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通海县回族村落田野考察记 下集

通海县回族村落田野考察记 下集


      回族民居也生动体现了宗教民俗的生活场景。我住的下回村沐哈只家,居住着三位哈只。沐哈只是马师母的母亲,还有马师母的姐姐马哈只、姐夫李哈只。沐哈只是一位退休小学教师,如今60多岁,仍每天坚持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法。
      下回村的回族民居,从建筑外形上来说与通海当地传统古典建筑一致,并无不同。但每户的大门门楣处,都镶嵌有阿文书法阴刻或阳刻装饰。这是纳家营回族村落民居的共同特点。这也是区别回族汉族人家的主要标志。每户民居的客厅墙壁上,都有阿文书法条幅、匾额、挂轴,麦加或麦地那禁寺的图画、照片。室内陈设有阿文书法的各种工艺品。这样的室内陈设,在我国回族家庭很普遍。有条件的人家,会设置专门的礼拜间。
      纳家营的回族村落有一个有趣的室内装置——清真寺广播入户系统。回族聚居社区的建筑格局都以清真寺为社区中心。在古代,清真寺建筑的邦克楼(宣礼塔)的功能就是人工叫拜(唤礼),声音能够让社区居民都听见。在扩音器发明之后,扩音器替代了人工叫拜,但仍需要邦克楼的高度达到传播效果。纳家营的清真寺广播入户系统则是将电路连入各家各户,叫拜只需在清真寺广播室即可完成。每天礼五番(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的时间,安装在各家的广播扩音器就响起阿訇的唤礼声。这个系统不仅仅用于礼拜,还用于通知各项事宜。例如在小回村,我们就听到小回村清真寺通知各家:“寺里有炼好的鲜牛油,要买的赶紧来买。”这样的科技运用将邦克楼变成了纯粹的建筑装饰。
      沐哈只是一位学识深厚,教门极好的老人。在家里,各处生活起居地点,都贴上了汉阿对照的便签条,以提示家人规范日常行为。例如在卫生间门口贴着“出厕所,用右脚出,念求饶词。”虽然家里自来水很方便,但是汤瓶依然使用。纳家营的汤瓶多为铜制或铁制,比“临夏造”塑料汤瓶大一号。
      在纳家营村落中,主要街巷的墙壁上都贴有毛笔手书的《圣训》标语。有的是汉阿对照、有的则是单纯汉文或单纯阿拉伯文。例如下回村通向清真寺的路口贴着竖排斜贴“真主确实喜爱知耻而文雅的人,讨厌下流而粗鄙的人”标语,款识为“圣训”。这也是当地回族村落的典型标志。


      纳家营村和古城村是最大两个回族社区,如今原本的两个村已经连为一体,城镇化程度较高,成为纳古镇中心地区。但两个村仍然各以纳家营清真寺和古城清真寺为生活半径。
      纳家营清真寺是我国著名清真寺之一。清真寺大殿有四层礼拜殿,四角四座邦克楼高高耸立,是杞麓湖西岸的地标。在纳古镇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纳家营清真寺的邦克楼和伊斯兰圆顶。纳家营清真寺有大殿、前门、后门凯旋门、新教学楼、老教学楼、女寺、女寺教学楼、大殿广场、女寺广场等部分组成,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清真寺建筑群。
      前门是中国古典式琉璃顶,正中匾额书“清真寺”三个行书鎏金大字。此门为1981年重修。后门则是伊斯兰式汉白玉凯旋门,门楣上刻阿文书法清真言。凯旋门是2004年与大殿一同修建。门顶部设置旗杆,插国旗。新老教学楼在大殿两侧,老教学楼为上世纪90年代苏式建筑,通体用阿文书法装饰,现在挂牌为“纳家营阿拉伯语小学”。新教学楼则为常规钢混建筑,楼顶有两个绿色伊斯兰圆顶。
      女寺单独一院,在正门街对面。女寺大殿为中国古典单檐庑殿,无吻兽。顶部正中树不锈钢星月标志。女寺大殿的木构部件和琉璃是2004年修建新寺伊斯兰式新寺时,将老殿拆迁异地重建,辟为清真女寺。女寺雕花格子门为镂空精雕重彩花卉图案,异常精美,包括牡丹、菊、梅、月季、海棠等。在门廊两侧保存着纳家营清真寺最早的几块石碑。其中款识为“乾隆三十二年(注:1767年)孟秋月二十六日”的《清真寺常住碑记》记载,纳家营清真寺始建于纳速鲁父子定居此地的明初洪武三年(1370年)。
      古城清真寺为哲赫林耶派。大殿为单檐庑殿,规模宏大,前院为伊斯兰式教学楼,布局与西宁东关大寺相仿。该寺始建于咸丰六年(1856年),后被焚,光绪元年(1875年)重建。大殿共三间五进深,能容纳300余人,殿内没有一根柱子,靠8根横梁层叠牵拉,称为“八宝串”,为建筑工艺之极。大殿窑窝镶嵌着一块阳碑,碑文为阿文《古兰经》首章,书法上乘。
       纳古镇的回族历来农工商并重。他们不仅发扬了穆斯林善于经商的传统,而且沿袭了军旅善制刀兵的传统,又学习了通海当地的农耕技术。纳古镇在2005年,个私经济的营业收入已经占全镇社会经济总收入的99%。目前私企600余家,以焊管、带钢、刀具、铝型材、小五金等产品为主。“纳古刀具”更是成为当地的重要品牌。
      我们走访了古城村著名的实业家、文化教育家马锦标哈只。马哈只曾在麦地那和伊斯兰堡的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留学多年,并赴麦加朝觐多次。他谈到发展钢铁业对杞麓湖的污染,他说目前多数企业已经搬离湖区,剩下的几十家小型企业也将在今年逐步搬迁,淘汰过剩产能。
马哈只在古城清真寺探索出一条现代经堂教育路子,成为当地文化名人。他古城寺的学董们经过深思熟虑,决意创办幼儿教育事业。马哈只出任幼教中心的管事兼校长。目前当地600余名幼儿在学。在清真寺开设阿拉伯语拼读、阿拉伯语日常会话、《古兰经》诵读等新课程。马哈只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经堂教育不注重阿拉伯语应用,他提出开办阿拉伯语职业学校,任何民族的学生都可以学习阿拉伯语,以便于年轻人将来从事国际商务、国际交流和翻译工作。


      纳家营的回族群众和汉族、彝族、蒙古族、哈尼族共同生活,民族关系十分融洽,此地的民族关系也成为我关注的重点。
      纳家营村有穆斯林近六千人,汉族公民一千多人,外来各族务工公民超过10000人。历史上曾发生过几起争端。但清真寺寺管会和热心群众积极出面协调,最后化解矛盾。现在纳家营村回汉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社区关系融洽。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当地政府的工作之外,清真寺里学养深厚、胸襟宽广的教长、阿訇起到了重要作用。纳家营的回族群众长期以来奉行中国伊斯兰优良传统,做到了不狭隘、不排外、不自大、重学习、重理性的生活态度,与当地各民族和谐相处,是为示范。
      在民族内部,清真寺也积极协调教派关系。曾发生过有一位阿訇在纳家营村传播其它学派思想的事件。最后清真寺积极协调,大家达成了保持传统为主,维护团结为主,互相尊重的共识,成功维护了教派间的团结。曾经有教胞不同意清真寺调整晌礼时间,后来通过多次开会协调,互相谦让,大家达成了一致。在纳家营,格底目派和哲赫林耶派和睦相处,和而不同,这样的现状来之不易,这也是中国穆斯林为探索解决伊斯兰教当前问题所做出的贡献。
      下回村与邻近的寸村实际上是一个村,两村房屋、道路皆为一体,如果不是回族人家门楣上的阿文装饰和汉族人家的门神,很难分别彼此。在下回村一条街的回汉人家交界处,马师母告诉我从这两家开始,前行进入回族社区,后面一家则是汉族社区。回族过节也邀请汉族赴宴,回族人家也请汉族帮忙打理农事。汉族人家也听惯了一天五次的清真寺唤礼。在另一条回汉社区分界,由于道路不规整,正好有几家店铺在中间。店铺主动标明“清真糕点”、“汉族饭馆”字样。
      下回村与兴蒙蒙古族乡仅一河之隔,下回村村民都记得在20多年前,下回村和兴蒙曾有过一次冲突,后来也达成和解。近几年下回村主动让出部分坝区平地,让兴蒙乡有更多发展空间。兴蒙乡蒙古族说卡卓语,其中彝语成分较多。但现在的兴蒙乡,所有商店都是汉文和蒙文双语。事实上,兴蒙乡蒙古族群众并不使用蒙文。据了解,下回村回族群众和兴蒙乡蒙古族群众之间,虽然和平共处,但并不了解对方。前不久兴蒙乡刚举办了那达慕,下回村的村民也没有参加,只知道“他们好像在过什么节”。
      在河西镇三街,每逢公历3、6、9的日子赶街,是方圆最具影响的街子。1月3日,我们也去赶新年第一街。街子以镇上农贸市场为中心,四围街道都人头攒动。在街子上,戴盖头的回族妇女,穿蒙式服装的蒙古族妇女,穿刺绣彩衣的彝族妇女,汉族群众让人目不暇接。乡街子是云南独特的乡镇集贸形式,多民族劳动成果的汇聚成为最大的特色。在河西三街,制成毯状的萝卜丝、曲陀关甜白酒、纳古刀具、时鲜蔬菜、竹编捎箕、高香、花鸟盆栽、烧豆腐、冬瓜蜜饯、豆末糖、松花糕等通海特色产品一应俱全。


      纳家营回族服饰也有自己的特色。纳家营几个回族村落,成年妇女戴盖头率接近100%,在我们走访的6个村30多户人家中,妇女外出一定戴盖头;在家时,除了洗小净和换洗盖头时才取下。男性戴白帽的情况则稍有随意性,礼拜或到清真寺时一定戴白帽,平时则不一定,但中老年人外出时一般都戴白帽。有少部分男性戴缠头。头饰是回族服饰最显著的特征。
      在下回村、河西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村中男女老少大都穿黑色。黑皮鞋、黑裤子、黑毛衣、黑大衣、黑夹克、黑棉衣、黑盖头,是村中最普遍的服饰搭配。偶尔能见到一两件棕色外衣,但绝没有鲜艳颜色。马师母是在下回村长大的,她说以前没有这种习惯,黑色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我注意到“流行”一词,时尚的颜色的确在服饰上反映的非常集中。尤其是黑盖头,除了个别老人带白披肩盖头、棕色盖头外,其余女性一律是黑盖头。马师母去的时候戴的是草绿色盖头,一进村就显得格格不入,于是她到沐哈只家就换了一块黑盖头。黑盖头上一般都镶有水钻花边和图案,极具美感。
      纳家营男性有一部分蓄须。小回村李哈只蓄须长达十余厘米,修剪成下颌须长,两腮须短的“倒伊斯兰拱形”,在村中很有名。多数男性蓄须都是络腮短须。老人多为长须。回族蓄须的传统是这个民族中东、中亚渊源的最好例证。
对于上衣,纳家营回族偏爱皮草、风衣、大衣、夹克,衣料多为质地有型、厚重的毛料、皮料,与当地汉族、蒙古族、彝族服饰的布料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服饰喜好也是从北方带来的。当然,纳家营回族的高人均收入也是支撑其皮毛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鞋,这里的回族绝大多数穿皮鞋。男性除皮鞋外,也有部分老人穿布鞋,年轻人也有穿运动鞋的。女性则不论老幼,一律黑皮鞋、黑皮靴。尤其是冬季,靴子成为人们的最爱,这也是对北方民族服饰的沿袭。
      在礼拜时,人们提倡穿“准白”,是一种礼拜专用的白色齐脚长衫,通常为布料,象征洁净与信仰的纯洁。
      纳家营回族在正式场合的服装是套装。男性是西装或者长衫大衣,女性则是设计大方的西服套装或者大衣。当然还有盖头和白帽。在云南回族中,极少见西北回族的白衬衫加背心的服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