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杨原芳: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射日神话类型与分布探析

杨原芳: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射日神话类型与分布探析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射日神话类型与分布探析



摘 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射日神话十分丰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射日神话在具体的表达方式和细节上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些特征通过神话母题得以展现。本文试从母题的角度,对少数民族50多篇射日神话的类型特征及分布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射日神话;母题;类型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至今流传着十分丰富的射日神话。射日神话是世界范围内流传的神话类型,其在斯蒂.汤普森《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中的编号为:A716.1文化英雄射落太阳,包括两个中心母题:一、多日(月)并出;二、英雄消灭多余的日(月)。本文以目前收集整理的50多篇射日神话及异文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类型和分布状况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从这50多篇涉及射日母题的神话及异文来看,除射日以外还包含其它一些母题。对这些神话母题进行了归纳整理, 共提炼出12个母题:
        1、洪水之后,数日并出,造成灾难。
        2、数日并出,造成灾难。
        3、英雄神奇出生,出生时具有异于凡人的力量。
        4、英雄决定射下太阳。
        5、英雄射日过程中遇到各种阻碍、曲折。
        6、英雄射日获得其他神灵的帮助。
        7、英雄成功地射下多余的太阳。
        8、只有一日得以保留。
        9、有二日得以保留:一个为太阳,一个为月亮。
        10、剩余的太阳往往被某种植物掩蔽,作为感谢,即使干旱,这种植物也不会被晒死。
        11、剩余的太阳由于害怕,往往躲避起来,公鸡勇敢担当起唤日的责任。
        12、作为报答,人类送给公鸡一把梳子,成为今天我们常见的鸡冠。
        以上十二部分构成了中国射日神话的主要面貌。神话母题是一个民族特有的自然、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土壤之上孕育出来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徽号”,在漫长历史中,母题一方面有其稳定的内容与形态,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在保持“不变母题”恒定的前提下,与其它母题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类型。依据各个异文的母题及母题排列的异同,本文将50多篇异文归结为四个类型:(1)洪水类型;(2)神奇出生类型;(3)公鸡唤日类型;(4)日月并出类型。
       
一、洪水类型
        组成这个类型的射日神话传说异文的母题链,主要有下列几种结构:
        A. (1)+(4)+(5)+(6)+(7)+(8)
        B. (1)+(4)+(7)+(9)+(10)+(13)
        C. (1)+(4)+(7)+(9)
        D. (1)+(4)+(7)+(8)+(13)
        E. (1)+(4)+(5)+(6)+(7)+(8)
        其中, (1)“洪水之后,数日并出,继续危害人类”是这类神话最主要的特征。从地区分布上看,洪水类型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四省的傈僳族、阿昌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和毛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洪水型射日神话的基本情节可以梗概如下:
        1、洪水之后,数日并出,继续危害人类。原因是: a、雷公报复,继续放出数日,企图晒死人类;b、玉皇大帝后悔让兄妹成亲继续繁衍人类,所以用数日来晒死人类; c、洪水之后,大地一片水涝,为了晒干洪水,张果老造十二日。
        2、洪水之后幸存的兄妹(或其他人),为了拯救人类,射下了多余的太阳。兄妹(其他人)往往会得到某一神灵、某种动物或者植物的帮助,才能射下多余的太阳。
        3、往往会留下二日: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
        以流传于广西三江侗族地区的《射太阳》和流传于湖南吉首土家族地区的《卵玉射日》神话为例来看看此类型的特点。《射太阳》采自侗族洪水神话《捉雷公引起的故事》,故事大致是说,侗家四兄弟为了给母亲治病,设计捉住雷公。雷公骗取姜良姜妹的同情,逃回天上。雷公请求天王为他报仇,天王降下洪水,然后又用十二日灭绝人类。帮助雷公逃脱的姜良姜妹为了挽救人类,射下了十日,然后兄妹开亲,重新繁衍人类。《卵玉射日》大致是说:甫梭和冗妮生了一个肉疙瘩,世界上的人又多了起来,又热闹起来。玉皇在南天门看到这个情景,心里实在不快乐,决定再放十二个太阳晒死他们。玉帝放下十二个太阳,就像天上挂了十二个火球,不分日夜地晒,凡间世上不好受了,江河湖海都被晒干了,一百二十姓人晒绝了二十姓。土家族出了个能人叫卵玉,制了一张桃弓,十二支柳箭,想把太阳射下来。那时马桑树很高,伸到天里头去了。有一天,卵玉带了桃弓柳箭,悄悄从马桑树爬上去。他躲在马桑树叶中间,射下了十个太阳。剩下的两个太阳骇得浑身打抖,卵玉拉满了弓,正要向两个太阳射去,旁边有棵眉毛草一见着急了,世上没有太阳,四季不分,五谷不熟,那还成什么世界呢。于是,眉毛草纵身一跳,跳在卵玉的眉毛上,把卵玉的眼睛遮着了。卵玉飕的一箭射出去,射偏了,两个太阳保住了。太阳感谢眉毛草的救命大恩,以后怎样大的太阳也晒不死眉毛草。十个太阳射下了,地上凉风习习,日子好过了。太阳为了报答眉毛草的救命之恩,答应眉毛草,无论如何干旱,它也不会被晒死。
        在湖南永顺、龙山一带流传的土家族射日神话异文《果老射日》中,数日并出的原因是由于张果老用数日晒干地面沉积的洪水。故事大致是说:神人张果老造天制地不久,天下又突然发了一场大洪水。洪水接连涨了七天七夜,把天地都冲垮了。随后,张果老又造天,李果老又制地,洪水就退下去了。可是,洪水淹过的大地到处水糊糊的,张果老叫了十二个太阳来晒地。大地晒干了,可是草木也枯了。张果老只好制造了铁箭铜弓,爬上马桑树射下了多余的十一个太阳。为了不让人们爬上马桑树去射最后一个太阳,张果老用棒子打弯了马桑树,大地又重新恢复了生机。洪水类型的特点首先从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与洪水神话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闻一多、芮逸夫、钟敬文、陈建宪等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知道,洪水神话中雷公报仇类型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而洪水类型射日神话的分布与洪水神话的分布在地理位置上大致重合。其次,此类型神话往往是某民族讲述开天辟地、万物和人类来源的系列神话的一部分。如侗族的民族史诗《嘎茫莽道时嘉》,全书分为十篇,其中的第三篇“姜良姜妹”第一章“骁勇皇蜂射太阳”就是有关洪水之后,姜良姜妹请求皇蜂射落九日,拯救人类的神话。又如流传于广西融水地区苗族远祖古歌《创世记》,全文分为七组,其中的第三、四部分包括数日并出、英雄射日的神话。再次,数日并出的原因往往与西南少数民族洪水神话中大洪水发生的原因类似,都是源于雷公复仇。如流传于贵州松桃、四川秀山、湖南麻阳苗族地区的射日神话《阿陪果本》,,二日并出的原因源于雷公见洪水不能灭人类,又再次用数日并出晒死人类。至于土家族《卵玉射日》、《果老射日》等神话,从内容上看出现时间应该较晚,在玉皇大帝、张果老的形象上已经含有了神仙的色彩。
       
二、神奇出生类型
        组成这个类型的射日神话传说异文的母题链,主要有下列几种结构:
        A. (2)+(3)+(4)+(5)+(6)+(7)+(8)+(12)
        B. (2) +(3) +(4) +(5) +(7) +(8) +(12)
        C. (2)+(3)+(4)+(7)+(9)+(11)+(13)
        D. (2)+(3)+(4)+(7)+(9)+(13)
        其中, (3)“射日英雄具有‘超自然的出生’(A511),从而具有超人的力量”是这类型神话传说最主要的特征。从地区分布上看,这一类射日神话主要集中在川滇黔彝族聚居地区,其中又以四川凉山为其分布的核心区。
        我们以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异文《支格阿龙》为例,看看这一类型的现代传承形态。故事大致是说:相传从前“龙子传九代,代代都是女”。第十代有个姑娘名叫蒲莫尼衣,每天在屋檐下用五色彩虹般的线织着毛布。有一天四只神鹰飞来,其中一只神鹰滴下了三滴血。一滴滴在她发辫上,一滴滴在她披毡上,一滴滴在她的九层褶裙上,这样她有了身孕,不久就生下了支格阿龙。这孩子生下来不肯吃母奶,不肯同睡,不肯穿母衣。妈妈认为难养,就把他抛在岩下。岩下有龙住,支格阿龙懂龙话,自称是龙的儿子,就在那里喝龙奶,吃龙饭,穿龙衣住下了。支格阿龙四岁时就学会骑马,就背着神箭、挟着神弓游历四方。那时天地一片混浊,天上没有日月星辰,地上没有岩石山川,人们找不到地方打猎、耕种。支格阿龙决心为人们造福,采来一束神草,揉碎向天空撒去,天上就有了日月星辰;向地上撒去,地上就有了岩石山川,从此大地明亮,洪水归海。可是天上出了六个太阳,一下把地上的草木都晒枯了,人们都热得活不下去。支格阿龙用神箭去射日,只留了一日在天上,把射下来的日都拿来压在黄石板下。
        从上面例子来分析,神奇出生类型的射日神话,是由射日神话母题和“文化英雄(半人半神)超自然的出生”(A511)神话母题复合而来的。关于“文化英雄(半人半神)超自然的出生”的神话在古文献上很早就有记载。其中“文化英雄”常常扮演着某一民族始祖的角色,关于他们的出生往往与处女受孕生子有关。处女生子的神话在汉古籍文献和少数民族的古籍文献中多有记载。如《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嫄“履帝武敏”而生后稷;《史记.本纪》中“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满文老档》中天女佛古伦将一由神鹊衔来的红色果实“含于口中,落入喉内,于是身重,随生布里雍顺,此族即满族”;《魏书》卷八十八载高句丽始祖朱蒙系“河伯女……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遂,既而有孕”后降生;《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哀牢夷乃妇人沙壹,“尝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姙,十月,产子男十人。”上述始祖乃处女神奇受孕而出生的神话既是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崇拜,同时也是对史前时期母权制时代的社会本质和生活面貌的反映。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此类神话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神话所述的始祖群永远都是借着妇人的出现;她有时被弟兄伴着,有时被图腾兽伴着,未尚被丈夫伴着。……神话所显示的,不是父亲的创造能力,乃是女祖自然的生育能力”。彝族是一个对女性极其崇拜和对女权极为尊重的民族,这种民族特性常常表现在他们的史诗、民间歌谣等民间文学作品中。如在凉山彝族阿候家族珍藏的一部彝族文化典籍《天地祖先歌》里,其中有几个重要的篇章《女权篇》、《医药篇》、《农耕篇》,这些篇章的歌词清楚地表明女性在彝族氏族中的作用和地位。妇女不仅是生育的主宰,同时还是劳作生活的掌管者。彝族创世史诗《阿黑西尼摩》中的万物之母就是女神“阿黑西尼摩”。“母虎”是彝族人民尊崇的对象,彝族妇女自称“罗罗摩”,实际就是指母虎。除了“母虎”,在彝族的信仰中,“鹰”同样重要。在《西南彝志》中就有关于鹰乃彝民男性祖先的说法。《西南彝志》是一部五言诗体裁的彝族文学作品,它记述了彝民经历了人兽不分以及男不知娶、女不知嫁、知母不知父的历史时期。从《西南彝志》关于天地、男女的形成描述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在彝人传统的观念中,天――(男)根——男性——苍鹰,地——(阴蒂)蒂——女性――母虎,它们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即大地、母虎为妇女的象征,苍天、鹰则为男子的象征,鹰血就是对男子精液的晦称。彝族对鹰的崇拜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生活在金沙江流域的哀牢山、乌蒙山和大小凉山,是我国产鹰的主要区域之一。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就谈到草、树木、蛙、蛇、鹰、熊、人类等都源出于雪,都是红雪的子孙。其中有血的是蛙、蛇、鹰、熊、猴和人类,无血的是草、柏树、杉树、毕子、铁灯草和勒洪藤,他们组成“雪族十二子”。其中草、木、藤和蛙是女性生殖器象征物,鹰、蛇、熊、猴等是男性生殖器象征物。彝族古歌《里颇古歌》说:远古的时候,七个姑娘造地,九个男人造天。天上通了九个洞,地上通了七个洞。有一对老鹰把天上的九个洞补好了;有一对蛇把地上的七个洞补好了,从此植物才会生长。关于这个神话中的鹰“遮天”、“盖地”、“补天”的本领,正是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占据统治地位后,早期人类对男性生殖能力的夸大与崇拜。“仿佛世间的一切都是‘男根’所创造,鹰所象征的就是威力无比、神力无边的男根。鹰‘盖地’,‘地’象征女性,隐喻男女交合,特别是在《里颇古歌》中,‘九’、‘七’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天和地也是象征男和女,鹰和蛇都是男性生殖器象征,这样,九’、‘天’、‘鹰’――男性生殖器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在人类认识生命起源的漫长过程中,彝族先民逐渐认识到男女交媾是人类繁衍的直接原因,进而认为两性交媾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男子。“男性晓得是自己让女人受孕的”,人来源于男人,女人仅提供了一个孕育的场所。这种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强化了男人的作用,而忽视了女子的生殖作用,女子崇高的生育地位逐渐被以男子为中心的生育意识所取代。这种对人类生育能力的认识自然也反映在神话传说中。如流传于贵州威宁的另一篇彝族射日神话《吉智高卢》就明显带有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的痕迹。在这篇神话中,射日英雄吉智高卢的降生,已经不再是处女与鹰交感受孕,而是女子与鹰(男子的象征)直接媾和的结果。可以这样说,彝族先民鹰崇拜(男性生殖的崇拜)是形成彝族射日神话“神奇出生”类型的主要原因。其发展演变的轨迹大致是:它最初出现于四川凉山地区,然后随着彝族先民渡过金沙江,从而进入黔西北威宁草海一带。因此,在贵州搜集到的彝族射日神话中的“文化英雄超自然出生”母题所包含的社会形态晚于四川地区的此类神话。
       
三、公鸡唤日类型

        在50多篇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射日神话及异文中,包含公鸡唤日情节的神话及异文主要来自壮、瑶、彝、哈尼、苗、布依、仡佬、佤、畲、景颇、布朗等少数民族。比较汉族射日神话,公鸡(鸟)唤出最后一个太阳,是西南少数民族射日神话的一个鲜明特色。苗族的公鸡唤日类型的射日神话比较丰富,如流传于贵州西北部和云南东北部的神话叙事诗《杨亚射日月》,讲述了六个不知名的铜匠和铁匠用金银分别铸造了八个太阳和八个月亮,为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故事。英雄杨亚用唯一一棵没有被太阳晒死的岩桑树做成弓箭,成功地射下了多余的七个太阳和月亮。但是剩余的太阳和月亮被吓怕了,再也不敢出来。大地变得一片漆黑,人们也无法生活。于是人们吩咐声音细小的公鸡去喊,公鸡半夜喔喔叫,月亮和太阳就出来了,人们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耕作。在壮族神话《侯野射日》中雷公造了十二个太阳,照得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巨人侯野应众人之请,射下多余的十一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虽然被留下来,但是由于害怕躲进了海里,再也不敢上来了。天地变得寒冷异常,和十二个太阳曝晒一样不好受。于是侯野和众人抱起公鸡和母鸭,冒着严寒,在黑暗中爬坡涉水,走到海边,把公鸡放在母鸭背上,母鸭背着公鸡游去。游到海中心,公鸡就鼓着翅膀,高声呼唤,太阳才慢慢地从海底升上来。光芒射到海面,射到地面,射到一切地方,风小了,大地也暖和了。在福建连江畲族地区射日神话中,天上的九个火神变为九个太阳为害人间。这时出现一位巨人,用大树和大藤作了一张巨大的弓,射落了八个太阳,剩余的太阳躲进了大海。太阳没有了,大地就这样黑暗下去,天一天比一天冷起来。有的地方下了雪,有的地方结了冰,万物不能生长了。在山鸡、孔雀请太阳不成的情况下,一只公鸡自告奋勇地去请太阳。在太白金星的帮助下,公鸡成功地唤出了躲在东海里的太阳,大地重新恢复了生机。比较汉族地区的射日神话,西南少数民族的射日神话及异文中除了射日英雄以外,还有一些动物飞禽也承担了挽救人类的重任,同样受到人们尊崇,其中公鸡就是最常见的动物。这或许与西南少数民族尊鸟习俗有关,。
        在壮族,布洛陀被壮民奉为创世神、始祖神和宗教神而深受人们的信仰和崇拜。在广西的左右江、红河流域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的壮族民间,有关布洛陀的神话传说广为流传。“洛陀”这个词在壮语中表示“鸟头”( roegdae-uz),“鸟头”意指以鸟为图腾的部族首领。雷神在壮族民间信仰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民间还流传着“天上最大是雷公”的俗语,据壮族神话《布伯》中形容,雷神“生就一对灯笼眼,眨起眼来骨碌骨碌地闪绿光,他背脊上长有一双翅膀,抖动起来挽刮风暴”,外貌酷似一只公鸡。鸡在瑶族同样有着受尊崇的地位,鸡是瑶民祭社时的重要祭品。据《修仁县志》记载:“二月春社,乡民聚会祈谷,凡有石树木立社牌处,皆鸡豚奉祀,分社肉,饮治聋酒,极为欢庆”。贵州雷山地区的瑶族喜欢佩戴鸟形的银质项圈,而同一地区的苗族、侗族银项圈往往是牛角的形状。生活在贵州黎平县的红瑶在进行“怪丧”时,往往要用一个鸡蛋(或一只鸡)和一碗米进行法事,因为他们相信鸡具有驱魔避凶的神力。与此类似,云南勐腊县梭山脚地区的蓝靛瑶在举行火葬时往往会请一位“懂风”男子开路,懂风者花衣,手抱一只大公鸡走在灵柩前面,表示用鸡来驱除不洁之物,为死者开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普遍认为,鸡具有“唤魂”、“护魂”的能力。贵州榕江一带的侗族在老人去世之后,认为老人的灵魂要回到一个叫“岑阳”的地方去,“岑阳抗蛮鸡地方,公鸡母鸡满树旁,黑的黑花的花,只有大冠雄鸡半夜三更叫太阳”。岑阳就是鸡的家乡,也是侗族人认为的灵魂归去之所。除此之外,云南景颇等民族,在他们的民间信仰中,鸡往往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究其原因,西南少数民族射日神话中的公鸡唤日类型的集中出现与西南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的崇鸟信仰有关。这种尊鸟习俗往往又与西南少数民族拜日信仰结合在一起,或者可以这样说,因为对太阳的尊崇,有了对鸡(鸟)的崇拜,,二者密不可分。
        从地理环境上看,西南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高山之上,水溪之傍,河谷之中。山间盆地、坝区是大多数西南少数民族栖息繁衍之地。如滇东南民族分布是“苗族住山头,彝族住坡头,瑶族住箐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景颇、哈尼、拉祜等滇西南民族多半居住在半山区,傣、壮、布依等民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平坝和丘陵地带。贵州民族分布是“高山苗家,水家,仲家,布依,仡佬住在石旮旯”。广西和湖南的瑶族主要生活在山区。从自然气候划分上看,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一带,在自然气候上属于多雨的高原式亚热带气候,降雨量大,这个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0毫米以上,由西北往东南递增。阴天多,为区内重要气候特征,全年阴天日数多在200天以上,最多的达253天,尤以冬季最多,大约十天内有七天,故有“天无三日晴”一说。日照时间少,全年日照时数一般约1200~1300小时,日照率30%左右;布依族、仡佬族、苗族彝族等生活的贵州湄潭、遵义、桐梓等地,日照率仅25%。阳光对常年生活在阴雨季节的少数民族而言十分珍贵,所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普遍存在太阳崇拜的习俗。如生活在黔东南的苗族岜沙人就是一例。岜沙人的太阳崇拜习俗非常古老原始,岜沙苗族的“开秧节”是与太阳有关的节日。每年春耕一开始的时候,岜沙苗民每家负责开秧门的人必须在开秧第二天的凌晨,在火塘边倒三杯酒敬神、鬼、祖先之后,点着火把(不能熄灭)到自家的田里,然后面朝东方,等着太阳升起的那一刻挖地三锄,以示开门,之后全家人才可以进行春耕。此外,岜沙人凡事都有朝太阳的习惯。不仅房子的正门朝太阳,在火塘边祭祀也是朝太阳的方向。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在铜鼓上铸造的太阳纹饰也是太阳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古滇族石寨山型铜鼓和贵州麻江出土的濮族麻江型铜鼓,在鼓面的中心都绘有象征光芒和光体的太阳纹。云南广南县侗族所保留着的铜鼓,鼓面上仍然铸有太阳光芒的纹饰。据铜鼓研究者考察发现,“太阳纹是最早的铜鼓纹饰,也是自始至终一直沿用的不可少的铜鼓纹饰”。《淮南子.精神训》曰:“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谓三足乌也”。张衡《灵宪》云:“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乌,乌有三趾。阳之类也”。王充《论衡》亦云:“日中有三足乌”。《宋书》记载:“旧时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门,以禳恶气”。雄鸡能招来早晨的阳光,于是人们便认为,鸡能驱攘邪气,具有巫术符咒的性能。所以古代帝王在迎春之际,往往会在宫门之外鸡以驱邪。鸡象征太阳,在人们的思维中,鸡实际上成为太阳的世俗化身。我们的祖先在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发现,每当东方露出鱼白时,在鸟鸣声中,太阳徐徐升起。鸟鸣意味着日出,这似乎表明日出则鸣的鸟与东升的太阳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太阳似乎是被鸟声唤出来的。“神话思维在‘日出而作’和‘鸡鸣而起’这两种由来已久的作息活动模式中早已找到了将鸡同太阳相类比的逻辑根据:一种是诉诸视觉的时间信号,一种是诉诸听觉的时间信号,传递信息的方式虽异,所传达的时间信息却是一致的。因而鸡与日被归为同类事物。……鸡作为象征性的表象符号,是同东方日出、光明取代黑暗、阳气战胜阴邪、新春脱胎于寒冬等现象相联系的”。射日神话中的“公鸡唤日”型异文,既是对西南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是对人类神话思维特征-―“拜日”崇鸟”图腾崇拜的映射。
       
四、日月并出型
        在收集到的50多篇射日神话及异文中,有很多篇出现了数日与数月并出的内容。从民族分布上看,“日月并出”类型集中在云贵高原地区,尤其是川、滇、黔交界处,其中以苗族和彝族居多。“日月并出”类型前半截为英雄射日母题,而后半截却是属于宇宙起源论的母题。具体而言是由A720“太阳的情况和特点”和A750“月亮的情况和特点”两个子母题组成。
        关于这个类型的内容,云南苗族流传的《七个太阳和月亮》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个神话中,既包含射日的母题,还融进了太阳妹妹和月亮哥哥的(A736. 1)母题。太阳为男性(阳性),月亮为女性(阴性)的说法,古文献中多有记载。《礼记·祭义》曰:“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位”。又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为阳,月为阴的看法,古亦有之。又《山海经·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十日,帝俊之子,亦是男性。《绎史》卷六引《尸子》云:“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汉书·律历志》云:“少昊帝,考德曰清。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清阳,即青阳,太阳的别称,少昊,太阳神,男性。《京都风俗志》云:“妇女拈香先拜,男子后拜,以妇女为属阴,故祭月先之,此取义之正也”。月,女性的象征。不但古文献中的太阳(神)皆为男性,而且至今流传的汉族神话传说中太阳神普遍都是男性,月神则为女子,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代表。北方少数民族太阳神话中太阳也常常由男性来担当,如明译《蒙古秘史》中的阿阑豁阿感黄白色光(即太阳)生子为帝王的神话。藏族格萨尔王之母龙女与一位身穿黄金铠甲,容貌俊伟非凡的人—太阳神交媾生子的故事。在南方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太阳则常常是女性(妹妹、阳性),月亮则由男性(哥哥、阴性)来担当,这与汉族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在四川万源彝族《太阳和月亮》神话中,太阳和月亮就是由人间一对兄妹变化而来的,三台彝族的射日神话异文《十二日月》中也有类似情节。布朗族射日神话《顾米亚》中,太阳和月亮是一对夫妇,“太阳是个年轻媳妇,胆子小,晚上害怕,让她白天出来。可是白天又害羞,月亮就送给了她一包绣花针,告诉,出来时谁看她的脸,就用针刺谁的眼睛。一切都商量好了,太阳和月亮就要出来了”。类似这种持太阳为女性的说法,还有普米族、土家族、阿昌族、苗族等,这既是西南太阳神话的一个共同点,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射日神话一个共同特征。
       
五、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着极为丰富的射日神话,这些射日神话或以书面文字形成,或以口耳相承的活形态广泛流传。首先射日神话文本数量大,难以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射日神话都是以口头方式传承的,经过漫长的传播旅程,在文本内容上,口头叙事都产生了许多变异。我们既难以分辨出哪些是它原生态的内容,哪些是它再生态的内容,哪些又是它次生态的内容,同时也难以确定出神话传说原型产生于哪个民族或地区,它的传播路线如何。其次,一个射日神话类型的族属和时间深度,往往难以确定。再次,射日神话还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要素,如民族风俗、观念等等。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射日神话逐渐在消亡,它所包含的母题我们只能从部分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去找寻,所有这些都需要结合神话母题加以分析。
        2、西南少数民族中产生如此丰富的射日神话,这或许与西南高温暑热的自然气候有关。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地域相近相似,使得他们的射日神话存在相互传播和交流的可能,所以常常出现内容相同或者情节相似的射日神话在几个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情况。
        3、许多西南少数民族射日神话情节相同,基本上由三个主要的母题组成:一是天上同时出现几个太阳;二是英雄决定射下多余的太阳;三是英雄成功地射下多余的太阳。许多民族的此类神话中还融合了其他一些母题,如大水灾、英雄的神奇出生、太阳和月亮的来历等等,这些构成不同射日异文的母题,其内容往往与这个民族古老的宗教信仰、民俗、民风有关。

参考文献:
[1]陈建宪.神话解读[M].汉口: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2]毛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4]王子尧.天地祖先歌[J].贵州民族研究, 1983(3).
[5]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彝族民间文学:第二辑[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2.
[6]杨旺甫.彝族生殖文化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
[7]蕾伊.娜希尔.人类性爱史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8.
[8]陈建宪.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 J].民间文学论坛,1996(3).
[9]农冠学.从民间故事看壮族的文化源头[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3).
[10]谷德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上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
出版社, 1987.
[11]林光棣.修仁县志:卷二[M].道光1830年刻本.
[12]陈勤建.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3.
[13]陆贵庭.广南壮族与铜鼓[J].民族艺术研究, 1994(4).
[14]何宁.淮南子集释:中[M].北京:中华书局, 1998.
[15]张衡.灵宪[M] //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卷五十五之张衡三.北京:中华书局, 1999.
[16] 汪先谦.荀子集解: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7]王充.论衡[M] //诸子集成:七.北京:中华书局, 1996.
[18]沈约.宋书卷一十四<志>第四<礼志一>:校点本[M].北
京:中华书局, 1974.
[19]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欧阳洵.艺文类聚卷九十一:鸟部(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21]郑玄.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22]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 1996.
[23]马骕.绎史:一[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2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96.
[25]虞世南.北堂书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6]让廉.京都风俗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1.
[27]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9.
[28]格萨尔王传[M].王沂暖,何天慧,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5.
[29]钟敬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上册[M].北京: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出版社, 1998.
[30]贾芝,孙剑冰等.中国民间故事选:第二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

(杨原芳:云南大学09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sa-wa-dee-krab

TOP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