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文化

土家文化:
1.语言与文字:
   ①语言: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要说土家语,我认为便是方言,因为一个地区的方言往往就是这一地区的特有语言,那么这样看来,我们的方言就应当是土家语了。当然,由于现在土家族与汉族同居,长久以来,土家语的保留并不是很完善,现在大多土家人都使用汉文,我知道的土家语也不是很丰富,下面我给大家说几句,比如,“只嘎斯得”
②文字: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2.宗教信仰: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糍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几乎家家如此,现在仍不例外),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阴历每月初一)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但比较流行的是信仰“白虎图腾”。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希望以此来驱恶镇邪,希望得到平安幸福。(注:与某些算命先生所言有别,其曰:白虎当堂坐,无灾必有祸。土家人信仰白虎恰恰与此相反,土家人对白虎的信仰与其他民族信仰起图腾一样虔诚,比如汉族大多信仰传说中的龙,而游牧草原民族则比较信仰狼,人们所熟知的《狼图腾》就是写关于草原人信奉狼的故事,而在新疆等地好多人不吃牛肉,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信奉牛是他们民族的图腾)。
3.风俗礼仪与节日
( 1).土家族四大礼仪:诞生礼、结婚礼、祝寿礼和葬礼。
①诞生礼:婴儿诞生第一天婴儿的爸爸要到婴儿的外婆家去“报喜”(报喜是需要拿礼物,最重要的是要拿一只鸡)婴儿诞生后要“洗三”,即婴儿诞生后的第三天要为婴儿洗澡,把婴儿身体洗干净,然后婴儿的外婆外公都要到婴儿家里,一起吃饭,一起庆祝,称为洗三。然后过一二十天后,待婴儿度过危险期后,婴儿的父母将选定吉日,大摆酒席,宴请四面八方朋好友及周围的邻居,都到婴儿家来,一起庆祝,通常是某一天的晚上最为隆重,第二天早上其次,此称为“整酒”。“整酒”最为隆重的那天晚上,婴儿的外婆那一宗族都约好了一起到小孩家里去,以前小孩的外婆等与小孩的父母有血缘关系的都需要把礼物用箩筐挑着,然后按辈分排好了队伍到小孩家里去,到小孩家的时候小孩的父母需用最长的鞭炮迎接,这时,便是小孩诞生整酒上最热闹的一刻。
②结婚礼: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都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土家族却不是这样,土家族有自己谈情说爱的传统习俗节日——女儿会。农历五月初三,七月十二举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赶会。旧时,女孩平素不出门,唯这天去集会,故称“女儿会”。欲择夫婿的女孩儿,着衣多层,内长外短,以让所有衣裳都能被人看到(有顺便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艺,因为以往土家族姑娘的衣服都基本上是自己动手做,男性的衣服小时候就是由妈妈做,等结婚以后这就是妻子的义务了,所以,女孩会不会做衣服就相当重要了,也是评价一个姑娘是否贤惠的标准之一,所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姑娘们当然是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机会来秀一下)。赶会时,稍带一些土产山货,佯装赶集售物。欲觅对像的男子则身背空背篓,佯装购物,相中哪位姑娘,便近前“购物”。在一场风趣的“讨价还价”中各显聪明才智,进行互相了解。如物价看涨,表明姑娘不答应,小伙子便知趣地走开,否则便会挨骂。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许,双方退出闹市,找一僻静处自订终身大事。男女双方要是谈好了,便会双双告知父母,然后父母再为他们选定迹吉日,为他们举行婚礼。
          当然,土家族婚礼一般都是两天,男女双方各一天,第一天主要在女方家中举行,大摆酒席,同样也叫“整酒”,晚上最为热闹,姑娘平时的好友还有不管是远房还是近房亲戚,都会赶来祝贺,新娘也是穿戴一新,婚礼那天基本上都呆在自己的闺房中不出来,由好友陪伴着,但到了晚上酒席都开过了以后,土家婚礼上最隆重也最有特色的一项活动就开始了,那就是“陪十姊妹”(也叫“哭嫁”),在这之前,爹娘便会邀请邻里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同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十姊妹转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宣告结束。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宜、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哭骂媒人。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得口干舌燥,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婚礼的第一天的早上,新郎一方将挑选将近十名年轻未婚男子及,用箩筐挑着猪肉、新娘衣服还有小礼(小礼:新娘在迎娶之前需要认识新娘的近亲,在女方整酒的那一天早上,要举行认亲仪式,认亲仪式上,女方代表每介绍一位新娘的亲戚给新郎认识,新郎都需要拿出一份准备好的小礼,认识一下并亲热一下,随着新娘叫一声亲戚)等到新娘家里去,称为“过礼”,新郎一行人过礼完在新娘家吃完早饭后,又得回家,准备第二天早上的娶亲。
          第二天早上,新郎要委托一人(通常叫做路都(DU)管)带领年轻男子(需身强体壮者,因为他们要承担搬运新娘家中的陪嫁——即新娘家中为新娘置办的嫁妆,一般都是土家木匠手工制作的家具,还有被子——土家人称之为“花铺盖”)和几个年轻美貌的未婚女子(称为娶姑娘)、娶亲娘子(中年妇女,主管新娘发面交接工作,路上照顾新娘)(都管、取姑娘、娶亲娘子加在一起需是单(奇)数,以使得回来的时候这些人同新娘加在一起便成双(偶)数,既有好事成双之意)清晨便到新娘家中去迎娶新娘到新郎家,都管一行人到达新娘家中吃过早饭后,新娘那一方就要“发亲”了,发亲的时候就又会哭嫁,一般是新娘和新娘的母亲会哭,其他人一般不会哭,哭过之后,就要发亲了,这时候,新娘家会派几名新娘的亲戚如姐妹兄弟跟着新娘还有娶亲队伍一行都新郎家中去,这些人称为“高亲”,高亲到新郎家中后,需交接新娘有关事宜,比如要求新郎家中多照顾新娘,不要让新娘在新郎家中受欺负,高亲在新郎家中是贵客,新郎家需好好招待,并安排专人陪伴,吃饭时敬酒等,晚上在新郎家整酒,也是同新娘家整酒一样热闹。
          第三天,新郎家早饭过后,新郎、新娘还有高亲一行人又要回到新娘家中,此称为回门,在土家婚俗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新郎和新娘成婚之前,所有人都不得管新郎叫“新郎”(以上是为了观众好理解,故而称新郎,但土家中结婚之前是不允许叫新郎的),只能叫“雁侄孙”结婚后叫“门下婿”,在结婚时,新娘、新郎家中大门上都要贴对联,但新娘家对联有特别讲究,即上联需得以“迎雁侄孙”开头,而下联需得以“接门下婿”开头。土家人都管新娘、新郎分别叫“新姑娘”、“门下婿”。
③祝寿礼:祝寿礼一般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过生日时才会举行,较其他礼仪而言稍  微清淡一些,一般是上了60岁的人其儿女为他举行,尤其是60岁生日那天晚上,老人的亲朋好友及后辈就会拿着礼物到老人家里来,为老人祝贺生日,老人的儿女们也会准备好酒席,等亲朋好友都来了以后,再一起吃饭,为老人祝寿,以前不像现在还有生日蛋糕之类的东西,因此这个仪式对老人来说就意义非常,这个习俗也就一直保留到今天。
④葬礼:土家族葬礼同样隆重。土家族人死了以后,一般都是入土安葬,在安葬 之前的头一天晚上,同样是要整酒,死人家属的亲戚及好友都会前来悼念,第二天才会将死人埋掉,在埋掉之前,会举行隆重的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土家人“丧事尚歌谣”。打鼓踏歌,有“跳丧鼓”之习。人死后,要唱“孝歌”,打夜锣鼓,通宵达旦。若死老人,还要在丧堂架木柴,烧大火。葬后,将未烧尽的柴头,让子女均分,以表遗产均分之意。送葬时,道士用柴心棍打棺材赶鬼。孝子扶账于柩前,匍匐而行,亲戚毕至墓所。安埋时,请土道师在坟中画八卦,撒雄黄酒,棺材入坑,孝子得先挖三锄泥,然后埋棺。对好死的人,在坟上插竹棍一根,伞一把;对非正常死亡的人,要请土道师上刀梯超夜。
在跳丧舞的时候,这个舞,就是摆手舞,差不多在每个土家寨子里都会有一间摆手堂,是专供节日或祭祀时用的。(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大型舞蹈。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撤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摆手舞的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 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素,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每年春节期间举行摆手舞会,参加的人数多达万人。)
(2).其他节日
       牛王节:农历四月八日(也有少数地方定与农历四月十八)。土家传说某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土司带兵与敌交战失败且负了伤,被敌人追赶不止,正在无法可施时,又被一条大河挡住去路,眼看敌人就追上前来,土王心急如焚正在这时,忽然来了条大水牛,将土王驮过河去,免除了性命之忧,为感谢牛的救命之恩,便把这天定为“牛王节”,并与每年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纪念仪式。牛是土家人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之一,但在四月初八这一天,牛都要享受好生活,吃好的,不用干活,有“四月八,牛歇驾”之俗规。
      六月六:纪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节日。传说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闹饥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饿死了,有一晚老娘给覃厘托梦,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里练三年六个月的箭,等到鸡飞狗上屋的时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覃厘听了老娘的话,在后山栽了山楠竹,自己关起大门在堂屋里练箭,嘱咐嫂嫂等到满了三年六个月,看到鸡飞狗上屋就喊他。过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烦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鸡赶得满天飞,然后高声喊覃厘,说是三年六个月了,鸡飞狗上屋了。覃厘听得嫂嫂的喊声,慌慌张张地开了大门,然后拉满弓,连发三枝箭向北方射去。箭一射出,后山的楠竹根根炸破了,他们还没骑上马背,射出的箭也没有射中皇帝。皇帝拔出钉在龙位上的简杆一看,上有“湖广覃厘”四个字,于是派兵马大元帅带五千兵开到上湖南捉拿覃厘。覃厘和嫂嫂躲进大山,躲了三年六个月,兵马大元帅好象海里寻针,没见覃厘的踪迹,安排回朝日期,谁知覃厘在山沟里洗澡,背上三务金龙闪闪被官兵看见了,于是被抓住解到京城,关进监牢里,嫂嫂也跟着到京控望覃厘,嫂嫂嘱咐覃厘说:“你只要说背上的金龙是画成的,皇帝就会放你。”第二天皇帝亲自审问。皇帝看到覃厘背上的金龙,本不敢杀他,问是生成的还是画成的,覃厘记得嫂嫂的嘱咐,答应说画成的,皇帝听说是画的微微一笑,吩咐刀斧手拖出去斩了,嫂嫂赶到杀场,抱住覃厘痛哭,血溅在她的衣服上、头发上。覃厘被杀之后,天地不分,日月不明,鸡犬不叫,皇帝知道杀错了,皇帝不穿龙袍,不登龙位,让覃厘的阴灵穿一龙袍、坐一天龙位,做一天皇帝。
    土家族人在这天晒衣服也叫晒龙袍,就是覃厘做一天皇帝的传说,这天女人们洗头发,也是因为血油在嫂嫂的头发上留下的故事。现在土家地区流传有“三年都等了,却等不起六个月”等俗语都是指的覃厘的故事。
                   还有:七月半(土家俗说过月半);薅草锣鼓(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类);灯戏(欢度佳节—— “贺新灯”;清明祭祀—— “清明灯”;寿诞祝寿——“寿灯”;男婚女嫁、抱子添孙——“公灯”)。
4.饮食文化与特色
①饮食习惯:在传统的土家人家,平时一日三餐,闲时一般只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我们称之为“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时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这个包谷,就是玉米的意思。
②饮食特色: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土家族特别喜欢喝合渣,合渣就是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包谷饭、豆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度数不高,味道非常纯正。还有特色美食“掉渣渣烧饼”或者是称为“土掉渣”、“土掉牙”。以前有连锁店,但并不是纯正口味,要想吃正宗的土家烧饼,就要到土家人家。
5.服饰特色
           土家人“男女重鬓,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土家人穿的衣料,一般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史书上称为“溪布”、“洞布”,多为青、蓝二色。服装式样:青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也有穿“琵琶襟”的。女装全是大衣大袖,裤管也特别大;柚口与裤退口都镶上五寸来宽的花边,与袖口裤脚口同一花色。妇女一般不缠足。男女喜包头,缠黑、白长帕,四季不高。长帕长达一丈多,缠成“人字路”式。对襟短衣、外套黑布单挂,称为“鸦鹊褂”,以布缠腿,不常寄鞋。男女小孩帽上有各种各样的头饰,帽后配有银饰响铃,叮当作响。
6.建筑风貌与特色
   土家族多居住于山林地带,依山而居、聚而成寨。虽然,其集聚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炎热多雨,为土家族人民提供了一个较为舒适的生活空间,但是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导致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再加上生存的环境中多数是少田少地的自然条件,土家人就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建吊脚楼,因为其结构和样式都能适应此种环境。
  土家族房屋的形式主要是以吊脚楼群为主,选用木材,十分讲究房屋的内涵与实用性。根据地形,吊脚楼可分为半截住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尽吊、临水吊、跨峡过涧吊等。富裕的人家还特别注重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意境。
  吊脚楼的建造可以说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多为两层楼的建筑,有着几道详细的工序,特别讲究和注重内在含义所带给自己的祝福。第一步是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都选用椿树或紫树,椿树、紫树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 ;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一定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在八卦中绘有太极的图案,两边则分别包含了“乾”、“坤”图形,而且八卦一定要挂于正门房梁上的正中,可见土家人对它的重视;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 ;第四步就是“立屋竖柱”了,先选好黄道吉日,再请众多的乡邻来帮忙,上梁之前一定要先进行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二楼的阳台也全是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土家族人房屋内部结构一般都为一正两厢,个别也有一正一厢的。据考证,这种干栏式建筑源自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而三开间的连通式布局则来自黄土高原的窑洞设计,正屋与横屋间的围合就是根据黄土高原的“井院式”窑洞进行建筑的。由此可见,土家民居正是中原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筑完美结合而形成的建筑形式。
  干栏与井院的结合,在土家民居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更有意思的是,房屋依照其所属的地域,在建造的同时考虑到了自然地理环境。房屋一般都建于水边或者地势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房屋一般一边建于高地,而另一边则临空,以几根支柱支撑,成“吊脚”样式,也就有了“吊脚楼”的名称。从外形看,吊脚楼多为九柱落地,横梁对穿,实为一种典型的穿斗式建筑。楼台悬空,分上下两层,只有绕楼的曲廊上有一排柱悬于空中,整栋木楼像人吊着一只脚站着。木楼皆属五柱六挂或五柱七挂的穿斗式木结构,具有鲜明的随地而建特点。上层宽大,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精美的雕花栏杆及门窗。土家把吊脚楼称为“走马转角楼”,或“转角楼”,把其厢房称为“马屁股”。在他们的意识中,吊脚楼就如奔腾怒嘶的马、开疆拓土的马。更有意思的是,吊脚楼的外观与马也有几分相似,尤其是那半空悬吊的木柱,高高翘起的檐角,颇似腾空欲奔的马的雕塑。土家吊脚楼不用一钉一铆,但结构非常严密,浑然一体,十分牢固。木结构的优点是 :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承重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冷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以及门窗的位置和大小 ;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倒,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 ;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
7.土家天文与历法
        土家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学、生物学、医药学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指导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  土家人的气象知识是以谚语、歌谣的形式留传下来的,如:“云朝工,亮通通;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打破船,云朝北,下不彻”、“早晨烧霞,等不烧茶;傍晚烧霞,晒死蛤蟆”、“雷公光唱歌,有雨也不多”、“东虹日头西虹雨,虹在南方涨大水”、“月亮打伞,晒破岩板,月亮生毛,雨落明朝”、“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抹腰”等都是通过对云雷、虹等天象或日月等天体的观察来预测天气的晴好,准确性高。
    土家人还根据山里草木枯荣、候鸟来去、日月星辰的变化、云风雨雷电的交替来按排农时,预测气候,估算年成的丰歉。他们把世代积累的农耕经验编成山歌、谚语,口耳相传,指导春种秋收。如:“老张莫听老问哄,桐子花开要下种”、“三月逢春好盘花,满山阳雀叫喳喳,一来报知阳春节,二来摧动种庄稼”告诫人们桐树开花、阳雀欢叫的时节,也是播种时候了。又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三九不冷,百果不很”。这是根据特定节气的气象情况来推测农业的收成好坏。
    其农学知识也靠这类谚语、歌谣相传,如:“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讲的是农田要深耕细耙,这样收成才好。“深栽洋芋浅栽秧,红苕栽到皮皮上”、“宁栽秋苕,不种秋荞”,又是在传授稻秧、红苕、洋芋,荞麦的种植技巧。

                                                                           来自长江大学大学生讲坛资料  主讲人:刘家隆

[ 本帖最后由 胡立群 于 2009-12-24 14:5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从学生会的资料里发现的,未经本人同意,就拿出来了,勿怪,勿怪

TOP

可以可以滴!

TOP

土家文化作为湖北省的本土文化确实很有弘扬的必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土家族的多彩文化吧!!!

TOP

回复 1# 的帖子

狐狸啊,讲的蛮好的嘛,大家风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