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4年长江非遗学社寒假调查——荆州磨鹰风筝

2014年长江非遗学社寒假调查——荆州磨鹰风筝

2014年1月,期末考试后,非遗学社成员杨希、史禹、陈红静顶着严寒前往居住在沙市区荆州磨鹰风筝传承人孙宏成艺人的家中,了解磨鹰风筝的相关知识。
忆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风华楚楚。

TOP

寒假调查日记(一)——杨希

2014年1月9日,天气阴,我和陈红静一起去荆州群艺馆,一是送汉剧晚会的总结书,二是为明天的调查做关键的一步,得到老艺人们的电话号码和地址。下午两点,我们准时出现在群艺馆四楼非遗调研中心办公室内,说明来意之后,赵主任很热心的帮我们找资料,期间赵馆长也来到了办公室,看到我们主动讲起了我们社团所办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主动提出希望能和群艺馆合作举办活动,在听了我们的初步计划和打算后,赵馆长也表态可以与我们合作。离开群艺馆后,我们分别回去看有关荆州磨鹰风筝的资料,为明天的调查做准备。明天,磨鹰风筝!我们来啦!
忆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风华楚楚。

TOP

家里有事,就先回去了,错过了。。。觉得好可惜。。。

TOP

荆州磨鹰风筝简介

楚人崇鹰,认为是凤凰的化身,最早的风筝便是根据它的样子做的,有“南鸢北鹞”之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荆湖一带就有“削竹为鸢,成而飞之”的说法。相传三国时期蜀军镇守荆州,麻雀太多便想方设法驱赶,孔明便生一计,画鸢使之盘旋,便是最早的磨鹰风筝。清代《荆州府志・风俗》记载:“荆人制作风鸢之戏,是日尤甚。谚云:杨柳青,放风筝。仰面贪看无稚状,无贵贱矣”。清末民初,虽然经历了改朝换代和战乱频繁,荆沙人放风筝的习俗并未消失,当时最有名的磨鹰风筝制作作坊是万、鲁、温三家。以防假冒,每家制作的风筝上都会盖有“万氏”、“鲁氏”和“温氏”的印章,畅销京城,放风筝虽然是一种无关贵贱的习俗,但当时的达官显贵仍会为拥有一只这三家的风筝为荣。
“温氏”磨鹰风筝制作技法以做工精致美观见长,集扎、糊、绘、放四大传统技法之大成,且是纯手工制作而成,工具就有几十种,必须掌握绘画、竹工、钳工等技艺,还需了解空气动力学等知识,就连焊工、雕塑等功底都必不可少。“第一步先设计造型图纸,注意形、色‘小中见大’,因为风筝在高空人看的小,要考虑在高空的视觉美观效果;第二步选料,这一步要做到‘胸有成竹’,选用湖南的慈竹为宜,锯成合适长度的条;第三步轧制,要做到各部分对称和匀称,同时鹰头、身躯部造型突出高挺;第四步裱糊,选用特殊的丝绵纸,注意平整和裁边,这是决定磨鹰风筝飞得高而稳的关键;第五步是绘画,磨鹰风筝上的图案和纹饰具有湖北荆州鲜明的地方特色,全身以古楚色彩红、褐、黑为主;最后一步就是‘磨’,即放飞,必须配合一套特殊的放飞技巧才能展现它真正的英姿。”
磨鹰风筝双眼部镂空并装配亮彩的“活眼”,能巧借风力闪转灵动,在阳光下一闪一闪;鹰喙的中后部分镂空以利泄风平衡,并为鹰眼部闪转提供动力;更传神的是,鹰的双翅采用软竹条制作,飞起时风可助软翅扇动。其盘旋自如的原因简单说在于风筝抖线采用一个支点、一根抖线的独特结构。在鹰身中点偏左或偏右的区位安装抖线,而呈现出暂不对称之状,从而为‘磨鹰’升空后自如盘飞时实现平衡对称创造条件。”

[ 本帖最后由 长江非遗社 于 2014-1-15 23:1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忆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风华楚楚。

TOP

寒假调查日记(二)——杨希

2014年1月10日,我,史禹,陈红静伴随着寒冷的微雨开始了2014年长江非遗学社寒假调查,这一次,我们要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磨鹰风筝传承人孙宏成老师家里。
        拿着略显模糊的地址,我们一路向路人打听,终于找到了荆州会议中心,孙老师的妻子李陵阿姨冒雨亲自过来接我们,这让我们都觉得很感动。
       当我们来到孙老师家里的时候,孙老师还在屋顶上的阁楼“工作室”里赶着做风筝,李阿姨告诉我们,到了年前,找孙老师定制风筝的人很多。看到我们来了,孙老师热情的向我们打招呼,还顺手拿起了身旁的材料向我们介绍,哪些竹条是符合要求的,要做成什么规格,以及一些未完成的彩绘风筝蒙面。我们看到孙老师用来制作风筝骨架的工具,各种刨子,形状各异的小刀,钜子,大大小小的好几十种竟摆满了一桌子。
        由于阁楼里面东西比较杂乱,李阿姨担心我们不方便,就催促孙老师回到屋子里再向我们介绍。恰好屋里有三个准备发往台湾的风筝,孙老师就拿那三个风筝做例子向我们讲解。
        磨鹰风筝与传统风筝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工艺选材,制作步骤,放飞原理这三方面的不同。磨鹰风筝整体采用楠竹制作,没有任何金属或其他材料。包括各个部件的接榫处都是利用传统的竹制桙接法。风筝表面也是纸制,但是抗风,轻盈,不易损坏。制作步骤上,则是先绘半图,再扎好半边骨架,之后再完成风筝的整体构造。而放飞原理,孙老师告诉我们还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由于磨鹰风筝表面是立体的,上下产生气压差,并且与传统风筝的重心在后不同,磨鹰风筝重心在前。这些都使得磨鹰风筝在放飞时能保持在空中盘旋而不落下。看我们听得似懂非懂,孙老师哈哈一笑。让我们坐下,开始讲起了自己制作风筝的经历。
        孙老师家里有四个孩子,他排行老三。由于没有爷爷奶奶,小时候家里又特别贫困,只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东西消磨时光。那时候风筝买5毛钱一个,孙老师打趣的说,那时候学费都只要2块,他常常被老师点名催学费。说起这些往事的时候,孙老师的脸上常有着孩子一样纯真笑容。我想一个有时光沉淀的老人,走过了岁月的沧桑,回首往事,这样云淡风轻,讲出那些过往这么快乐,一定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孙老师说,风筝太贵了,买不起,可是看别人玩自己又很羡慕,于是就开始自己做简单的王字风筝和燕子风筝。那时候大概七八岁吧。到十几岁的时候,改革开放,允许自由买卖,孙老师就自己制作普通风筝在广场上卖,也就是在那里,孙老师结识了教他磨鹰风筝的师傅,温家翔。温老师家里几代都是做磨鹰风筝的。那天据孙老师说,他在广场上卖风筝,温老师一个人在广场上放风筝,他当时觉得有趣,怎么这个风筝一直在盘旋着飞。他就凑过去请教,后来温老师就把磨鹰风筝的技艺传授给了他。后来风筝市场不景气,小孩子们都喜欢看电视,玩游戏了。说到这里,孙老师说我们现在对磨鹰风筝感兴趣,他真的很欣慰。在没有做风筝的期间,孙老师改行玩起了音乐,还在做过乐队的领队,这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孙老师看我们不可置信的表情,起身拿来了木吉他,熟练的弹起了《雨滴》等曲目。孙老师说,他现在老了,喜欢做做风筝,弹琴,没事看看《易经》,让自己的心绪平和下来。
        孙老师说,无论做什么事,不要老想着要回报,太功利主义。尤其是我们年轻人,做事要有毅力,要懂得坚持,做好过程的每一步,就自然而然会有好的结果,付出就会有收获。
        说到以后,孙老师说他希望能把他的风筝做一个展览,让大家都来关注这项传统艺术。带着孙老师对传统艺术如此执着的感动与恬淡的生活态度的感慨,我们离开了孙老师的家,也结束了关于磨鹰风筝的寒假调查。
        由于寒假学校规定不能住校,我们没来得及拜访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大鼓,汉绣的传承人。我们决定明年开学后利用周末时间继续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在非遗这条路上,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走的更长远…

[ 本帖最后由 长江非遗社 于 2014-1-15 23:17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长江非遗社 于 2014-1-15 23:18 编辑 ]
忆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风华楚楚。

TOP

孙老师以这几个准备发往台湾的风筝为例向我们作讲解。
其中色彩较明艳的是磨鹰风筝,其余的为盘鹰风筝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忆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风华楚楚。

TOP

孙老师向我们展示放风筝的轮盘,一圈为标准的一米。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忆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风华楚楚。

TOP

孙老师获得的部分奖励,孙老师说他不常参加比赛,对名利看得很淡。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忆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风华楚楚。

TOP

孙老师制作的平面装饰小风筝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忆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风华楚楚。

TOP

孙老师拿起木吉他向我们演奏《雨滴》

[ 本帖最后由 长江非遗社 于 2014-1-15 23:4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忆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风华楚楚。

TOP

孙老师的妻子李阿姨也参与磨鹰风筝的鹰身彩绘工作。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忆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风华楚楚。

TOP

未完成的风筝图样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忆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风华楚楚。

TOP

我们离开前和孙老师一家的合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忆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风华楚楚。

TOP

下年我也去

我也想去拜访民俗老人

TOP

    调查报告已经做了较多的讲述,我对于磨鹰风筝和孙老师的介绍也就不多做赘述了,就谈谈调查那天我自己的真实感受吧。
    见到孙老师之前,从赵馆长和杨社长那里了解到,孙老师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会制作、放飞风筝,还会弹奏吉他,组建了一支乐队。这就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一位朋友,虽然还没有达到孙老师程度,但在我朋友圈子里也算是一个角了。
    在孙老师夫人的引导下,我们到了孙老师的家,听师母说老师正在阁楼上制作风筝,我们便也去楼上看看老师的工作间。进入工作间,发现孙老师正在刨竹子制作风筝的骨架,环顾四周,可以这么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的,和家里用来制作捕鱼网兜的房间布置类似。
孙老师一转身,可以这么说,我联想到了我的二伯,换句话说粗粗一看,很有亲和力,在之后不管在具体讲解磨鹰风筝还是向我们展示自己的吉他才艺,无不显露着这一点。
    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着他的女人。而孙老师的夫人,李老师,正是这样的一个女人。李老师在我们的调查采访中总是会谦虚地说自己做的只是绵薄之力,为孙老师风筝制作绘上第一笔。可是我们看得出,每一只风筝的绘制是那么的逼真,线条是那么的流畅,可见李老师的功力不浅,同时也显示出李老师对孙老师的帮助有很多。但其中更多的是她对家庭的付出:操持家务,为孙老师做好后勤工作。
    选择孙老师,就选择了默默付出,选择了淡泊名利。此生有如此贤内助,足矣!
    不管是孙老师的人生态度,还是他们夫妻两人培养的浓厚情谊,都是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学习。
    所以我们在这条非遗的这条路上,不仅要不断学习、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体悟到这些民间艺术家的人格精神,并吸收内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创造辉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