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云南大学历史文化] 忆纳忠教授在云大的岁月

忆纳忠教授在云大的岁月

忆纳忠教授在云大的岁月



    中国阿拉伯语界一代宗师、中国阿拉伯史学泰斗、著名的世纪学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纳忠先生,不幸于2008年1月24日去世,享年99岁。
  纳忠教授,字子嘉,云南通海人,回族,早年留学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学成归国后,曾长期在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1958年后调往北京工作,距今已有50年之久。
  我于1954年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就学。当时的云大历史系,可谓名师荟萃、盛极一时。著名教授在民族史方面有方国瑜、杨堃、江应樑,在世界史方面有纳忠、张家麟,在中国史方面有李埏、张德光、马开樑、李为衡等。正是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使云大历史系人才辈出,声誉日隆。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2006年云南省组织评选“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老专家”活动,共评选出30名全省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中,仅云大历史系1954年入学的学生这个班(入学时为50人),即占4名之多。此外,还有众多的云大历史系学子,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正如一个古老的格言所说:“名师出高徒”;也印证了原清华大学校长、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教授的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1954年来到云南大学之际,纳忠教授正当中年,风华正茂,精力旺盛,教学、科研成果蒸蒸日上。他不仅主讲世界古代史的基础课,而且还开设了阿拉伯史专门化课程。他的教学,条理清楚,史料娴熟,既有相当的深度,又能深入浅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他在讲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时,曾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当哥伦布回到葡萄牙时,一些贵族对哥伦布的伟大发现,不以为然,冷嘲热讽,甚至说,如果我坐了船去,也会找到这个新大陆的。面对贵族们的冷嘲热讽,哥伦布不紧不慢地拿出了一个生鸡蛋说,有谁能把这个鸡蛋竖立起来,我就说他是好样的,我就崇拜他。贵族们一下子“嘘”了起来,鸡蛋怎么能竖立起来呢?哥伦布在骗人嘛!哥伦布不慌不忙地,把鸡蛋一头轻轻一敲,蛋壳出现了裂纹,鸡蛋竖立起来了。贵族们吼了起来,敲了蛋壳,谁不会把鸡蛋竖立起来呢?哥伦布答道,我不敲,你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这个故事结束了,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思索。纳忠教授50年前讲的这个故事,至今仍然留在我的脑海里。类似这样的事例,在纳忠教授的讲课中,是屡见不鲜的。
  纳忠教授课余之际,还常辅导和帮助学生,审读他们写的论文,给同学们很大帮助。我记得,上世纪50年代,正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时期,阿拉伯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也蓬勃发展。在纳忠教授的指导下,当时阿拉伯史专门组的同学们组织了起来,编写了两本书,一本叫《阿拉伯民族解放斗争史》,一本叫《阿拉伯民族解放斗争论文集》,作为云南大学学报的副刊出版,在社会上广为散发。这既支持了阿拉伯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也锻炼了同学的科研、写作能力,帮助他们参加火热的斗争。这对同学们的成长,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这一时期,纳忠教授在阿拉伯语言、历史方面的著述日益增多,科研论文时有发表。他早年译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黎明时期》,曾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因为那时阿拉伯史的中文著述非常之少,纳忠教授可谓中国阿拉伯史的开拓者。这为他后来出版的、影响巨大的《阿拉伯通史》(两卷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这一时期,云大没有开设阿拉伯语言方面的课程,因而纳忠在云大期间这方面的专长未能发挥出来。后来到北京任教后,这方面的专长才得到充分的发挥。
  1958年纳忠调往北京后,还经常关心云南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很关心他曾经教过的学生的成长。他曾向云大建议,请派两位他曾教过的学生、后留在云大任教的青年教师到北京,由他负责指导学习阿拉伯语言和历史,必要时还可派到阿拉伯国家去留学。由于当时的特殊条件,这件事未能落实,然而却了反映纳忠教授对云大的继续关爱之心。
  我大学毕业后,留在云大任教,多次赴京,都曾去看望纳忠教授。他每次都热情招待,关怀备至。他在80高龄之际,来云南出席会议之时,也曾亲自到我的办公室看望我,问寒问暖,令人感动。
  八年前,我的女儿在北京大学毕业,我赴京看望女儿,也到北外看望纳忠教授。虽然他已90高龄,仍然十分健谈,并送我一套新版《阿拉伯通史》。我看他的身体不错,很高兴。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纳忠教授。回昆后,我们还曾通过几次电话。他又托人带给我高发元教授的著作《穆圣后裔》。我祝愿他活到一百岁,想不到他却在99岁之际离开了我们,令人十分悲痛。
  安息吧,纳忠老师!
   
   (作者:谢本书)

TOP

感念前辈学者的奉献和努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