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湫神赛会 岷洮流行的祭山盛会

湫神赛会 岷洮流行的祭山盛会

湫神赛会 岷洮流行的祭山盛会


http://www.gscn.com.cn  时间:2011-02-28 15:34:42  来源:中国甘肃网据兰州晚报整理  



  甘肃岷县是一个民族杂居地区,古羌族自古以来就在洮河两岸生息、繁衍。
  “从岷县山那、树扎等地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早在五千年以前,这里的先民们就开始了有畜牧业向农业的转化。”原岷县文联副主席宋志贤先生在其《洮岷花儿流源初探》中有这样的论述。由此可以看出,二郎山花儿与传统的农业祭祀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人员认为,现在流行在岷洮一带的“花儿会”,最早是从古羌族的“祭山会”开始的。在洮岷一带,所有的花儿会几乎都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庙宇附近举行,这与花儿大都起源于民间的迎神赛会等农业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湫神赛会就是最为明显的一个代表。
  西羌之地
  岷县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有“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之说,是甘肃南部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贸集散地,享有陇原“旱码头”之称。又因独特的“洮岷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歌考察基地”,中国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的称号,二郎山花儿会还被列入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岷县县志》记载,岷县历史悠久,远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著名的葩地坪遗址就在岷县境内洮河两岸,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在古时,岷县因临洮水而称临洮县[史籍中临洮县名始见于秦王政八年(前23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岷县地属陇西郡,是秦王朝的西部边地,据专家考证,秦长城的西起点就在岷县。自此岷县也成为汉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中国南方政权与北方政权相争夺、交融的地区。
  岷县文化局研究人员认为,古代人们往往用宗教的形式祈求平安并祈愿丰收,在每年正值庄稼生长的关键时期,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但又担忧雹涝虫害侵袭,便寄托于神灵赐福保佑,开始有了对庙宇神佛的祭祀和颂神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神会和“花儿”会融为一体。而著名的二郎山花儿会正是源自湫神赛会。


花儿之乡 牌匾

  湫神赛会
  据岷县当地史书记载,十八路湫神形成时间大约在明代早期。明史有“岷州十八族、洮州十八族”的记载,称其为“西羌”,其中《明史列传》中载:“西番,即西羌,族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云南西徼外皆是。其散处河、湟、洮、岷间者,为中国患尤剧……”。
  研究者认为,十八湫神很大程度上是藏羌文化的遗存,同时也杂糅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比如这十八路神祗大都是历代的忠臣良将,有三国的庞统、姜维,宋代的宗泽等,这都是受汉文化影响而形成的。
  岷县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农历五月初分布在境内的18位湫神(龙神)全驾出巡,全程巡域。位于其巡行路线上的村庄分会定点祭祀,祈祝丰收,这样在祭祀地点便形成点蜡、求神、发愿、唱花儿的大小会场达四十多处,其中心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的规模最大。
  相传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岷县十八路湫神全驾出巡,全程巡域,自月初相继开始,中旬形成高潮,下旬先后结束。辖域较大的湫神巡行三十余村,较小者亦有十数村。一系列祭神赛会是5月巡域过程中的一大特点。湫神巡行路线所辖村庄分会定点祭祀,祈祝丰收。在祭祀地点形成赛会,近域群众纷纷赶会,形同节庆。


湫神壁画

  十八湫神
  研究者认为,湫神赛会是一种带有英雄崇拜、神祗崇拜、祖先崇拜的祭祀形式。毫无疑问,这里面最主要的是英雄崇拜。在这个汉藏民族交汇的地方,这样的英雄崇拜就带了几分浪漫色彩。
  在洮岷地区,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地方保护神——龙王“湫神”(龙神)。当地的书面语言中叫“十八路湫神”,而方言中则称之为“佛爷”。
  岷县湫神赛会中的“十八湫神”,有男性十身,女性八身,他们不仅有名号,而且也各有渊源。就其原型来看,男身均为历史人物,上起西汉,下至明代,是当地群众心目中的忠臣良将;女神有神话人物和地方传说人物。
  研究者认为,这十八位湫神的形象各有特点,其中,男神戴金冠或纱帽,着龙袍,登朝靴,脸谱为红、白二型红脸六位着绿袍,白脸四位着红袍。胡须皆五络,其须型结构颇为潇洒。女神八位戴凤冠,着红色锦袍,饰凤冠霞帔、云肩,脚穿凤头绣鞋,一律粉脸,娥眉杏眼,盈盈欲笑,表情慈善俊俏。


  原始社火
  作为秦汉古邑的岷县,元宵放花的习俗继承了我国古老的元宵节庆传统,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与岷县民间的湫神崇拜有关。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正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岷县城区都有数位湫神出巡,各位大神都有其固定的路线。十五日前,各临街住户、店铺商号,都在各自门前张挂彩灯,在县城东西南北四路多处搭架彩门,张挂大型彩灯,以恭迎各位大神。
  正月十五,北门片迎接太子爷范仲淹。正月十七日傍晚,南川大爷忠简公宗泽出巡。全城四方共设置大型架花12座、斗花56组,构成烟花系列阵势。湫神出巡所经之路,各住户人家、店铺商号都在门前燃放五彩烟花和大小炮仗,点燃蜡烛香火,并在当街路面点燃起一堆堆柴禾恭迎。
  有研究者认为,就点燃柴禾堆的这一习俗看,便是正宗原始的“社火”形式。


  源自戍边
  小说《大明英烈传》描写了朱元璋从一个小和尚走向一代开国帝王的历程,其中徐达、汤和、刘伯温、胡大海、李文忠、沐英等众多英雄豪杰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上演了一幕幕的动人故事。这是一部由话本演绎出来的文学作品,故事性明显强于史料性,部分章节充满了虚构成分。但其中一些关于战事和戍边等方面的内容,也能在正史中找到一些佐证来。
  眼下生活在岷县、临潭一带的汉族,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和当地一些志书的记载,原来是从南京等地迁移过来的,他们是明朝部分开国将领的部属,其中有些将军是洮岷移民的先辈。他们从遥远的江南迁移到西北以后,自然要修建神庙,也就自然地将他们的统帅、他们的祖先尊为这里的神灵。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洮州十八族番首三副使臣舒朵儿瘿嗉子乌都儿及阿卜商等叛,据纳邻七站之地,命征西将军沐英移兵讨之……”另据《临潭县志》记载,临潭县的金姓祖先金朝兴就是在这个时候,带着两个弟弟,跟随沐英前来的。
  在每年端阳节岷县及相邻的临潭县举行迎神赛会和花儿会时,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亦有祭祀先祖、怀旧祈福的意思。但活动中往往带有出征前的预演内容,有着很鲜明的军事色彩。研究者认为,这与当年的移民戍边有着直接的关系。

  • (作者:瞿学忠 编辑:薛东明 本文来源:中国甘肃网据兰州晚报整理)








[ 本帖最后由 狄道流珠 于 2012-6-20 22:04 编辑 ]

TOP

洮岷地区十八龙神的一些论文

暑期去了趟冶力关正好赶上常爷的两场庙会,回来也看了些资料。感觉还是蛮有意思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据在冶力关的了解,龙神崇拜融合了藏族的神湖崇拜等因素,再有常爷(常遇春)庙的壁画多为三国时期的壁画多为三国时期刘关张的故事,据老人讲这是因为当地流传着常遇春是刘备的转世,二朱元璋则是诸葛亮的转世的故事。

TOP

冶力关常遇春信仰值得研究,前年去时只是初步了解,而且没碰上庙会。这回朱卿调查的仔细,期待文章。

TOP

回复 4# 的帖子

关于洮岷地区龙神崇拜的问题基本上已经被挖掘出来了,民族与社会学院的王淑英的博士论文就做得这个,基本上从整体上整体上考察了洮岷地区的龙神崇拜问题。回来后,看看这些资料,发现我们采集材料显然太少了,而且功课做得不够。不过倒是采访了一些当地人,还有一个池沟常爷庙的一个现任的大会长,不过他讲缺少针对性,最主要的是语言的问题,好多方言真心听不懂,这就局限了调查资料的丰富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