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生存状况堪忧
  涢山祭祀歌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原始社会起,先祖们遭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又无法解释,为了生存而进行祭天、祭地、祭神的“郊祭”活动,他们讴歌“三皇”功德,以求获得保佑。通过历代的演变,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祭祀议程。祭祀歌的音乐以锣、鼓两件打击乐间奏为主。至今,仍流传于曾都区三里岗、洪山一带。
  曾都区群艺馆的退休干部刘大业历时17年收集整理了《涢山祭祀歌》一书,使得这一珍贵的古文化遗产得以抢救和保存下来。但能唱涢山祭祀歌的民间艺人却逐渐减少,对此,曾都区三里岗镇文化站站长包德兴忧心地说,涢山祭祀歌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古老的地方文化,植根于民众之中,土壤深厚,但随着一些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这一艺术形式及其渊源已处于濒临湮没的境地。
  不仅如此,我市最为突出的特色文化随州花鼓戏、益阳大鼓、随南民歌(打硪号子)、随州民间舞蹈“三独”(独角兽、独人轿、独轮车)、板凳龙舞、民间体育舞蹈《摔跤》、九莲灯舞等,也由于多种原因,其中一些正濒临消亡。
  曾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丁长国分析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堪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它们基本上是口头流传下来的,而口头流传的人大多是7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随着他们相继离开人世,口头流传的人也逐渐减少,甚至失传;其次,受资金的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道具上显得单一,表演形式上单一,传统娱乐活动受众减少,被现代人所遗弃,逐渐消失;最后是受现代观念和娱乐方式的冲击,年轻人对以往的文艺形式不再“感冒”,造成各种民间艺术后继无人的尴尬。
  挽救“非遗”正在行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人员一致认为,全市的2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艺术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社会影响力较大、有很强的生命力,对研究随州地域的历史、民俗、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等方面,均有很高的价值,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我市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建设文化名城随州。
  为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曾都区建立了曾都区特色文化工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依托各镇文化服务中心,建立了140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培训了大批特色文化保护人员,形成了区、镇、村三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网络。
  他们对该区民间艺人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文化传承人名录,以文字、图片和音像方式存录其全部资料,确定其为区级传承人,以便全面、整体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生态,对这些传承人,区、镇两级政府每年从文化体育公益性项目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给予经济资助,加强对特色文化的展演。
  6月5日,曾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龚红光告诉记者,今年4月1日至10日,湖北省文化厅公示了“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议名单”,我市的神农的传说、随州花鼓戏、打锣鼓三项名列其中,这一消息给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春天。同时,这三项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其他的项目也在进行抢救性保护。
  搭建平台传承发扬
  丁长国认为,保护文化遗产单靠部门重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为文化遗产搭建平台,让其很好地展示出来。
  在随州,民俗文化和方言文化可谓异彩纷呈。但现在,两者“境况”却是大相径庭,毫无疑问,没有人担心方言会走向消亡,但是,不少民间艺术形式却面临断层失传的威胁。因为民间文艺的产生与兴旺与其社会特点、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方言是天天在用,而民间艺术却因缺乏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而日渐式微。
  业内人士认为,继承各种民间艺术,除了需要有关部门从学术的角度去保护原生态艺术形式外,还要考虑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吸引年轻人主动学习民间艺术。一般来讲,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除了提高自身艺术情操之外,也是希望能够展示个人才能。但是现在提供给各种民间艺术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并不多,更多的民间艺术成为人们自娱自乐的方式,出现在传统节日里。去年5月,曾都区举办了首届农村特色文化文艺汇演,有15种濒临灭绝的特色文艺形式得以展现,为民间艺术的展示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们得以“重出江湖”。
  业内人士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利用多种平台经营,比如可以开设专门的传统艺术展示交流节目,也可以结合旅游开发,把随州特有的民间艺术作为一个常设项目对外展示。让各种民俗活动有更多的展示舞台,相信参与到其中的年轻人会多起来。
  ■名词解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孤雁鸿飞闯荆楚,被众望,载兄志。 夜半幽梦忽还乡,泪自流,浸枕裳。<<返回空间主页装扮空间查看主人装扮自定义个人中心送礼物加为好友

TOP

我觉得你应该多介绍你们随州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你说的“随州花鼓戏、益阳大鼓、随南民歌(打硪号子)、随州民间舞蹈“三独”(独角兽、独人轿、独轮车)、板凳龙舞、民间体育舞蹈《摔跤》、九莲灯舞等”这些可以给我们一些简要介绍!让我们多一些认识,好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