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非遗学社第一届美食文化节

长江非遗学社第一届美食文化节

3月13日,学社召开第一届美食文化节,各位会员带来各自家乡的特色食品,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来自不同地方的会员彼此展览各自的宝贝。正时,在副社长的主持下,同学们一个一个拿着自己的食品讲述制作过要程等!主要食品要以甜而酥的孝感麻糖,脆而不腻的郧阳果子,老而味美的长阳豆干,脆而香美的荆州玉兰片,还有孝感米酒,红薯片,红薯油蚪蒌,郧阳花生,武汉精武鸭、周鸭子,襄樊大头菜等等。五色缤纷,展现不同地域的不同饮食文化,在大同的世界里有大同的文化!

TOP

哈哈,一堆美食,貌似不出半个小时就被大家干掉了!呵呵,昨天晚上我可是特意连晚饭都没吃赶场子的!

TOP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全部是实拍照片,效果还不错,呵呵

TOP

回复 3# 的帖子

迟迟不传照片上来缘于美食太具诱惑力啊!严重影响论坛发帖者的注意力!呵呵!

TOP

美食仅仅是一个表面的形式,我们应该透过食品体味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比较文化的差异等等。就米饭而言,南北方吃法很不相同,南为颗粒吃法,北为团状。这里的米饭都是一颗一颗的,吃的话很噎人,我是吃不下去。家乡的普遍吃法都要求有粘度,要湿一点。这就是基本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对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比较加以研究。

TOP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TOP

3月13日,长江非遗学社在十三教c317舉行了第一屆美食文化節。雖然參加的僅僅是學社的部份會員們,但大家盛情極高,在華夏民族民間的文化與飲食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積極與興趣,值得讚揚的是不同地區的會員代表紛紛展現了自己家鄉的特色食品,從不同的飲食文化背後,我們可以看到新一代的繼承人已經開始趨於成熟了。
   通過對家鄉的瞭解,這一代人必須為文化付出,這是無條件的。
自小在大山裡長大,對大山裡的山山水水、土石花草充滿感情,縱然多年未歸,但大山我依舊記得,沒有什麽可以使我忘記那裡的一切。無論多少年,回到家鄉,進入家門,那依然是那麼熟悉,不像在外地那樣。熟悉了家裡的一切,這是在外地的另一個家所不可比及的,縱然住再怎麼幾年。也许只有老家算得上是真正的避風港。
陽春三月,柳葉吐綠,枝芽翻新,江邊大堤的和睦春風洋洋灑灑,吹得人春心蕩漾。那個偉大的張之洞,在荊州修建的800里荊江大堤今天終於讓我看到另一段-------長江第一大堤(我是這樣叫的)。江邊除了正在努力生長的嫩芽小草之外,還有來自附近大學的學生們,他們是踏青者,或許一個班級,還有三三兩兩的小情侶們。大堤上餐館並不多,但都是做一樣的食品------魚。這裡的魚莊整排整排的,建築並不堅固,是農家樂的那種,很簡單。
說到魚,荊州的魚糕最為出名。傳說當年劉備爲了解決兩位夫人的不同飲食專門研究的,魚糕融合了魚肉和豬肉,吃起來既能感覺到魚肉又能體味到豬肉的鮮美味道。至此,魚糕流傳下來,成為地方的特色食品之一。魚糕不僅作為家裡的重要菜,在使用時還有一定的講究。一個飯桌上只有一道魚糕,分量也是有限規定的,每人吃多少不是由自己決定的,而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也就是民俗。開始吃之前,長輩未說開始,誰也不能吃的。魚糕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富貴吉祥。
這是魚米之鄉荊州的一個簡簡單單的方面,其實在很多方面,家鄉的飲食是不與這裡相符合的。
饮食作为日常生活的关键所在,其代表的意义非一时一地所能完全展现的。饮食规律反映地方的风俗习惯,反映地方的特色,从侧面把地方的文化不断表达、不断申述,只有民间的习俗文化才能代表这个地区的文化。而发达的城市并不能体现,这是由于现代化把城市文明销蚀殆尽,古代城市的繁荣文化在今天并不能找到了,一点点也没有。潮流帶走了每個城市應該擁有的特色文明,那些市井歌謠,市井上說大書的人,民間技藝,等等諸如此類,非物質文化正在消失,一部份被有思想有心思的人從崖邊搶回,當做寶貝一樣的珍惜。而如今,先人傳承下來的飲食文化也正在被外來和工業商品文化所侵略和擠佔。也許,我們的文化工作者應該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錢去研究和發現更多的潛在和傳統文化,不是簡簡單單的高呼保護文化,這是最基本的。
飲食,簡言之我們吃的喝的。文化即人化。有時我在琢磨,生活該是什麼樣的?飲食又該是怎樣的呢?長江非遺學社此次的美食文化節,雖然是一次簡單的關於飲食文化交流的小會,在各個方面都不太成熟,沒有經驗而言,也許只是一個比較低層面的活動,不帶有學術研究,不帶有文化比較性質,但可以給我們以精神上的支持與愉悅,縱然我們沒有意識去解釋飲食背後的文化意義,或者說當時沒有心思去做思考。但,我們基本從表層面瞭解關於他鄉食品的製作過程,基本的潛意識的記住那些感興趣的東西。也許有人會問這樣的話,非遺學社的幹部們應該對每一種技藝加以掌握,熟悉瞭解各個地區的文化,對每種民俗加以學習。我認為這不是他們的責任,而應該是每個人的事情。雖然學社與荊州的民間藝人有著很大的交往,兩者交流甚多而廣,但學習民間技藝只是一個簡單的形式,我們並不能把全國的技藝全部學到,每個地區的核心技藝需要地方的會員或者說每位同學去學習和傳承,全民動員參與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是最佳的選擇,學社給我們的只是啟示,不是代替做大家的的活兒。
2005年,韓國向聯合國申請端午際引起國人憤怒,中國的人民這時才意識到保護的重要性,幸好是端午際,不是端午節。一個端午際,十個端午際呢?我們不能等到人家申請我們的遺產時才覺醒,我們是最應該首先找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別人在中國人前提起只能給我們以羞恥。歷史的故人會怪罪這一代代的人,怪罪我們沒本事發覺自己的文化遺跡。難道我們打算做歷史的罪人嗎?
這樣說吧。非遺學社旨在“傳承家鄉文化,守護精神家園”,學社是在全球日益嚴峻的文化危機形勢下而成立的,今年第一屆家鄉飲食文化節是順應潮流和歷史使命而舉辦的,但是我們到會的人員並不多,爲什麽?難道說沒帶家鄉特產或者說吃完了就不參加嗎?這些理由是不成立的。美食與文化並非一定要有吃的東西才行,擁有一種對飲食文化的興趣、眷戀和研究的心情才是關鍵所在,發現或者講解、闡述、討論飲食所代表的文化意義,不斷從這些美味佳餚里尋找一些值得研究的東西。比如說,爲什麽中國人沒有吃生魚的習慣?而魚的吃法在不同地區又各有不同,甚至有些地區不吃魚。這就要瞭解原由,氣候的原因,地域、水、地形等等因素。比如,武漢荊州一帶的人常食魚是武昌魚(鯿魚),十堰、襄樊、潛江一帶的人常食鯉魚、鰱魚、漢江魚,沿海的人喜歡吃海魚、鹹魚。而西藏新疆地區吃魚很少一方面與風俗有關,還與這些地區的歷史文化傳統有關,不同民族的習慣都來自于生活,這也許就是差異。關於魚僅僅是一個例子,有很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研究。
美食文化節一方面展示了會員地區的特色食品,另一方面引導我們我接受和關注我們自己家裡的文化差異。學社是一個基本的社團單位,他的能力是有限的組織活動並非有諾大的影響力,社團不是一個個大商家,也不是政府組織,他的經費主要來自會員的會費,而會費又會有多少呢?社團的活動經費只能靠自己,不來自于別的個人或組織,我們只能在社團內部做活動,給會員以課外的精神愉悅,找點兒事做,引領他們學習一些東西,引领他们去自觉。關注家鄉文化遺產。美食節所開之意義其實就這多,每個社團有每個社團的特色,非遺在大學的社團中出現的最晚,這是為何?一些藝術性的社團早早成立,例如話劇社、笛簫協會、武術協會等在學校裡是比較受青睞的,是大家熟知的。非遺學社是在一個巧合下產生的,雖然社會上非遺有點小熱,但在長大還是新鮮的,不被人知的。我不止一次的聽人說“非意識什麽意思”,對此深表遺憾,既是對自己的工作的遺憾也是對這些學生的遺憾,爲什麽每天關注新聞卻不知什麽是非遺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關注那些緋聞明星的時候是那麼好奇,充滿激情,而對於有品位的高雅的文化視而不見?關注他人有比關注自己有用嗎?那些名人的家庭或者生活事我們有必要去探討和研究嗎?到底是媒體在作祟還是受眾低級趣味的獵求呢?關鍵還在自己!
作為大學生,是要踏入社會的一群人,在閒暇之餘何不參與文化的保護呢?如果我們這一代不知道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那我們的後代就更不可能知道。95后、00后的孩子們享受幸福的生活,享受來自父母賜予的基礎,不像我們起碼經受了八九十年代的艱苦日子,農村的孩子知道煤油燈如何用,他們知道沒有點的日子是什麼樣的,他們可以體味艱苦歲月,而現在的後來者經不住挫折磨難,是垮掉的一代,他們將不會去瞭解過去的民俗,他們不知道什麽叫民俗,只知道書本上是這樣寫的,民俗是來自民間的藝術形式的總稱。下田做實驗,參與調查看來是有點困難。
現在的各種文化充斥生活得片片面面,什麽快餐文化、網絡文化、逛街文化、旅遊文化等等,那些民間的,來自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的藝術表現無法在現實立足,沒有扶持者,而掌握各種文化技藝的藝人們都已是高齡了,文化的繼承者靠誰呢?他們或許在想,“待我百年后一起帶入塵土”,那麼社會將失去很多值得學習和繼承的文化,真正的最有研究價值的東西將會失去。我們應該如何做呢?如何去保存這些東西,如何把這些東西交給我們的下一代,一代又一代……
非遺保護已經十分重要了,大學生不能僅僅學習書本上的死東西,積極參與到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上來,讓民族的精神財富源遠流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