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磨鹰风筝简介
楚人崇鹰,认为是凤凰的化身,最早的风筝便是根据它的样子做的,有“南鸢北鹞”之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荆湖一带就有“削竹为鸢,成而飞之”的说法。相传三国时期蜀军镇守荆州,麻雀太多便想方设法驱赶,孔明便生一计,画鸢使之盘旋,便是最早的磨鹰风筝。清代《荆州府志・风俗》记载:“荆人制作风鸢之戏,是日尤甚。谚云:杨柳青,放风筝。仰面贪看无稚状,无贵贱矣”。清末民初,虽然经历了改朝换代和战乱频繁,荆沙人放风筝的习俗并未消失,当时最有名的磨鹰风筝制作作坊是万、鲁、温三家。以防假冒,每家制作的风筝上都会盖有“万氏”、“鲁氏”和“温氏”的印章,畅销京城,放风筝虽然是一种无关贵贱的习俗,但当时的达官显贵仍会为拥有一只这三家的风筝为荣。
“温氏”磨鹰风筝制作技法以做工精致美观见长,集扎、糊、绘、放四大传统技法之大成,且是纯手工制作而成,工具就有几十种,必须掌握绘画、竹工、钳工等技艺,还需了解空气动力学等知识,就连焊工、雕塑等功底都必不可少。“第一步先设计造型图纸,注意形、色‘小中见大’,因为风筝在高空人看的小,要考虑在高空的视觉美观效果;第二步选料,这一步要做到‘胸有成竹’,选用湖南的慈竹为宜,锯成合适长度的条;第三步轧制,要做到各部分对称和匀称,同时鹰头、身躯部造型突出高挺;第四步裱糊,选用特殊的丝绵纸,注意平整和裁边,这是决定磨鹰风筝飞得高而稳的关键;第五步是绘画,磨鹰风筝上的图案和纹饰具有湖北荆州鲜明的地方特色,全身以古楚色彩红、褐、黑为主;最后一步就是‘磨’,即放飞,必须配合一套特殊的放飞技巧才能展现它真正的英姿。”
磨鹰风筝双眼部镂空并装配亮彩的“活眼”,能巧借风力闪转灵动,在阳光下一闪一闪;鹰喙的中后部分镂空以利泄风平衡,并为鹰眼部闪转提供动力;更传神的是,鹰的双翅采用软竹条制作,飞起时风可助软翅扇动。其盘旋自如的原因简单说在于风筝抖线采用一个支点、一根抖线的独特结构。在鹰身中点偏左或偏右的区位安装抖线,而呈现出暂不对称之状,从而为‘磨鹰’升空后自如盘飞时实现平衡对称创造条件。”
[ 本帖最后由 长江非遗社 于 2014-1-15 23:1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