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鹏
(红河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李列博士撰著的《民族想像与学术选择——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一书已于2006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洋洋洒洒40万字,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成的一部对中国现代彝学确立轨迹进行全面清理的学术史专著。
该书在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的重要期刊和相关文献进行发掘和整理的基础上,立足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对这一时期代表性学者的代表性成果和主要学术特点以及彝族研究中的国家在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首次系统地清理了我国彝族研究的现代学术确立的历史过程,探讨了彝族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学理意义。可以说,这部书在族别学术史方面具有范例的作用。
首先,研究视野的开拓。在我国的族别研究方面,彝族研究显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不断有新的学者加入这个研究领域,也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然而,中国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彝学是如何确定的,学界却从来无人对此进行过全面的清理。这不能不说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作者将研究的视野首次拓展到这块处女地,第一次对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确立的具体状况进行了清理,为阶段性的彝族研究系统地作出了学术上的总结。
这种总结也为当代彝族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20世纪前半期的彝族研究为后来彝族的进一步认同与发展奠定了理性知识的基础。可以说,这时期的彝族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日以“统一”形象出现的彝族的面貌。作者在论述彝族研究在中国本土化的史路历程时,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了“民族国家构建”对学术领域的介入和对学者研究视角和界域的影响,从而为我们勾勒出一副彝族逐渐建构成为彝族的生动画面。在彝族研究不断深化、细化的今天,回到彝族研究的“原点”,认真梳理彝族研究走过的学术之路,借鉴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各民族的研究实践经验,为彝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这将进一步促进彝学的发展。
其次,资料的丰富与个案的生动。中国学者最初是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彝族研究的,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然而在彝族研究史上,由于人们对20世纪前半期的研究成果不重视,导致这一期间的大量研究资料长期尘封故纸堆中。作者在对当时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的重要期刊和相关文献进行发掘和梳理后,搜集到了与彝族研究相关的丰富的资料。
20世纪前半期的研究成果一直被忽略是有其原因的。这主要是因为彝族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导致系统的彝族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期没有专门的彝族研究学者,他们出版发表的论著也散落在各种期刊和文献中。因此,论著中丰富的彝族研究资料的呈现显示出作者扎实的文献检索功力。在彝族早期研究资料中,作者不仅搜集到了较被人关注的杨成志等学者的研究资料,还搜集到了李有义等人“蒙尘已久”的研究资料;不仅搜集到了研究者个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还搜集到了由国家组织的考察团完成的研究成果;不仅搜集到了汉族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搜集到了彝族精英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学术资源的深挖,作者为彝族学术史的写作准备了非常丰富的彝族研究资料。
在具体的行文中,作者主要是以人物为中心书写个案的方式来消化这些材料的。学术史研究者往往会发现,缺少材料的支撑固然很难写好一部学术史,然而材料的丰富也并不见得就是好事。材料的编排是一件非常见功力的事情。作者在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以生动的个案书写的形式将原本凌乱的材料统摄了起来,从而较为清晰地将早期彝族研究的脉络呈现了出来。论著中生动的个案显示出作者所具有的材料穿透能力。
第三,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一部以叙事体形式书写的族别学术史,书中透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具体的行文中,无论是国家与民族、西学与国学、边疆与边政、国难与学术、官员与学者、师承与治学、主位与客位等,都是关系到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及其走向的重要问题。举凡这些,作者都紧扣“民族国家建构”这个问题,以“问题与个案”为论纲进行统摄,贯穿其中的是他基于历史背景所作的学术思考,并借此系统性地勾勒出20世纪前半期中国彝族研究的学术研究全景。这种以问题意识贯穿始终,以问题组织个案,从而系统性展现学术史全景的工作框架不仅对于彝学学术史的书写,而且对其他族别学术史的书写都是值得借鉴的。
最后,主客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从彝族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彝族研究现代学术地位显然主要是彝族以外的学者建立的。因而,作者首先选择了杨成志、林耀华、马学良等近二十位有着不同背景学术、不同经历的彝族问题研究的大家进行研究。通过对他们治学道路的叙述和分析,基本勾勒出了彝族研究整体性的研究布局。然而,作者也深刻地意识到,这些站在“客位”对彝族进行研究的学者因其自身的身份而必然使得他们的研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作者还选择了彝族本民族的知识精英和社会精英岭光电和曲木藏尧为例,从比较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有着不同学术视野,不同学术身份和不同学术诉求的研究主体及其学术行为。
采用主位与客位结合的研究方法,作者主要是基于以下的思考,即在20世纪前半期的彝族研究中,杨成志等外来学者是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彝族文化的?他们的研究又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彝族社会的真实?主位与客位在看待彝族文化方面有什么差别?借助作者的阐述,我们对上述问题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也对主客位研究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主位与客位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研究的立场。研究者被要求尽量客观地反映土著的真实情况,尽量按照土著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和看问题,然而,研究者的文化背景使得这种要求往往会打折扣。而主位研究方法的介入,通过土著的眼光来看问题,则从另一个角度弥补了这种不足。不过,主位研究方法也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论著中作者就敏锐地注意到,如果考虑到受汉文化教育的背景以及研究也是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目的服务的话,即使是本民族的精英,他们的观点仍然是客位的。
当然,作为彝族研究领域中的首部治史之作,其学术难度和挑战性是显而易见的。论著中存在疏漏也就在所难免了。例如,中央研究院既然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学术机构之一,它在“民族国家建构”背景下所发挥的学术引领作用,在组织边疆民族调查研究和构建彝族研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都是值得特别重视的,而论著中对此的讨论显得稍微有点薄弱。
作为第一部对我国现代彝学确立过程进行全面梳理的学术史专著,《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部著作不仅是对20世纪前半期彝族研究的学术总结,同时也为当代彝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的话语空间。中国社科院巴莫曲布嫫研究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是第一部系统论述现代彝族研究史的著作,也是第一部通过聚焦于单一民族来分析我国民俗学、民族学和人类学发展过程的著作,首次对我国彝族研究之现代学术的确立和走向作出了系统的清理,它填补了现代彝族研究学术史的空白,尤其在彝族研究的学术史钩沉与评论中有重要建树。”
[作者简介]卢鹏(1980-),男,湖南平江人,红河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研究。
注:文章发表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
本帖最后由 echohope 于 2009-4-28 15:5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