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大学2010年暑假家乡文化调查

长江大学2010年暑假家乡文化调查

—— 鄂西北“房陵文化圈”采风
袁  野  袁 源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百花盛开,和绚的春风,把我们带进了群山环抱,充淌勃勃生机的鄂西北民歌之乡千里房县,在这片古老神奇美丽的山川盆地上,从平坝到高山,从城镇到乡村,山民们无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在山上兴林种药,“自古好歌”。
    房县,古称房陵。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介于大巴山与秦岭之间。东临荆襄,西通川陕,南倚神农架,北连车城十堰和道教圣地武当山。自古就有“蜀东孔道、楚西北边疆、秦陕咽喉、荆楚屏障”之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其是传统民歌古老悠久,独具“楚调、巴音、秦韵”特色,歌师、歌王、歌布袋、歌世家、民乐歌手多,代代相传,以歌为乐,以歌育人,以歌言情,传播文明,鼓舞人心,焕发精神,形成美好风尚,千里房县堪称“汉民歌的海洋”,专家称房陵民间文化遗产十分珍贵,是荆楚民间文化的丰富宝藏。
    群山起伏,山道弯弯,一路青山秀水一路歌。从2004年九月至今年3月,记者先后随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十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彦文、副主席李相斌和十堰市民俗学会副会长陈吉炎等一行多次到房县进行民歌采风,山乡到处都是歌,歌声动听,民歌迷人,把我们陶醉在民歌的海洋中。

古老《诗经》相关民歌仍“活”在千里房县民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钟情男子爱吟的《诗经·关雎》民歌,至今仍在湖北省房县有多个版本的传唱。
    "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见了低下头……”这是房县门古寺镇草池村一组60岁的民间歌师邓发顶唱的“姐儿歌”,邓发顶不仅会唱,还会采用古老的“姐儿歌”的曲调,用唢呐给我们进行了吹奏。门古寺镇高塘村民间歌师胡启龙,不论走到哪也爱唱这首与《诗经·关雎》相关的民歌。
    房县文化馆退休干部、文化馆员杨才德告诉记者说,1981年他在搜集整理房县传统民歌时,在九道乡发现农民杨家管会唱诗经民歌《年年难为姐做鞋》,其歌词是:“关关雎鸠(哎)一双鞋(哟),在河之洲送(哦)起来(咿哟),窈窕淑女(哟)难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该,(我)年年难为姐(哟)做鞋(咿哟)。”当时被编辑在《房县民歌》集里,由于受当时思想的束缚,有些此类民歌就没有被收录进去。门古寺镇干部张兴成搜集民间传唱的诗经相关民歌8首。
    地处房县边远大高山区九道乡78岁的老歌师冉启春在接受我们民歌采风时,唱了一首本地传唱的《诗经》民歌:“关关雎鸠声闻天,在河之洲又团圆;窈窕淑女你请坐,君子好逑万万年。”
    2500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民歌至今何以仍在房县传唱?这引起了傅广典等一行专家的特别关注。原由房县是《诗经》的采风、编撰者,也是《诗经》的被歌颂者周朝太师尹吉甫的故里。
    据清同治版《房县志》载:“房县,古称房陵”、“尹公庙,城西南六里,祀周尹吉甫…”、“披览《郡志》,知房为尹公故里”、“宝堂寺,城东百一十里,在青峰东北。因石岩凿成,……尹吉甫像倒坐于石庭。有碑志”、“《广舆记》所谓吉甫为房陵人,是也。及闻城东有祠墓”。舒新城主编《辞海》中华书局1947年版载:“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业,进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归。” 据房县文化部门有关文物普查,房县文物馆现存有“周太师尹吉甫之墓”石碑;房县榔口乡白渔村(现合并为七星村)尚有宝堂寺岩庙遗迹,在“万峰山宝堂寺立碑记”的大型石雕龟驮碑上记载有“…乃古周朝名宦尹吉甫…此地灵人杰…”据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房县志》“大事记”中载:“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年)封尹吉甫为太师(房陵人)食邑于房,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房县志》在“历代县人诗文选”中选载有“【西周】·尹吉甫《大雅·崧高》、《大雅·丞民》”及“尹吉甫之子尹伯奇写的《履霜操》诗歌。”
    记者从房县城向东驱车40余公里,到榔口乡白渔村(现七星村),海拔八百米的万峰山有一座周太師尹吉甫庙(宝堂寺),庙旁居住的80岁的老人陈道兵向记者讲述了尹吉甫庙的历史情况,随后谈起唱民歌,陈老汉也唱了一首《诗经》中《关雎》民歌。在尹吉甫老屋之一的房县万峪乡采风时,75岁的尹维鹏老人,他不仅一口气能熟背尹吉甫下传的56代(部分)家谱的辈分,也会唱当地传唱的《关雎》民歌。巨峪村余立才唱的一首山号子就引用了《诗经》中的《伐檀》:“东方发白兮,上山岗兮,砍砍伐檀兮,日暮而归兮。”在房县,人们还用《诗经》里的《蓼莪》民歌来哀悼已去世的父母。

歌乡望佛山下歌师歌王多

    位于房县城西34公里的门古寺镇,有座海拔1430米、群峰耸寺的望佛山,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有鄂西北的民歌之乡和戏窝子之称。
    记者一行到门古寺镇采风民歌,正好赶上“门古寺镇民歌、故事会”,呈现出好一派“故事篓子歌布袋,翻山越岭赶歌来,赛来比去兴不休,过把歌瘾乐开怀”,宁人喜煞、陶醉的场景。
    “早晨来时雾沉沉,只听锣鼓不见人,双手拨开云和雾,一层锣鼓一层人”,这首民歌不仅形象的说明了山民爱唱民歌的风俗,而且通过歌词,“双手拨开云和雾”的拟人手法和豪情,展现出一幅“山民好歌的山水画”。
    “五句子歌来五句子歌,你的没有我的多,你唱文的我也有,你唱武的我也多,白天拿来(唱哥)当饭吃,晚上拿来(唱哥)当被窝,你看我的五句子歌多不多,我浑身都是五句子歌。”这首歌正说出了村民们喜爱赛歌过瘾,出口是歌,往往能唱几天几夜不馏现饭。
    “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见了低下头;参差荇菜水中摆,左右流之想裙衩,窈窕淑女我爱你,寤寐求之姐儿来,琴瑟钏鼓度情怀。”秦口村张绍详唱丧鼓歌也有一首唱诗经的:“走进山门往里走,叫我唱歌我也有,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家养女百家求,求到手了才罢休。”

    据门古寺镇党委书记、镇长刘庆涛和镇委副书记谭金红、镇党委宣传委员汪国贤介绍,房县门古寺镇,东临道教圣地武当山,西通川陕,南依神农尝百草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北临汉江堵河古庸国竹山。望佛山湘相传为真武大帝的始修处,属道教圣地。望佛山连延着房县西部的山区的门古、中坝、上龛、九道等西部大山区乡镇,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有道教圣地望佛山、神奇卞氏璧传说出宝石地点的汉水第一大支流堵河源头的阴峪河、有秦大将白起占山古战场的秦王寨、马料沟;三国时的龙驹山;薜刚反唐故事传说的九焰山、会子营、贵子沟;王聪儿义军居住的白莲洞、红莲洞等著名景点,这里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有民俗文化、唐文化、神农文化、西周诗经文化、宫廷文化、流放文化、宗教文化、汉水堵河文化、创世纪文化、秦楚文化、古巴国、古庸国文化等等。这些古老的文化底蕴酿造出古老而优美的望佛山汉族民歌。望佛山民歌是一座丰富文化宝库,内容丰富,品种之多,有山歌、情歌、姐儿歌、劳动号子、丧鼓歌、生活歌、田歌、薅草锣鼓、打猎歌、采药歌等等。本人从1986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采集民歌,18年共采集民歌4000多首,计200多万字。这些民歌经省市专家的审阅及通过民间歌手现场演唱,认为望佛山民歌具有楚调、巴音、秦韵的音乐特点,那么,望佛山民歌从具体内容上讲有哪些特点呢?我经过综合分析,认为望佛山民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二、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三、旋律优美,唱腔独特。下面就望佛山民歌特点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全镇18个村,102个组,7220户,31371人,方圆400平方公里,有80多套锣鼓唢呐民间乐器,有民间艺人、民歌手5000余人,能唱千余首民歌的120多人,能讲i00个故事以上的有150多人,能吹30多个以上调子的唢呐手30多人,有很多“戏窝子”、“歌师”、“民歌王”、“歌布袋”、“故事篓子”。
    铿锵的锣鼓、悠扬古朴的民歌声,吸引我们来到了门古寺镇秦口福利院, “民歌王”李昌禄正和敬老院的老人们一块敲锣打鼓唱民歌娱乐。
    李昌禄,今年84岁,能唱1000多首民歌,表演150多部小戏,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民间艺人,是远近闻名的“歌布袋”、“皮影大王”。这是记者第3次采访李昌祿。一见面李昌祿就说我们也算老朋友了,记者问他身体好吧,还唱得了歌嘛?李昌禄连声说:“身体还好,还爱唱歌,今年来赶锣鼓场有几十场呢,别看我八十多岁了,有时遇农户家办丧打待尸,我还赶去一唱一夜到亮。”记者不仅惊呀地问:“您八十多岁了,哪那大的兴趣?”他说:“我唱了一辈子歌,就这个爱好。”采访中谈到传存民歌,李昌禄说我己84岁,毕竟年老了,我希望你们呼吁民歌抢救挖整,让我把一肚子的民歌和民间小戏奉献传承下去。
    在望佛山脚下,清清泉水流淌的杨叉河边,记者见到了手拿雨伞,一边放牛,一边唱山歌自乐80岁的“民歌王”何立刚。他能唱 1000多首民歌,曾获得门古寺镇望佛山民歌大赛一等奖。谈起唱民歌,何兴刚兴致勃勃地说,唱民歌以歌为乐,不仅精神乐观身体好,而且以歌育人,美德好,家庭与邻里和谐相处,不赌搏,文明户多。何立刚还感到欣慰地说,我家娶儿媳、孙媳和出嫁女儿,对方一听说是远近闻名的“民歌王”何立刚家庭,听歌知人品,一说就成。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民歌王胡元炳,住家胡家街村,14岁参加乡剧团,现虽己年近七旬,但仍然天天爱唱歌,他搜集整理有上千首民歌;项家河村孪生兄弟歌王吴乐兴、吴乐月,两人经常同台唱民歌,多次在县乡民歌赛上获奖。
    在门古寺镇,傅广典一行正好赶上镇上举行的“民歌、民间故事表演会”,各村的民歌手、故事篓子纷纷登台表演自己的拿手戏,整个会上洋溢着掌声和欢笑声。85岁的王天兰老人表演的民歌《十根帕子》,共有80句歌词,老人在台上一口气唱完,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被誉为“喇叭大王”的邓占奎,能吹70多种不同民歌的喇叭曲调;还有年过60多岁的邓发顶、刘帮英夫妇,他们不仅会唱多种音调的民歌,还会唱小戏、演奏民乐。歌手们一个接一个上台表演,听得人心花怒放,令人兴趣不休。
    现在都市时兴流行歌曲,山里人为啥喜欢传统的“土民歌”?曾有人这样问记者。在门古寺镇秦口村我们找到了答案。村书记王成祥告诉记者,全村728户3125人。虽然不少农户家里也有了电视,以及有些农民外出打工学了点流行歌曲,但取代不了乡土民歌,因为农村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需要乡土气浓郁的、鲜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民歌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特别是现在党的富民政策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农民在解决了温饱之后,需要文化生活,更需要“精神食粮”,以及过去农民负担重,群众见了村干部害怕催逼税费,近而远之,于群关系紧张,现在落实三农政策,取消了税费,干部通过“复兴”民歌,活跃农村文化,宣传党的政策,民歌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载体。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使间断了20多年没玩灯的秦口村,今年春节期间村里组织了60多人参演的春节花灯会,全村扶老携幼有2000多人参看,本镇和竹山县临近有9个村的村民赶来观看,还被巨峪、高塘等村租车接去演出,就连县大禹水电开发公司还派专车把村办花灯会演出队接去进行专场演出。这些节目,不仅有古老的传统民歌、采灯,而且将农村政策、村里公务公开、十唱镇村干部事迹等编成节目,群众看后无不称赞。
            
神奇的野人谷里听民歌醉煞人

    记者随省、市民协专家一行驱车来到地处房县南部高寒山区的桥上乡采风,这里紧连华中第一峰神农架天然原始森林,因地处神农架之北,地域上称之为神农架北坡,境内风光旖旎,崇山峻岭,峡谷纵横,奇峰秀水,奇洞异穴,岩屋、天坑、飞瀑多,有挂榜岩、野人洞、野人谷、一线天、高山草场、神农峡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再加上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这里深厚、独特的古老民间文化,蕴藏量极为丰富,尤其是野人洞、野人谷紧密相连,在桥上乡杜川村和西坪村境内,两村方圆50多平方公里,山民中“民歌手”、“歌布袋”、“故事篓子”多,素称鄂西北千里房县神农架北坡古老的“汉民歌山村”。
    记者一行到野人谷采风民歌,正好赶上“桥上乡野人谷民歌、故事会”,呈现出好一派比歌赛讲故事陶醉人的场景。
     “太阳渐渐往西溜,打一个金钩钩日头,金钩甩在云端里,钩不到日头不收钩,恋不到姐儿不回头。”以歌传情言心声,这首民歌唱出了山里小伙子向姑娘求爱的忠情和追求的决心。
    “十八岁姐儿周岁郎,朝朝每日抱上床,要不是想到爹娘在,我一脚把你踢下床,我是你妻不是你娘;姐儿下河洗衣裳,三把眼泪四把流,隔壁有个同年妹,他的姣儿在放牛,奴还在屋里当丫头。”这首歌反映了旧社会受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说童养媳,耽误了姑娘青春年华不合理的包办婚姻制度。
    “农闲扛锄上山来,深山老林挖药材,一挖党参和天麻,二挖当归和黄芪,三挖七叶一枝花,四挖江边一碗水,五挖霸王一条鞭,六挖头顶一颗珠,七挖文王一支笔……攀岩采撷灵芝草,莫让野花来打搅。”这首民歌既向山民传授了山区采药知识,又用这些名贵药材唱歌,畅叙了生在山区资源丰富的自豪。
    原桥上乡老书记李昌海,今年已85岁,居家在杜川村二组,在民歌故事会上,他一连唱了好几首民歌,吐词清晰,音质好,颇具特色。杜川村一组村民黄正明,今年63岁,能唱多种音调的民歌,他说唱民歌能唱三天三夜不馏现饭。杜川村二组64岁的王元珍,能唱上百首歌,被称为“歌婆婆”。64岁的杜川村二组村民蒋学武,年青时就是唱民歌谈的恋爱,他不仅会唱,还会随口编词唱“战歌”、讲许多民间故事。杜川村71岁的民歌王杨守全在演唱民歌会上,拿着长烟袋,手舞足蹈,放喉喊歌,一连唱了好几首,不愿下场,还想再唱,被劝了下去。西坪村秦胜海,能唱600多首民歌,被称为“歌布袋”。西坪村一组村民任盛志,今年65岁,收藏有手抄和印刷的民歌30多本,他能唱近千首民歌。桥上乡杜川村有“张安华四兄弟”都是民歌王爱唱民歌。这两个村有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会唱民歌、会讲许多当地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等民间故事。
    古老汉民歌、民间故事的流传,孕育了一批山村“民歌王”、“歌布袋”、“故事篓子”,他们是民歌传存的鲜活的档案。杜川村神农峡客栈业主张先忠,十分热心野人谷民歌的挖掘整理,自费购置了电脑、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设备,走村串户,并资助村民挖整民歌和民间故事,将录音、录像的资料制成光碟,到市、县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做指导,他想通过挖整民歌和民间故事,把客栈逐步办成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的旅游客栈,成为村民唱歌和讲民间故事的文化娱乐场所,成为游客来野人洞、野人谷旅游和观光民俗文化的景点。

张兴成20年挖整民歌3000多首和出书梦

    听说省、市民协到房县民歌采风,房县门古寺镇政府干部张兴成,提着重重的一大箱在房县挖整的古今流传的、极具特色的民歌、民间戏剧、民间故事手抄本、复印件及古印本,和镇党委宣传委员汪国贤一起找到我们,省民协主席傅广典等一行看到堆得满满一桌的民歌资料,非常激动地说,这些资料不仅是鄂西北汉民歌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对研究我国汉民歌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啊!
    张兴成,1963年出生于门古寺镇马家村,现年43岁,1984年参加工作,任镇上的通讯干事,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笔杆子。由于,他家人老几代都爱唱民歌,他也喜爱民歌、且多才多艺,会吹拉弹唱,从1986年开始,他常利用节假日和下乡新闻采访之便,翻山越岭、废寝忘食、走村串户,搜集民歌、民间故事,19年来,他先后走访门古、上龛、中坝等5个乡镇的40多个村、200多个村民组的民间艺人600多人次,自费投资1万多元,挖掘、搜集、整理山乡古老的汉民歌2000多首,计100多万字,其中搜集整理婚嫁歌800多首,情歌500多首,丧鼓歌400多首,薅草锣鼓歌300多首,民间小戏30多本;有70多首长篇叙事歌。
    张兴成告诉我们,挖整这么多民歌材料,他有一个梦想,就是搜集整理,想筹资出书,使之传承弘扬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这也是他所结交的几百个民歌手的共同心愿。但谈何容易?他虽己参加工作20年,但因房县是全国特困山区,他每月工资总合才680余元,爱人是农村半边户,因他贷款供孩子读大学,每月从工资中还贷款500元,只有180元生活费,要想出书真不容易。
    经记者的推荐,张兴成得到了时任房县县委书记张维国(现任十堰地级市副市长)的高度重视,对张兴成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挖掘房县汉民歌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十分支持,并要求县宣传、文化、文联等部门和各乡镇都要重视、抢救、挖掘、整理千里房县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进一步包装、宣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经县委书记张维国的介绍,在房县门古寺镇驻扶贫联系点的省政协主席王生铁张兴成坚持挖整民歌2000多首的事迹后,专门请房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启云通知张兴成将挖整的两箱民歌资料拿来看,王生铁一直看到深夜,第二天对张兴成说,昨天晚上看了你搜集的民间文化资料,了解到房县民间文化底蕴真是深厚,内容十分丰富,你对群众文化工作做了很大贡献。随后王生铁又对在座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说,要切实抓好房陵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在整理中吸取精华,去其槽粕,让民间文化传承下去,更好地发挥民间优秀文化教育人、鼓舞人、传播文明的作用。
    张兴成搜集整理民歌的梦快要实现了。在省、市民协的支持和记者的呼吁帮助下,张兴成己从搜集的民歌中精选600多首,开始打印,整理初稿本,门古寺镇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5000元支持出书,门古寺镇望佛山旅游协会经理谢夫林、十堰火车站杨兴炳分别拿出3000元支持出书,张兴成一边起早贪黑的整理校对民歌初稿本,一边筹资力争早日出书。
                       
             “房陵文化圈”被列为民间文化遗产重点抢救工程

    房县,自古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化习俗,在清同治版《房县志》卷十一中有关于风俗的记载:“防渚多山林,少原隰,厥民刀耕火种,厥性刚烈躁急。厥声近秦,厥歌好楚……爆声与歌管竞沸。”多少年来,房陵传统民间文化一直世代相传。
    为了挖整、抢救房陵民间文化,省、市民协专家多次等到房县,与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有关领导一起,深入到房县门古寺镇、桥上乡、九道乡、榔口乡、等通过考察认为,房县民间文化主要有以下六大特点:
    一是房陵民间文化遗产蕴藏量大,是民间文化遗产的“富矿”。房县不但歌谣多,而且也是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密集地带。有种种的古文化现象,有古代各种神话传说,有历史人物,有山水自然现象,有劳动大众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泛,包罗万象,各个方面都传承有民俗文化,流传广、影响大。
    二是房县民间文化种类形式多样。有民歌、民间小戏、皮影戏、民间故事等,且腔调多,声音好听,有的一首歌能够用多种不同的腔调唱出,呈现出不同音调的效果,民歌有近百个唱腔,唢呐有上百个不同的曲调,有独特的民乐和古老的演奏特色。
尤其是民歌种类多,内容十分丰富。房县民歌有劳动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待尸歌等;腔调多,有高腔、平腔、包腔、拉花腔、八岔腔等有近百个唱腔,唢呐有上百个不同的曲调,有独特的民乐和古老的演奏特色;内容也十分丰富,不仅有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生产劳动、生活及恋爱婚姻、传授文化知识的民歌,还有唱“四书五经”、“曾广贤文”、“三字经”的民歌及一些长篇叙事民歌;有反映汉民族创世史的长篇民歌《黑暗传》和《盘根歌》,以及民间至今还传唱《诗经》中的有关民歌;房县不仅民间歌谣多、民间小戏多,而且也是民间故事、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密集地带;有种种的古文化现象,内容极其广泛,包罗万象,各个方面都传承有民俗文化,流传广、影响大。
    三是房县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其内容彼具特色,主要有十点:1、西周诗经文化。中华诗祖、周太师尹吉甫,既是诗经的采风撰写者,又是诗经的被歌颂者,诗经距今已2500多年,诗经民歌至今在尹太师尹吉甫故里传唱;2、汉民族首部长篇创世史诗《黑暗传》发生在房县(神农架林区1970年从房县才划出,据胡崇敬老师介绍,他在开始搜集黑暗传时是从房县桥上乡、上龛乡、门古乡、九道乡和神农架一带采风);3、宫廷帝王流放文化。在历史上曾有尧子丹朱避舜于房。自秦朝至唐宋元明朝代就有十三位帝王将相,被流放房县,其诛连流放到房县家族及宦官差人达数万人,其皇家宫廷文化与地方民间文化融为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宫廷帝王流放文化;4、神农文化。神农炎帝神农架尝百草,有丰富的动植物医药民俗文化;5、巴山文化。古代巴国文化、巴山文化、古道文化(古神道、盐道、驿道、水道);6、秦楚边沿交汇文化。房陵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属陕西汉中郡管辖,尤其是地处秦巴交界,朝秦暮楚,其民俗文化具有“楚调、巴音、秦韵”等;7、汉水文化。房县九道、上龛、中坝等多个乡镇是汉江的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房县的姚坪、板桥等乡地处竹山县沧浪山对岸,汉水文化彼具特色;8、道教文化。房县紧邻道教圣地武当山,县内有汪家河西武当、门古寺万佛山小武当山、土城赛武当,以及有鄂西北最大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石佛群等,道教文化源远流长;9、野人传说。从古至今房县野人传说很多,有许多野人传说的民间故事;10、移民文化。历史上房县有多起大批量的移民进入房陵,民歌民间故事传承的曲调多、版本多,民风民俗之好等等,从以上10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部、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秦巴武当神农架地域独具特色的“房陵文化圈”,其民间文化遗产十分珍贵,可称谓民间文化的丰富宝藏。
    四是房陵文化圈极具研究价值。其民间文化遗产十分珍贵,如房陵的神农文化,历史上神农架系房县辖地(1970年5月,国务院批准神农架从房县划出,建立神农架林区行政区),房县有深厚的神农氏文化,民歌里有采药歌、农耕歌,在神农文化圈中占有一席之地。西周诗经文化在周太师尹吉甫故里房陵的挖整研究,可填补我国文学史在诗经文化上某些方面的空白;汉民族首部长篇创世史诗《黑暗传》发生在房县,此项研究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史诗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以及房陵流放文化、神农文化、秦巴边沿交汇文化等等,其房陵文化圈的研究是我国中西部古文化沉积带的珍贵文化遗产。省里已决定将此作为全省重点民间文化挖整抢救工程,己写报告正申请作为全国重点民间文化挖整抢救工程工程研究。由此,十堰有必要将此列为全市2005年软科学科研课题。
    五是房陵流放文化独具特色。在历史上曾有尧子丹朱、周朝、秦朝、唐朝等十四位帝王将相,被当朝者选定崇山峻岭、群山环绕、秀美山川盆地、物产富饶且“四室如房”封闭的房州流放(在一定用意上既能让他们生存,又能以观后效)。据《华阳国志》记载:“新城郡,本漢中房陵縣也。秦始皇徙呂不韋舍人萬家於房陵,以其隘地也。漢時宗族、大臣有罪,亦多徙此縣。”据《房县志》记载,汉高祖刘邦将女婿赵王张教贬为宣平候流放房陵;唐太宗李世民近濮王李泰、武则天贬唐中宗李显在房县流放长达14年,后又回京城重新登基当皇帝;宋太宗赵匡胤将周恭帝(后周世宗四子,名郭崇训)废为郑王迁至房陵……这些具有高层次文化的流放者,给被称为不是“陪都”的“陪都”的房陵带来了皇家宫廷文化生活,对房县的土著文化产生了影响,对当地民众的民俗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当地民众也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去过滤、筛选皇家文化中适合自己的东西,加以改造和再创造变成自己的文化作品和文化生活方式,两种文化交汇、融合、整合出一种新的房陵文化,即房陵流放文化,这不单单是宫廷文化,也不单单是民间文化,形成了一种房陵地域文化,在房陵民俗文化中许多处都可看到皇家宫廷文化的痕迹。
    六是民间文化的影响大,传承性强。房县的民众对于房陵民间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自觉的传承,这在全国是少见的。在桥上乡杜川村有“张安华四兄弟”、“任盛志两兄弟”、“蒋学武两兄弟”,在门古寺镇有民歌、民间故事、皮影、戏曲、唢呐、谚语民俗文化的“六大王”。《诗经》的开篇“关睢”民歌距今已2500多年,至今在周太师尹吉甫故里传唱。
    专家们通过考察认为,房县民间文化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域文化,其地域既以古房陵为中心,辐射涵盖了房县所在的鄂西北十堰市的行政区划及紧连的神农架林区、保康县和陕西省安康的一部分地区(历史上神农架林区、保康县和陕西省安康在古行政区划上曾与房陵为一个地区),也可以说是南北两江(北延汉江,南延长江)、东西两康(东含保康,古为房陵之地;西连安康部分地区),形成了极具挖整价值的“房陵文化圈”,不仅有着地球文化学和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价值,也有着文化流动与积淀、异质文化入与植入、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互动和吸纳,以及整合等多课题研究价值。同时,房陵文化圈是国际知名楚文化专家张正明先生提出的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古文化沉积带学说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点,该项工程对于研究从“诗经”肇事的中华文化——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民间文化的交流及其相互影响,具有不可或缺的学术意义,以及包括中国中西部地域的文化交流、“楚调、巴音、秦韵”等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具有重要的价值。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已决定将此作为全省重点民间文化挖整抢救工程,并己写报告正申请作为全国重点民间文化挖整抢救工程研究。
    房县县委书记师永学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启云、副县长徐锦凤告诉傅广典一行说,房县县委、县政府对房陵民间文化挖整抢救工作十分重视,县四大家领导多次开会研究部署这项工作,在省市文联、民协等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在全县开展了对民间文化的普查、挖整和抢救工作,全县各乡镇抽调250人,组成60个专班,深入到村组户进行普查、搜集,普查覆盖面(总人口比例)占45%;各乡镇初步摸底,会唱民歌、会讲民间故事5万余人、会说谚语3万多人、唢呐手300多人;乡村有民间打击乐班子200多个,民间乐手2000余人;各乡、镇、村组织民歌会3000多场次(含传统节日灯会等);红、白喜事的民歌会近1万场次;家庭院落田间地头讲民间故事、说谚语增添生活情趣、寓教于乐尉成民风。据初步摸底,全县有能唱1000首民歌的歌手300人、能唱500首民歌的歌手1250人、100首民歌歌手6000人,一批民间艺人被称为“民歌王”、“歌布袋”、“故事大王”、“故事篓子”、“谚语王”、“谚语通”、“唢呐王”、“民间戏曲王”、“皮影王”。
    为了挖整、抡救和弘扬优秀传统的民间文化,县委要求全县各部门和各乡镇都要重视、抢救、挖掘、整理千里房县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进一步包装、宣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它与房县奇山秀水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与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发展文化事业,使房县这种独有的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产业,成为房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原任房县县委书记,现升任十堰市副市长张维国认为,对于房陵文化的挖整抢救保护,应把弘扬民间文化从抓好农村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在中央三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后,干群关系由原来摧收税费提留近而远之,现减轻负担后要通过弘扬优秀民歌,作为农村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加強农村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载体、作为密切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来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进构建和谐社会。
走进另一个新的世界,开始一个新的征程。

TOP

做一个暑期房县文化调查吧,最好以叙事长诗为对象!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