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初级会员
- 宝葫芦
- 152
- 来自
- 云南大学
|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4-1 20:47 只看该作者
天神与庸君——浅论羿与后羿(作者:符淼)
摘要 羿是天神,后羿为人间君主,他们并非一人,而且实有大不同。然从先秦至现世,在各种话语体系中,二者常合二为一,或前者全被后者代替,乃至后人竟不知有羿。本文试图比较二人之不同,并欲发掘这种颠倒的背后原因,以达厘清羿与后羿两者间错综复杂关系之目的。
关键词 羿 后羿 神话历史化
长久以来,人们传诵的是后羿射日的神话,但是,研究发现,千古传诵的神话竟然是弄错了主角的。根据古籍记载,我们发现,现在流传发生在后羿身上的故事,本应发生在羿的身上。一切并不是那么回事。
一 根据古籍记载,发现在后羿之前,实有羿这一天神形象。在《山海经》中,有这么几处关于羿的描述:
羿与凿齿战于畴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海外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融天,海水南入焉;有人名凿齿,羿杀之。(《大荒南经》)
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夏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海内经》)
关于凿齿,按照袁珂先生的解释,是一种人形怪兽,既能吐齿如凿,又能持戈及盾。对于羿杀凿齿,这里我们暂且不做细致地讨论,但我们已可看出,羿确乃非凡之辈。我们来关注“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夏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这条记述。此则叙说虽未详细地描写羿,但基本提供了后世羿神话的一个概貌。而且,从这条记述中我们可得到这样的讯息:即羿是一个天神,并不是一个具有神性的人间勇士,他是一个从“上国”下来肩负着特殊使命的天神。从后来的情况来看,羿的天神身份也更为他以后的结局增添了悲剧色彩。至于帝俊派羿到“下国”的具体原因及羿“恤下地之百艰”具体内容,在《山海经》中再无二叙。直到在汉代的《淮南子·本经训》中,我们才对其中一二有个了解。《淮南子·本经训》如此说:“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这段记述详细地阐述了帝俊派羿到“下国”的原因及羿如何“恤下地之百艰”过程。在这段记述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命令羿射日的已由帝俊改为尧了。尧乃一人间帝王,羿乃天国之神,按说他们之间并无臣属关系,可为什么这里羿一到人间就变为尧臣了呢?这一转羿就由一天国神格转为人间神格了,规格降低了很多。对于为何出现这种转变,古书典籍中亦无解释,后人也只有靠臆想和推测。这也是中国神话典籍记录的通病,前因后果常常无法照应,纷繁芜杂,令人目乱。在羿射十日的神话中,有一段小神话也颇有趣味,就是羿射十日其中射落九日的去处。在淳熙十五年盖宋孝宗时人辑的《锦绣万华筒》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记述:“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九日,落为沃焦。”沃焦为何物,在《玄中记》中有解释:“沃焦者,山名也,在东海南方三万里,海水灌之而即消,故水东南流而不盈也。”原来沃焦即类似归墟的一处所在。
通过以上古籍对羿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羿神话应是一上古英雄神话,大约产生于由母系社会进入父权制社会时期,是以歌颂男性英雄征服自然的神话。它反映了上古先民们在面对强大的自然力时,既具有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与气概,同时又热切渴望出现一个具有超人力的、天神般的英雄,能够帮助他们最终战胜自然界的各种强大威胁,以获得平安、幸福、自足的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今人叶舒宪撰写的《英雄与太阳》一书中,叶先生经过严肃论证,得出羿的真实身份是太阳神,而并不只是射日英雄。羿字古写象形箭,羿又善射,弓箭不离手,是弓箭的化身。而在世界范围内,太阳神的标志无一不与“箭”“善射”有关。因为太阳的光芒就是太阳神射向地球的箭。[①]从所周知,帝俊和妻子羲和育有十子,而羲和是女性太阳神,所以生下的十子是十个小太阳神。也就是说羿其实是帝俊的儿子,是十日中的一子。羿射落九日,应是大义灭亲。但毕竟骨肉相连,面对十子只余一脉的局面,帝俊心中定有大大的不快。因故诗人屈原会在《天问》里问到:“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天帝的不快,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作为太阳神的羿被剥夺了神位,从此就流放在人间了。这样就引出了另外一则著名的神话,那就是嫦娥神话。
嫦娥这一形象出现很早,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及李善注《文选·祭颜光禄文》中,均引述了《归藏》所载“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的内容,可见“嫦娥奔月”神话至少在战国时期既已具备传承的基本结构。“嫦娥奔月”神话的完整表述见于《淮南子·览冥训》:“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月中为月精。”此姮娥即嫦娥,是为避汉文帝名恒而改。由于羿被剥夺了天神身份,落为凡人,凡人终究难免生死,于是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就成了自然的事情。不曾想,被嫦娥盗食之,羿重返天国的希望永远的破灭了。羿和嫦娥的故事在后世流传很多,在我国各种艺术的创作里也成为习见题材或典故。近代我国最伟大的文豪和思想家鲁迅,为了批判当时某种恶劣的社会现象,也取材于这个古神话,而写成了光辉的讽刺小说《奔月》。后世小说家们在取材这个典故时,大都表现的是羿的苦心痴等,嫦娥寂寞怅然反悔之意,羿与嫦娥虽人神两界,之间仍存情感的话题。这其中既参杂了民众对嫦娥盗食仙药、独上天庭的不满情绪,又有企盼二人美满、团圆的美好愿望。当然后世的嫦娥神话已不再是一“天体神话”【1】了,慢慢仙话化了,渐渐由神话变成了传说。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大概由于故事较富于情节和主题思想较合于后来某些人的心理,嫦娥传说在口头上和艺术上取得了较长久的生命”。【2】关于羿的死亡,颇具悲剧色彩。在《孟子·离娄下》有:“逢蒙学射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於是杀羿。”在(《淮南子·诠言篇》许慎注)中又载:“羿死于桃棓。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英勇无敌的天神羿最后竟身死自己徒弟之手,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二
现在我们来谈谈后羿。
后羿,名为羿。这里后并不是他的姓。古人称呼人时,有一种“职业/身份+人名”的叫法,如我们熟悉的庖丁、师旷、弈秋等。后羿的后在古代是君主,首领的意思。《尔雅·释诂》:“后,君也。”《说文》:“后,继体君也。”不单后羿,上古用“后+人名(官名)”的称呼有很多。如商纣王称为“后辛,”纣王名辛;尧称作“后唐,”尧的封地名唐;弃为农官,教民稼穑,故又称“后稷”。当然,要厘清羿和后羿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单靠分辨这个“后”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还需要其他的佐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叔向母亲的话说:“昔有仍氏生女,黝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实有豕心,贪婪无厌,忿类无期,谓之封豕。有穷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 左传·襄公四年》载魏绛对晋侯公的话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髡、彪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寒浞,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
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贿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享(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从上述文献我们可知,有穷后羿作为夏史中的一个人物,恃其善射,乘夏德方衰之际,因夏民以代夏政。但他当政后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任用奸闲,结果身遭屠烹,其子亦不能幸免,身死国灭,可谓惨痛。
三
通过对记录羿和后羿的文字两相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一个是神话中的人物,一个是历史中的人物;一个曾经是英勇无比的天神,一个却是品质低下、又无治国才能的昏庸君主。然而,在传承中,却正好把它来个混淆颠倒,甚至前者完全被后者覆盖,这不能不令人瞠目。事实上把二者混为一人这已经是很早的事了,具体年代已不容得知,但至少在屈原时就已经混了。《离骚》云:“羿淫游以佚田兮,又好射夫封猪;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天问》云:“帝降夷羿,革孽夏民,故射乎河伯而妻彼雒嫔?…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以上均是以羿为后羿。这种情况到高诱注《淮南子》才对二人加以区分:如《汜论篇》“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注云“此尧时羿,非有穷后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是非颠倒呢?考究起来,原因似乎有以下几种:
(一)神话历史化
中国神话的记录与保存,大都是古代的诗人,哲学家,史学家们做的工作,而这些学家们往往又没有很大的雅量,那些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他们所不道,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才是他们的实用哲学。于是,他们面对那些口头流传在民间的神话时,就完全凭着自己的好恶,笔则笔,削则削,将神话变成了古史。茅盾先生在《神话研究》一书中写到:“这些原始的历史家把神话里的神们都算作古代帝皇,把那些神话当作历史抄了下来。所以他们也保存神话,他们抄录的时候说不定也要随手改动几处,然而想来大概不至于很失原样。可是原始的历史家以及后来了半开明的历史家,他们却手捧着这些由神话转变来的史料皱眉头了。他们便放手删削修改,结果成了他们看来是尚可示人的历史,但实际上既非真历史,也并且失去了真神话。所以他们只是修改神话,只是消灭神话。中国神话之大部都是这样的被‘秉笔’的‘太史公’消灭了去”。【3】这样,羿射十日的神话被当作了历史,然历史不容过多“夸饰”之处,神话中的天神羿就被换成了夏史中的有穷后羿,“上射十日”,也只是被后羿的善射这样的一笔带过。所以,在历史的早期,羿一定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天神英雄,他有着神的血统,不死的神性,无往不胜的勇猛。然而随着神话的流传,史家将神话的羿来历史化,他就成为尧之臣的羿,再后来就变为有穷后羿。高贵的天神被一个低劣的帝王给完全取代,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中的一个玩笑。
(二)以夏为主的话语霸权所致
据杨宽先生考证,“羿为殷人东夷社神,” 有“地平天成”之功,故于传说中亦有扶下土之功。【4】而中国上古先秦史,是东西两大族群、两大文化系统的对峙时期。“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发展。”【5】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夏为主的西部体系最终战胜了以夷为主的东部体系。于是,在史书的宏大叙述中,掌握了话语权的夏族体系种族中心主义粉墨登场,就有了“我群”对“他者”认识。《礼记·王制》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而我们后来看到的古书典籍大部从西系派生而出,因此,书写中的儒生们的第一感觉即是作为东夷天神的羿自然“非我族类”,被排斥在外的羿,自然身份是不能太高的,有的只是无尽的贬低和诋毁。所以,我们会看到“夷羿”的字样,同时,面对虽然有篡位失国之过的有穷后羿,后面的史学家及注释家亦尽量粉饰,抹杀黑白。因故,东汉王逸在《天问》注中云:“此言射河伯、妻洛嫔者,何人乎?乃尧时羿,非有穷羿也。革孽夏民,封豨是射,乃有穷羿耳。”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有穷氏,…帝嚳以上,世掌射正。至嚳,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历虞、夏。”将羿射十日,为民除害的事迹全部嫁接到有穷后羿的身上,而且,羿又成了一个夺人妻的不道德人物。这真是对羿的大不公。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着,渐渐,光辉的羿被并不道德的后羿完全覆盖,美丽的嫦娥也成了后羿的妻子。而英勇无比的羿只有在后世的野史笔记中才能找到他曾经的存在。
小结 羿作为神话中的射日英雄,本是天神。有穷后羿作为夏史中的一个人物,有着不光彩的经历,然而在后世的传承中,竟然前者被后者完全“遮蔽”,这不能不令人嗟叹。这种是非颠倒的个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后人将神话历史化的结果,凸显出神话历史化对神话的破坏。一方面则是夏族群体掌握话语体系后的一种话语霸权行为,这种话语霸权行为不但直接破坏了神话的本真原貌,而且对后世亦产生了严重的误导。后世的书生们直接继承了夏话语体系对羿的描述,于是,这种混淆的局面一直持续下去,直至,二者合而为一。而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在人物身上龌龊的事件被逐渐抹去,本来是羿的故事被嫁接到后羿身上且被无限的放大,这样,后羿的形象就愈发高大起来。渐渐,就没有了羿的踪迹。
参考文献:
[1][2]钟敬文.蟾蜍、兔子和嫦娥.谣俗蠡测出版说明.谣俗蠡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茅盾.神话研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142.
[4]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M].载吕思勉、童书业编《古史辨》第7册(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65~372.
[5]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2.
注释:
①参见叶舒宪《英雄与太阳》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83-84页。
作者简介:
符淼: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07级民俗学专业硕士生。
[ 本帖最后由 echohope 于 2009-4-1 20:57 编辑 ]
自己选择的路自己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