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信息】黄宣卫:从宜湾到池上——东台湾民族学研究经验谈
从宜湾到池上
——东台湾民族学研究经验谈
黄宣卫
2014年9月3日综合楼108
一、东台湾、我与阿美族研究
(一)台湾人口、民族、宗教简介
台湾人口约2300万,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台湾原住民)约占百分之二点几,由四大族群构成:①原住民②客家人③外省人④讲闽南话的闽南人。
其中,汉族人多信仰民间宗教,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小,但接受基督教的比例很高。
(二)与阿美族的研究
源于与阿美族人的交往中对其民族的浓厚兴趣。
另外,对题目的解读:
宜湾,阿美族村落,靠海。池上,台东县海岸山脉与高山山脉过渡的平原区。题目可以理解为:从村落到区域,或者从单一民族到多元文化。
二、宜湾的研究经验
(一)原始出发点:台湾原住民为什么在1950年代会大规模地接受基督宗教?基督宗教对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原因分析:大陆驱赶的大量传教士赴台
主要发现:异民族的重要性
核心问题:什么是宗教?什么是族群?
切入点:文化(历史)认知
三、初步比较宜湾与大坡
大坡:位于池上,被认为是时尚的、现代化的地方
(一)宜湾与池上大坡的比较
1、宜湾
1865年成立男子年龄阶级组织
1908年日政府将宜湾居民迁居至海边平坦地方
1925年日本政府任命青年会长Lofong为村落领袖
1949年国民政府返台,村落社会的性质开始急剧变化
1960年代末期年轻人外出工作增多,与大社会关系紧密
1983年推行水稻耕种
一般认为1963年是台湾经济结构的转折点:从农业社会转为出口加工的工业社会。这一转变带来了台湾内部人口的大移动,阿美族也成为“都市原住民”。
2、地理条件与聚落的早期成立背景
(1)宜湾:
滨海地区的海阶
东边面对太平洋
早期受布侬族的威胁
(2)大坡:
利吉断层构成的缓丘阶地
两边面对池上平原
早期受到布侬族的威胁
(二)区域历史、族群关系与文化变异
初探阿美族的地域性差别
国家力量、区域形态与聚落性质
(三)区域特色与中心的形成
池上日治时期为庄,光复后为乡,1999年阿美人不到18.5%
两聚落日治末期之后呈现明显差别:①更改日本姓名②礼年祭、年节③年龄组成④会所。
(四)聚落的性质与相关现象的解读
综合讨论:
为什么国家力量在两聚落的作用不尽相同?
四、近两三年在池上的调查工作
进行中的研究计划:国家、基督宗教与社会文化变迁:西部苗族与台湾阿美族的比较。
发现:阿美族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同样,汉族人思想观念上也受到原住民文化的辐射,会请原住民帮着治病、对原住民的节会庙会活动非常热衷。
五、反省与展望
(一)多元族群互动
(二)多元宗教环境
(三)从村落到区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