红菜薹,古时又称为“芸菜薹”。长得像油菜,带花,只是颜色呈紫红色、紫黑色,汤汁呈紫黑色,如果是青白色的就是白菜薹,产出的季节比红菜薹晚,要到开春以后。和湖北同纬度的地区基本上都可以产红菜薹,四川也产红菜薹,但是品种和味道都不同,比较矮一些,梗子很粗。洪山菜薹的茎干部分呈喇叭状,从下及上,逐渐收小,而其它地方出产的菜薹茎干则上下粗细一致。正宗的洪山菜薹除外形肥壮外,色泽也较浅红,口感较清。在武汉,相传只有能听得见洪山宝通寺钟声地域范围内的特定土壤上长出来的菜薹才是当年给皇帝进贡的贡品红菜薹,发源地就是武昌亚贸广场背后的一块丘陵地。据史籍记载,红菜苔早在唐代已是著名的蔬菜,历来是湖北地方进贡的土特产,曾被封为“金殿玉菜”,与武昌鱼齐名。
可以说,白菜是红菜薹的“祖先”。红菜薹,又名芸菜薹、紫菜薹,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与白菜是近亲。是人们由易抽薹的白菜中,经长期自然选择和栽培驯化而来,并让菜心颜色逐步显现为紫色。市农业局蔬菜技术服务总站总农艺师、武汉市洪山菜薹产业化工作专班负责人朱林耀介绍,洪山菜薹,是脱胎于红菜薹的一个独特地方种,主要产于武昌洪山一带,因而得名。它现已拥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洪山菜薹原有三个核心品种:大股子、胭脂红、一窝丝。后者现已失传,很可惜。胭脂红,也鲜为人知,只有当地农户有零星种植。目前,一般将“大股子”作为洪山菜薹的正源。目前,武汉种植的红菜薹品种,还有华红系列、鄂红系列、湘红系列。因此,不是所有红菜薹都能够叫洪山菜薹。
农业专家研究发现,洪山宝通寺一带确实存在一个与众不同的“小气候”:从洪山至卓刀泉,从南湖至洪山区的九峰、北港,这一片丘陵地带,号称九岭十八凹,北有洪山,阻隔寒风;南有南湖,气候温暖潮湿,是洪山菜薹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这一带的土壤是灰潮土,高钙、微量元素较多。再加上,过去的洪山一带,树木很多,泉眼众多,以泉水浇灌,更添菜薹的灵气。
关于内在品质,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作过对比实验,证实:与九峰地区出产的大股子相比,洪山一带出产的菜薹脆性较大,维生素、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这使得它入口清脆、甘甜。
另外,大股子的红色,是由于含有大量的花青素所呈现的颜色。花青素含量较大,就具有一定保健功效。
大家可从这三个方面判断你吃的菜薹是否正宗:一,底部膨大,最粗的堪比莴苣,呈明显的喇叭状,5-10根就有一斤重。这是因为气温下降,洪山菜薹纵向生长缓慢,它所吸收的养分促使它横向生长较快。二,它的茎干紫红有光泽,表皮有一层蜡状物,手指划过,会有明显印迹。而且,它很脆,一掐就断,会在手上留下紫色汁液,但用水一冲就掉。三,就算生吃,也显得脆嫩,有清甜感觉,无菜腥味。炒熟后,反而没有紫色汤汁,入口甜香、滑爽。
二、洪山菜薹的起源传说
关于洪山菜薹的传说很多,一种说法是:相传1700多年前,洪山脚下的小村子里,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方十八,相貌娟秀、心灵手巧。邻村有个叫田勇的小伙子,勤劳朴实、热心助人。两人相互倾慕,早已相爱。阳春三月,他们到风景秀丽的洪山游玩,被人称“恶太岁”的杨熊撞见。杨熊见玉叶十分漂亮,令兵勇将她抢走。田勇奋力拼打,将玉叶救出,拉着她就往山下跑,杨熊见漂亮姑娘得而复失,叫兵勇将两人乱箭射死。顿时,田勇和玉叶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杨熊见出了人命,策马逃跑,突然一阵雷电,将杨熊一伙全击死在山腰。事后,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死难的地方,后来坟堆周围长满了紫红色的小苗苗,乡亲们常给它们浇水施肥。到了秋天,当地遇上大虫灾,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将坟堆周围的紫红色的薹秆采来食用,觉得甜脆清香,且越来越多,渡过了荒年。秋后,家家户户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空时把菜薹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吃到这种稀有的蔬菜赞不绝口,红菜薹的名声越来越大,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另一种说法与洪山宝塔有关。当年,唐朝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今武昌)县,郢州刺史忙令家人预备了一桌丰盛酒宴为尉迟敬德接风。席间,尉迟敬德对满桌的山珍海味不怎么感兴趣,而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却使他食欲大增。他边吃边赞道:“好菜!好菜!色香味皆美,脆嫩可口。”尉迟敬德从未见过次佳肴,不知其名。郢州刺史告诉他,“这是楚天名菜‘菜薹’,与武昌鱼齐名;若长期食用,可益寿延年。”尉迟敬德闻之,甚为欢喜,一口气将满盘菜薹吃的精光。临行前,郢州刺史令人给尉迟敬德备了一份厚礼。尉迟敬德一件未收,唯独要了一框菜薹去,准备在路上享用。同时嘱咐郢州差役,请他每年给他送去一框菜薹去。三年过去了,尉迟敬德在府上苦等菜薹未到,心情十分急躁。心想,这郢州刺史为何如此不守信用?于是,他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回报说,东山(洪山)出了“井蛛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尉迟敬德不信,便亲自带领一班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江夏,一则看个究竟,二则当面责问郢州刺史。尉迟敬德来到东山,果然看见一大片菜薹全都有叶无薹。这时,弥勒寺(今宝通寺)的主持见尉迟敬德的到来,忙率全寺僧众出门迎接,并对尉迟敬德说:“要整治这些害人的妖怪不难,只要在东山南麓,敝寺的西面建一座七曾八面的宝塔即可。”尉迟敬德听此言后急忙亲自进京见架,请皇帝赐金建塔。唐太宗李世民当即下诏,拨皇银万两,命尉迟敬德立即建塔。结果,宝塔建成了,妖怪镇住了,而尉迟敬德因积劳成疾,还没有来得及吃上新长出来的芸薹就不幸谢世了。从此,由于宝塔的神威,弥勤寺钟声播及之处,长满了茂盛的芸薹菜。其中以宝塔投影之地的“学恭田”生长的薹菜味道最佳。人们又可以吃到又脆又甜的薹菜了,这“芸薹菜”就是今天的洪山菜薹。
关于洪山菜薹的起源的神话传说共有两种不同的版本。相比较这两个版本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第一个版本是关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恶势力的痛斥,通过这样的童话传说,我们可以这样得出结论,洪山菜薹之所以这样受欢迎,是将其美味的特性附加在人们对于美好崇高爱情的向往和赞叹,同时表达了对于当时破坏真善美的恶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现象发起的攻击,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这个传说中,菜薹不仅仅是美味和见证爱情的代表,同时还具备了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救助灾荒的饥民,传说中提到洪山菜薹在人们遭遇灾荒的时候被取来使用,这才成就了洪山菜薹的美名。从这样的传说设置,我们可以看到,从但是的社会背景来看,菜薹是偶然被种植和被发现的,同时故事的重点似乎更加贴近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百姓水深火热的窘迫生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激发了传说的产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关于洪山菜薹的民间文学体现了民间文学对于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同时是通过集体创作和艺术加工,融入广大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恶势力的痛斥核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情感价值,来体现对于生活的记录和艺术再现。
关于洪山菜薹起源的第二个版本是有关宗教佛学方面。在过去科学还不发达的现实状况下,而人们的头脑印象中,将佛学的万生轮回和因果看到十分重要,更是对一些难以通过科学解释出来的现象倾向于赋予迷信主义的色彩,被认为是佛光仙灵或者菩萨保佑等等,有传说道观音将洪山菜薹的良种带到凡间,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满足“民以食为天”的群众诉求,是观音形象神俗化的一种表现。这说明观音菩萨已经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而成为普通百姓思想中的一种意识存在。观音信仰倾向符合中国普通大众的信仰心理,而洪山菜薹的美味绝伦被广大武汉民众所接受欣赏,流传至今经久不衰。“观音送种”的传说给洪山菜薹蒙上了“此物只应天上有”的神秘迷离的色彩,而观音菩萨的形象也因此而闪现人性的光辉,无疑本真地传达出对生命的礼赞,从天上到人间的转移则是人性贯通佛性的依据,而民众则巧妙地将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通过艺术化传说达成。
同时在传说中所提及的尉迟敬德,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将,却对洪山菜薹情有独钟,而且多次催促下属敬献。他为了吃到洪山菜苔,请求唐太宗建塔镇妖,一方面有些以权谋私的意味,体现了统治阶级的集权主义性质,同时具有封建迷信主义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又凸显了洪山菜苔的美味。洪山菜苔魔、佛、人俱争,足见其本身具有多么浓厚的价值。
关于洪山菜薹的起源的第二个传说就是有关洪山宝通寺宝塔的降妖除魔的超凡法力和保佑力使得佛光普照之处的洪山菜薹不仅味道鲜美,甚至其他敌法难以媲美至独一无二的地步,还有观世音撒菜薹良种于宝通寺塔顶、神鸟播种之说更是是洪山菜薹的价值多了一层祥瑞和吉祥的寓意,这才能容易卖出现在的天价。而现代科学对于洪山菜薹为何如此声名远扬的原因是因为洪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降水等等原因导致的,并非破光普照、钟声庇护等等说法。但是我们却不能完全从科学的角度来否认这样的深化传说的迷信性质,而在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佛家庇护的说法,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佛文化的传承和延展,另一方面是对古代宗教对人们的影响的侧面说明,体现了朴实的民间百姓愿意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祝福这片土地和使用洪山菜薹的人们,通过宗教神学的方式来讨一种吉利的说法预兆生活如意祥瑞等等,这表达的胡思民间对于生活的额热爱和赞美,对于人生的乐观的态度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这有何尝不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体现呢?
三、洪山菜薹有关的名人故事
洪山菜薹还被称过“孝子菜”
公元 221 年,割据江东的孙权见曹丕代汉称魏帝,刘行亦在蜀称帝,遂作称帝的准备,自公安迁鄂(今鄂州),取“武而昌”之义,改鄂为武昌。话说一曰孙权偕母亲吴国太等一行人出城游玩,途经东山(洪山),当地官员盛情招待,席间杯盏交错,宾主尽兴,尤其吴国母对桌上一盘紫色菜肴赞不绝口,夸其甜脆清香,它处所不及。自此以后,每逢洪山菜薹上市季节,孙权必派人来索取,以供吴国之飨用。一年冬,吴国太病重,不思茶饭,唯想一尝洪山薹,但是在宫中久等不见当地官员送来,孙权大怒,亲至洪山询问缘由。原来当时天寒地冻、大雪封山,菜薹根本没有抽苔。孙权大怒之年,将当地官员重打 80 大板,责其办事不力,同时在山脚下建筑一棚,将部分菜薹转移至棚中,每日亲自细心照料,不出半月,棚中菜薹终于抽苔,孙权大喜,立即派人快马送回宫中,吴国太食用之后病情日见好转。公元 229 年,迁都建业(今南京)。临离开武昌时,孙权特寺带了一些洪山菜薹的种子去建业,可是所种菜薹的味道总不如洪山产的好,为了满足老母亲的心愿,孙权于是派专人到洪山很多的土,用船运回去种菜薹,但效果亦不佳。孙权便命当地官员每年在洪山菜薹上市时候,用船将洪山菜薹运至建业,直至吴国太过世。孙权孝顺母亲一事使在洪山引为美谈,洪山菜薹因此又被世人称之为“孝子菜”。
有感于一国之君的孝心也是一大原因。自古便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孝”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礼物便是做子女的一份心意,而菜薹虽不是多么贵重的,但是一想起它背后持礼的那个人的一片赤诚,价值便不再只是好吃或者说名气,而增添了更多的情怀和温暖。行孝之事,总不乏一些动人的故事,也总有数不清的榜样,而真正践行“孝道”的人却是不在多数,这种文化不应该就此匿迹,而应该借由更多的像“孝子菜”这样承载着诸多文化的东西传承下去。
黎元洪与洪山菜薹的情缘
黎元洪曾任民国总统。当年袁世凯驾崩,黎元洪离开湖北到北京当大总统时,每临冬天,必派专差到洪山来运红菜薹。由于长途大批运输,鲜菜运到北京后,时间一久,菜薹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鲜味,较之产地新鲜嫩菜薹当然逊色不少,常使食者感到美中不足。于是有人出谋把洪山的泥土装上几火车皮运往北京试种,结果,菜薹虽长出来了,但色不红、味不鲜。试种失败,更感到洪山菜薹之可贵,以后不得不沿用老办法,用火车成批运转菜薹到北京。民国初年,黎元洪赴京就任大总统后,他的如夫人黎本危爱吃洪山菜薹,每届冬季必派专差到洪山调运菜薹。1949年元月,国民党行政院长张群抵武汉为蒋介石说项,破坏和平运动,但毫无结果。临走前,他想到闻名已久的红菜薹,便让湖北省主席张笃伦买了300斤带回南京。后有人写诗讥之曰:“从此辞却鄂州路,空载洪山菜薹归。”
苏东坡的美食邂逅
相传苏东坡为能吃到洪山菜薹曾三赴武昌。宋代诗人苏拭偕其妹游览黄鹤楼之后,很想品尝洪山菜苔,因当时冰冻推迟抽苔,他们特地滞留武昌,直到吃上菜苔才惬意而去。名人所爱食物便往往得到众人之青睐。
这依然是一个名人雅士被洪山菜薹的美味所俘获的故事,从侧面印证了洪山菜薹的魅力。苏东坡作为一位豁达而富有才气的诗人,又有着坎坷不平的仕途,北宋元丰二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了一个团练副使。郁郁寡欢之际,其豁达心境仍然无法阻挡他对美食的喜爱,还在黄州创下了东坡肉、东坡饼的作法,而这个洪山菜薹的故事虽是传说,但从他那段时间大批描写美食的诗文中,亦可看见一个诗人游离于京城之外的逍遥和洒脱。
慈禧太后的菜薹闹剧
清末被慈禧太后赐作贡品年年奉献进京,誉名为“金殿御菜”。18世纪末的晚清时代,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生活极其奢靡,尤其是在饮食上,更是“食不厌精”。慈禧太后酷爱洪山菜薹,常派人到武昌洪山一带索取,以供烹饪。特别是上了年纪以后,讲究营养、美容、追求长生的她,冬日每天以各种方法“选上好之薹以备膳”,不可或缺。不产菜薹的日子里,则深以为憾。受她的影响,晚清时位列台阁的大员们,纷纷想方设法对洪山菜薹巧取豪夺,一来为进献之宝,二来也为自己享用。著名洋务派重臣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还上演了一场“刮地皮”的闹剧。
在慈禧晚年愈发追求奢靡的生活中,对洪山菜薹的情有独钟让我们不难看出洪山菜薹在上流社会中的地位。慈禧也不惜代价千里迢迢寻觅洪山菜薹来满足自己养尊处优的欲望,这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走向黑暗和腐朽的表现。慈禧权倾朝野、呼风唤雨也不能抵挡岁月的侵蚀,晚年对于营养、美容、长生的追求对于养生的事情一丝不能马虎,也让我们看到人的普遍追求。
李瀚章与洪山菜薹的记载
李瀚章,其弟李鸿章,其父李文安,曾官刑部郎中,与曾国藩为戊戌(道光十八年,1838年)同年。近代学人王葆心在《续汉口丛谈》中写道,李翰章在武汉做湖广总督的时候,非常喜欢吃武昌洪山周围种植的紫菜薹,他命人将洪山菜薹移植到老家合肥,发现口味大变。于是他干脆大张旗鼓地挖了一大堆洪山的土,用船载回了合肥,继续他的移植试验,结果不但试验失败,还在武汉留下了“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的恶名。
“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除了展示洪山菜薹的美味之外,从一个侧面也展现了当时现实的社会环境,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太平天国运动,不平等条约的赔款,百姓生活日益艰巨,社会阶级矛盾愈演愈烈。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外的巨额赔款,百姓处处受官府的压迫,就连地上的一点土,李瀚章都要搜刮。这无疑是当时的百姓对李瀚章的行为的一种无情的讽刺。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洪山菜薹的故事
1949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张群飞来武汉为蒋介石游说,未果。临走前,他担心今生吃不到味美的洪山菜薹了,便心生一计,责令湖北省主席张笃伦:“今晚准备300斤正宗洪山菜薹装机,明早我带回南京孝敬委员长。”时人写诗讽道:“从此辞去鄂州路,空载洪山菜薹归。”
解放后,湖北籍的中央领导人对洪山菜薹情有独钟。如董必武,李先念等,常托进京办事的湖北老乡顺便捎洪山菜薹进京,以慰思乡之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一年春节前,武汉有位个体户,运了一汽车洪山菜薹到广州试销。那边的湖北同乡看到多年未见的家乡土特产,都很高兴,便分运了一部分到香港。时值春节前夕,在港的鄂籍同胞看到洪山菜薹,倍感亲切,争相竞购,一时店前道塞,供不应求。经营者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家乡特产昧,就一把分成四把出售,有一位鄂籍老同胞购到一把菜薹,无限感慨地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洪山菜薹传乡情。”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对洪山菜薹情有独钟的日本农业专家也曾多次来汉,由最初的品尝,到每年春节临近大量购买,来来往往跑了多次后,他觉得不如干脆把菜薹引进日本。但在本国无论其怎么栽种,都没有正宗洪山菜薹的特殊口感,于是他又跑到菜薹原种地,取了菜园土运回日本研究。结果,在第一年栽种的菜薹,依稀可以品到正宗菜薹的味道。但到了第二年,菜薹就变得又苦又涩,完全失去了甜美的味道。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洪山菜薹与各类各时代名人们之间的渊源。首先让我们先来细数一下关于洪山菜薹涉及到的名人吧。据不完全统计共八个左右,分别有苏东坡、孙权、慈溪太后、黎元洪、董必武、李先念、李瀚章。虽然洪山菜薹有关的名人五花八门,有古代争霸一方的主公,还有文采飞扬的学士,有金枝玉叶的太皇太后,还有革命先烈爱国人士,但是尽管故事版本不同,内容也有所区别,但是大致可以分为这样的核心框架:因为一个偶然或者机遇迟到了正宗洪山菜薹——准备大量采购回到住所——但是大批采购耗费时利——转移种菜薹进行种植——发现相较之洪山菜薹不尽如人意——种植失败继续不辞辛苦采购。
在这样的一个大致框架中可能会加入一些其他文化,比如关于孙权孝母的孝文化、关于封建的专制集权、关于港报侨胞的爱国思绪等等,通过这样多方面人文因素和文学艺术的加工,是故事的包装更加精美,但是较之真实性的话还有待考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故事的套路无非是通过文化的包装最终兜兜转转的回到了洪山菜薹的独特性上,在借助名人大家的故事传扬洪山菜薹的名望之时,同时也传播了更多的文化信息,从当代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广告技巧。
四、洪山菜薹诗词的文学价值。
说到有关于美食,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它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但是殊不知“民以食为天”,菜薹的魅力不仅让老百姓赞不绝口、让很多政客名人为之倾倒,甚至仙风道骨的诗仙李白、学富五车的诗人范成大,也为洪山菜薹做了一回“俗人”,将菜薹写进诗词,赋予着一小小的蔬菜以文学艺术气息,同时也表现出来诗人对菜薹美食的热爱,让我们看看洪山菜薹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又是一番怎样的图景。
清末王景彝《琳斋诗稿》咏菜薹一首:
甘说周原荠,辛传蜀国椒。
不图江介产,又有菜薹标。
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
晚菘珍黑白,同是楚中翘。
2、著名武汉籍当代作家池莉在小说《致无尽的岁月》中曾这样写到洪山菜薹的香:“广东的苦瓜味道太淡,海南的空心菜味道太淡,北方的萝卜味道太淡,湖南、四川的辣椒太辣,绍兴的臭豆腐太臭……只有洪山菜薹,只有洪山菜薹才叫做香!”
3、当年李白游江夏时,在一家酒家,没有看菜谱就吟出了“龙井豆腐龙井酒,梁子菜薹梁子藕,南游最恋武昌鱼,献上仙桃爽夏口”。
4、南宋大诗人范成大曾吟诗赞曰: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
溪头先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5、清代陈广敷也有吟菜薹诗一首:
甘说周原芥,辛传蜀国椒。
不图江介产,又有菜薹标。
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
晚菘珍黑白,同是楚中翘。
通过欣赏这些著名文人墨客留下的有关赞美洪山菜薹的诗歌,我们首先了解到洪山菜薹的美名并非浪得虚名,古往今来这么多文人对它的赞美,不仅仅体现在她的食用价值上、文学价值上,更体现为它作为武汉的一种食品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标志性的代表,成为当地人对于地方特色的骄傲。其次,在时间跨度上,歌咏菜薹的诗歌唐代李白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王景彝,时间纵深度大。再次,从歌咏内容来看,主要集中歌咏菜薹的外貌和口感两个方面。菜薹作为一种蔬菜,本身没有任何象征意义,能够进入诗歌中作为一项之一,实在是难得,可以看出菜薹的特色之突出。民以食为天,更是使我们认识到只有一个爱生活、提升生活中的品质的人才会成为一个生活中的智者。
五、现代洪山菜薹的商业性利益价值
如今的正品洪山菜薹,似乎应摆在专卖店里出售。按它的价格,已经不是菜,而是精美的奢侈品。临近雄楚大道的洪山村高家湾,竖着一个高高的牌坊,醒目写着“洪山御菜薹原产地”。武汉现存的80.13亩洪山菜薹原产地所在。钟声塔影下又辟10.8亩“宝地”,沿袭历史传说,武汉最正宗的洪山菜薹,必须出产在宝通禅寺钟声所及之处,而洪山宝塔塔影覆盖的“塔影田”,更是寸土寸金。这里的僧人介绍称,超过这一范围,菜薹的颜色会变浅,味道会变淡。价格方面,两边的定位相差无几,宝通禅寺的洪山菜薹更高一些。产自钟声地的礼盒,每份售价318元;产自塔影田的礼盒,每份售价488元;还有100份精选菜薹,卖到1999元一盒。
浏览中国知网关于洪山菜薹的资料从2001年至今一直都是在探讨洪山菜薹的商业价值,从其扩大市场、增加产量、塑造品牌,各种浪潮蜂拥而来,“天价”菜薹的出现已不足为奇。有的时候,制造舆论引发轰动效应的也许就是我们自己。但是确实不可否认洪山菜薹独特的营养价值。只是就那一片丘陵地而引发的市场轰动到底能持续多久?科技如何进步远不如原生态的来自纯正,克隆也给不了其本真的滋味,尽管无限接近。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洪山菜薹带来的商机背后还有不可取代的文化效应。
2010年6月23日一篇来自楚天都市报的《夏日说菜薹反季节的滋味》中详细指出了洪山菜薹的商业开发伊始:“为保护这一珍稀品种,1995年,武汉市政府专门划出来一块菜地,并为所产的洪山菜薹注册了“洪塔牌”商标。这片“城中菜园”位于洪山乡洪山村,总面积约115.55亩,是武汉市唯一正宗的洪山莱薹产地。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到2004年,洪山菜薹原产地种植面积仅剩30多亩,其中40多亩的面积荒芜,30多亩的面积被盖上了房屋。同年5月洪山区政府向社会征集洪山菜薹企业化经营的企业,当时是以武汉合缘绿色生物工程为前身参加了投标,八月入驻洪山菜薹原产地,九月成立独立经营的公司,后发展成为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开始洪山菜薹企业化、市场化经营之路。[2] 武汉正丰专业合作社经理张为民,自2007年开始,连续3年将洪山菜薹打入“中南海”。为了让洪山菜薹能提前上市,他还尝试了多种高山种植洪山菜薹的方法,其菜薹衍生的美容产品——紫菜薹中提取的原花青素已申请专利。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在“洪山御菜薹原产地”的育种栽培,在花山、左岭、九峰等土壤环境接近区域试种成功、高山种植成功,并创立了洪山菜薹“鄂·洪山菜薹”、“紫崧·洪山菜薹”、“芸苔·洪山菜薹”三大品牌。2007年,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荣获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2009年,“鄂·洪山菜苔”证明商标被评为湖北省、武汉市著名商标”。
洪山宝通寺的调查实践中,我们发现其实并不是有很多人了解洪山菜薹,去宝通寺的人没几个知道洪山菜薹的,除了那里的工作人员,但是外来的,貌似没有人对那片特殊的土地生长着的茂盛菜薹感兴趣的。因为产量有限宝通寺里的洪山菜薹大多以高价运出去了,市场上卖的也是洪山(的)菜薹,却明显存在着差别。它的名誉存在于少有的可以消费的人那里,大多数人不会看到或者品尝到它的真滋味。那把空间扩大,少有的人中又有几个真正了解洪山菜薹的。它的背景也许就仅仅被”洪山菜薹“几个字概括了,那它的文化意义似乎已经消解的毫无意义。通过这次采访,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市民口中的洪山菜薹并不都是指宝通寺里特产的菜薹,多数都是洪山这附近的菜薹;其次,宝通寺特产的菜薹并不只有一块,而是两块一共有五亩地的菜薹,一块是手钟声影响、一块受塔阴影的影响;再者,洪山菜薹的价格真的是天价菜,一斤超过1600元;最重要的是,关于这里菜薹的传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就连寺内的和尚、婆婆、守门的一些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对它的文化内涵的关注极少,洪山菜薹文化业只是菜薹公司为盈利而进行宣传的,更趋向利益化了,让我们感到非常失望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