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襄阳穿天节

襄阳穿天节

“穿天节”是湖北襄阳古代特有的节日和习俗,时间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一。
“穿天节”是襄阳古代特有的节日和习俗,它源于古襄阳万山才子郑交甫遇汉水女神,赠佩珠定情的美好传说。唐宋时期,每年正月二十一日过穿天节,襄阳城里的百姓都来到了万山,乘船沿汉江而下,在江边聚会,在沙滩上捡拾汉江中游特有的带孔窍的小石头,用丝线穿起来,佩戴在头上、身上,以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也借此机会交往恋爱,整个节日充满浪漫的情趣。它集郊游、采石、交友于一体,体现了襄阳古老的民俗文化,展现襄阳人追求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精神风貌。
穿天石与“神女解佩”的叠映,是一个美丽幸福又浪漫的传说,郑交甫在万山下的汉水之滨,遇见一美丽又温柔的仙女,得到她相赠大如鸡卵的佩珠,激动得闭上了眼睛,可睁开眼,美丽的姑娘就不见了,于是心中无比的怅然,一见钟情,他爱上了这位美丽又善良的姑娘,他珍爱姑娘送给他的这颗佩珠,这佩珠就是“汉江穿天石”,于是每到“穿天节”这一天,他都来到襄阳万山的汉江边,拿着这颗象征着美好爱情,幸福吉祥的汉江穿天石佩,等待着心爱的姑娘。

TOP

襄阳穿天节的传说












  穿天石,亦称穿心石,产于襄阳市汉江中。穿天石是一种乳白色的小石头,上面有天然形成穿透石头的孔窍。《云林石谱》:“襄州江水中多出穿心石,色青黑而小,中有小窍。土人每因春时,竟向水中摸之,以卜子息……”






  穿天石是汉江石的一种,即有孔眼的小石头,古时已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公元前977年,西周初期,昭王攻楚在汉水被溺死时,他被二侍女延娟、延娱“夹拥王身,同溺而死”。“数十年间,人于江汉之上,犹见王与二女乘舟戏于水际”。“江汉之人,祀于江湄”。“暮春上巳元日(按:三月三),禊集于祀间”。该事《列仙传》等均有记载。襄阳百姓为纪念此事,每年的正月二十一日这一天(郑交甫遇神女的日子)倾城而出,云集万山脚下,然后顺江而下,沿江捡拾穿天石,系上细绳佩戴以避邪。这项活动逐步演变为穿天节。

  襄阳为什么会有穿天石?因为汉水上游是在秦岭和大巴山的夹缝中流过,而秦岭和大巴山都曾是岩浆长期反复强烈活动地区(寒武纪时期)。岩浆中有许多矿物成分,其中包括石英、方解石等,这些矿物经过多少亿年的侵蚀、风化就形成了人们看到的石头。有的石头中含有一些杂质。石头经过汉水1000多公里的冲刷,一些杂质被溶解和冲掉,到汉江中游的襄阳段,就会较多出现有自然孔洞的石子,这就是襄阳人所说的穿天石。襄阳以上汉水中穿天石少,因为冲刷得还不够;襄阳以下汉水中穿天石也少,因为细沙淹埋了石子。穿天石产在襄阳是襄阳人的福气,是复活穿天节的物证。

  而把传说中穿天节“游女弄珠”故事写得完整的是生于襄阳、长于建康(今南京)的萧统(501—531年)。他在自己编著的《文选·江赋(郭璞)》的注释中,引《韩诗内传》(已轶)曰:“郑交甫遵彼汉皋台下,遇二女,与言曰:‘愿请子之珮。’二女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这里出现了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情节中,美人与玉佩若有若失,充满神秘梦幻感。

  宋朝人庄绰(字季裕),曾任襄阳县尉,与米芾有交游。他在《鸡肋编》写道:“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会汉水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这里写下了“倾城”出动“泛绿舟”,而且妇女们都成了主角,成了“女神”;玉佩太少,穿天石可以取代;得石可得子,得子能给妇女带来好运,人人祈盼遇上好运。这则记载说明:在1千年前的宋朝,襄阳人已形成了自己的仪式和道具独特的民俗节日穿天节。

  为什么选定正月二十一日为穿天节,史无记载。但根据我国古代阴阳学说里数的概念,“阳卦奇,阴卦偶”(《周易·系辞下》)。3和7是阳数,一月中,3×7=21,就获得3个阳数,即3、7、21,这适应了过罢春节后,人们祈盼阳春以利春耕的心愿。这也是穿天节有着深厚民众基础的原因,人心多么祈盼“三阳交泰”呀!

TOP

徒有穿天石,何处寻女神?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是不是当年黄蓉也捡一块穿天石,戴在大难不死的郭襄颈上。。。。。。

TOP

很有意思的民俗

[ 本帖最后由 柳倩月 于 2013-3-3 09:16 编辑 ]

TOP

这节日民俗还真多啊,小强,下次帮我带个保佑保佑我啊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