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日志(三) 时 间﹕2010.7.15
地 点﹕同心村十一组
调查对象﹕陈官保
调查内容﹕
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十号路同心村采访陈官保老先生。同心村还是比较好找的,我们以下车便到了村口。陈老要我们做麻木进去,说还有二三里地。可因为是中午,没有麻木,我们只好步行。我们沿着路边走边问,中间出了许多小差子,虽然很晒很热不过说说笑笑也就很快。在一个大妈的指引下,我们依旧走错了路,误入藕花深处,意外发现风景不错,留影继续前行。 下午3时终于到了陈老的家,陈老说等我们很长时间了,我们实在抱歉。陈老家还有两桌麻将,我冒昧的问了一下“您家是开茶馆的吗?”陈老连声否认,说这些都是他的徒弟。 我们围坐在陈老的旁边,相继提问。这次准备的比较充分,采访进行的比较顺利,回来整理资料也没遇到什么困难当我问及怎么看待丁老改吹流行乐时,他依然说出那是瞎搞,那让挑鼓架子失去了原滋原味。 陈老的徒弟还真不少,有男有女,在我们采访一半儿的时候,她的老伴儿已经将饭菜收拾好了。盛情难却。陈老说饭吃完了,给我们打上一段儿,让我们亲眼见识见识,我们感激不尽。 饭后桌子收拾停当。陈老在中间,其他各个围坐着“围鼓”的格局形成了,我明白了围鼓这一含义。 鼓、钹、锣、唢呐,齐声巨响震耳发聋。只见陈老的鼓槌在鼓面上自如地敲击,唢呐、钹、锣的演奏皆看陈老鼓槌的指挥,长达十几分钟的演奏结束了,我顿时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安静。 我们认识挑担围鼓的一些道具,钩锣、马锣、衡锣、金钹、苏钹、土钹、一副鼓架、两面鼓。 值得让人钦佩的是陈老的这副家艺,是他自己出钱做的。07年做这副鼓架花了6500.整套家艺大概花了一万多。 最后,我们看了陈老家的鼓架。前架,架座是麒麟送子,上面是二龙戏珠。后面鼓架,上面是八仙,下面是关公、哪吒等人物。 这个老民间艺术传承人,为挑担围鼓的传承感到担忧,抱着活一天就教一天的态度。 同心村挑担围鼓队名单: 邓开全
杜云飞
谢家超
王光梅
刘良洲
刘德雄
朱家新
周杰平
菜银珍
调查日志(四) 时 间﹕2010..7.17
地 点﹕沙市蛇入山公园旁
调查对象﹕李南杰
调查内容﹕
采访这个老学者是个意外。我们原计划是采访朱家新,却不想在昨天采访陈官保老人时,却遇到了朱家新。我们开始并不知道,是在最后留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个熟悉的名字。最后是孙老师提供了这个老学者的联系方式,所以放弃了采访朱家新。 李老今年七十七岁,从事文化工作,特别爱好民间工艺。走进李老师的家,就像感觉进了博物馆一样,当我问到这个猪形酒具盒在博物馆看到过时,李老说,这是他请人仿制的。他家的墙角落里就摆着围鼓架子,他真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他家的陈设就给了我这样的震撼。
当我们围坐着他谈民间艺术时,他似乎对当局这种搞法很不满。他说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个外来词,在中国就叫民间艺术,非遗这个词叫起来就别扭。”这个有那么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却没有一丝保护的意识,眼看很多民间文化有消失时,却借着外国“非遗”的风,搞起了文化遗产保护。现在的很多文化工作者根本就不懂文化,乱申遗。 “挑担围鼓是一综合艺术,而我们申遗却报在吹打乐类,就凭漆器、木雕、刺绣、音乐楚文化。申报单位荆州文化局,传承人一个木匠,他除了会手工制作,关于文化的渊源和内涵他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历史文化做底蕴,他们的手工艺就没多大价值。”李老说。 这话真说的对,在采访的这几天,我是越问越糊涂,因为那几个传承人都讲的不一样。让他们追溯挑担的历史,他们真能讲到他们小时候,让他们讲挑担的曲牌,他们把我们讲的稀里糊涂,就那些所谓的传承人,他们只会按他们师傅教的打,他们根本就不懂挑担的文化历史文化意义,这是我们走访谈谈的不深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李老送了我们一本文稿《荆楚拾珠》,这本书主要讲了沙市城区民俗文化。通过这本书,我进一步了解了李南杰老先生。 最后,李老对我们大学生提出要求并寄予厚望,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项目,不间断,不放弃,不改变地坚持下去,要经的起诱惑。
调查日志(五) 时 间﹕2010.7.18
地 点﹕杨泗村
调查对象﹕毕忠标
调查内容﹕
似乎我们的每次采访都很难,并不是资料难求,儿是传承人的家实在是难找。今又多走了2、3里地,最终还是找到了毕老师的家。他家是卖水泥的,还是比较容易找的。 采访毕老师,着实让我失望,这就应了前面李老师的话,他们知道的却是很少。不过“行者三分财”我们还是长了见识。 关沮乡杨泗村是挑担围鼓传承比较乐观的地方,这里兴挑担围鼓,并且还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不过我觉得这里的挑担好像变味了,什么女子乐队,丧鼓队都混为一潭。 毕老师是杨泗挑担围鼓队和女子乐队的队长,由于时间的原因,错过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毕老师主要负责组织演出,并不演奏,不过需要时他可以上场。 吕兴旺老人
79岁,身体健朗,经常演出。当我们见到他时,以为他能够更渊源流长地给我们讲挑担围鼓的历史,他却说,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家艺打起来我就来精神。这确实是当头一棒。 不过在这里,我们亲眼看到了一副完整的鼓架,鼓架有点重反正我是挑不起的。当地的人说这是明末清初的,我不相信,这个看起来比较新,他们说这是经过维修的,保存的比较好,重新刷过漆的。如果他们说的是真的,那还真是一古董。 我们在那儿也真真的看到了一些道具,大锣、钩锣、马锣、小钹、土钹、唢呐等,还有手抄的工尺谱,曲谱很有必要及时整理,否则就会佚亡,因为那些老曲儿很快没市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