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甘肃秦腔“耿家脸谱”的正宗之争

甘肃秦腔“耿家脸谱”的正宗之争

作者: 稿源: 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2011-12-22 05:07
--------------------------------------------------------------------------------


  甘肃的秦腔脸谱是以著名花面耿忠义先生为标准,也就是坊间的“耿家脸谱”。而今,这个曾经唯一的标准,却如“城头变换大王旗”——甘肃秦腔脸谱的“旗号”有些乱了……
  脸谱热流
  藏家雷生忠几十年收藏的手绘秦腔脸谱500余幅,即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暂定为《秦腔脸谱收藏作品集》。
  不久前,雷生忠的朋友张江中编著的《中国秦腔脸谱》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张江中是秦腔演员出身,主攻架子花脸,他的这本书共收集了陕西东路、中路、西路、南路和甘肃陇南、陇东、陇中以及兰州“耿”派(耿家脸谱)等共计九路不同风格的秦腔脸谱608幅,除少数系收藏,多为张江中自己所画。
  说起自己和朋友的这两本均与脸谱有关的书,雷生忠觉得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的书)是以耿家脸谱为主的。像这样人物、门类都很齐全的展现耿家脸谱的(书),恐怕我的是第一本。”既如此,缘何书名不直接以“耿家脸谱”而命之?雷生忠的解释是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从工商局退休的雷生忠说他不想书出来之后发生一丝和知识产权扯上关系的事。
  书名不是雷生忠最看重的,书的“内容”才是。
  雷生忠第一次见识秦腔脸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版的一本叫《陇苗》的杂志上。从1980年到1985年,《陇苗》杂志连载了204幅甘肃秦腔脸谱,这些脸谱是由戏曲家岳中华和国画家郝进贤绘画整理的。目前,这套脸谱原创本被收藏在甘肃省艺术研究所。20多年来,雷生忠收藏了10本《陇苗》,在他眼中,杂志上的秦腔脸谱就是以耿家脸谱为主。
  脸谱追溯
  秦腔大概形成于明代中叶的明武宗正德年间,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秦腔艺人魏长生率众弟子进京演出,一时轰动京城,从而在京城拉开了长达200多年的雅部昆曲和花部秦腔之“争”,秦腔一度被推上了“剧坛盟主”的尊位,对京剧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秦腔的剧目和脸谱。
  据金行健的《甘肃秦腔脸谱》记载,甘肃秦腔大体上是在乾嘉年间发展起来的,道光、同治以后进入繁荣阶段,到民国中后期则开始衰退,最终为陕西各路秦腔所代替,在舞台上逐渐消失。而秦腔脸谱则成了留下来的艺术遗产之一。
  至于甘肃秦腔脸谱的最初形态是什么样子,现已无从得知。据说从传世的一些清代的甘肃秦腔脸谱看,甘肃秦腔脸谱的初创时期,和宋元杂剧中演员化妆一样,也是以眉眼的勾画为主,前额和脸膛上几乎没有任何图案和纹理。不过这时候的脸谱已经开始注重从脸谱上揭示人物的善恶和性格,尽管还谈不到从脸谱上体现剧中对该人物的历史和性格的描绘,以及对其忠奸善恶的判断功能。
       兰州耿派
  耿忠义是甘肃秦腔南路、东路和中路三大唱派中的中路唱派,中路唱派也被称为“兰州流派”。
  在坊间,“甘肃秦腔三杰”之一的耿忠义有着很多神奇的传说。
  耿忠义就是戏园里泡大的,每当不用去上学时,他常去那里,据说一次福庆班演出《烙碗计》,扮演定生的演员临时病了不能演出,耿忠义被逼着上台救场。谁想从未登台的耿忠义却把这个人物演得未出纰漏,戏园子的人都惊叹他天生就是唱秦腔的好料。
  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耿忠义最红的时候。据说每当耿忠义挂牌演出时,很多人都买的是站票,等到耿忠义的戏完了,戏园子里的人也开始散了。
  原省剧协主席王正强说,耿忠义的走红和兰州人喜欢封神戏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像陕西易俗社的成立,秦腔过早地进入了城市,在一大批知识分子加入后,陕西的秦腔就以小生小旦为主,甘肃演绎鬼神、天神的封神戏就显出了独特。“据说耿忠义的嗓音不是很完美,但是他在台上的‘架架子’却是无人能比的。这也是他所创的‘兰州花脸流派’最大的特点。”
  除创立“兰州花脸流派”外,耿忠义在甘肃秦腔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耿家脸谱”了。
  传说耿忠义自己从未绘画过脸谱,他只在脸上画。也就只在脸上画,耿忠义在甘肃的秦腔脸谱上还是创造了“奇迹”。
  “首先是他相对固定了花脸脸谱的谱式。据见过耿忠义的人描述,耿忠义长得面长而瘦,额部宽平,颧骨突出,这种脸型作为花脸演员本不是很有利的,但他却根据自己的条件,巧妙构图,在额、鼻、眼、腮四个部位大胆突破原有传统,创立了瘦脸型的一系列脸谱谱式。”甘肃秦腔博物馆的李智说这也就是现在一旦说起耿家脸谱的特点,必要提及长而瘦这一最主要特点的原因。
  雷生忠觉得,耿家脸谱比京剧脸谱丰富,比陕西脸谱美。他个人最喜欢耿家脸谱藏品中的黑白判官的脸谱,一张脸,半边为黑色,半边为白色,黑白分明的色彩,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人物的性格。
  “脸谱终究是为刻画戏剧舞台人物而服务的,从一代代秦腔艺人中继承发展而来的耿家脸谱恰恰体现出了这一点。”李智说。
  一代名优耿忠义离世已逾半世纪,现在除了他所创造的脸谱还有不多的人临画外,他所创的兰州花脸流派和很多剧目,多已失传。
       谁是正宗
  73岁的王镇江挤在公园里一群唱秦腔的老人之中,毫不起眼。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是耿派第三代传人,也没人知道他就是被称为耿派最后的那一个传人。
  王镇江是地地道道的兰州人,小时候家中贫苦,被父亲逼着去向在兰州地界跑江湖的河南戏班子讨生活。在戏班子里练就了一番功夫的王镇江在1953年遇到了他的师傅、人称“赛耿家”的刘新荣。
  “我师傅的师傅是赵福海,他是耿忠义的第一代徒弟,我师傅来兰州之前,在渭源那一带唱秦腔,到五泉庙会演出时,师傅受到了一个人称安爷的热捧,后来,还是在安爷的引荐下,我师父拜赵福海为师。”解放后进了工人戏剧团的王镇江1955年跟随师傅刘新荣从兰州去了定西。王镇江的耿派戏就是在定西的那几年里跟刘新荣学的。
  名优刘新荣在“文革”期间受到了冲击,王镇江还记得师傅低着头胸前挂着牌子,两只胳膊被人高高地架起挨批斗的样子。刘新荣最后在被下放的定西农村撒手人寰。
  王镇江绘画的每一幅秦腔脸谱的左上角都清晰地印着一个“甘肃秦腔耿家脸谱”的红印。
  王镇江跟着“樊鞋匠”画过脸谱,坊间传说此人虽是个鞋匠,但却极好画脸谱,每每耿忠义演戏,都会凑着去看,还在台下现场画。王镇江第一次临画的脸谱是岳中华的。岳中华是唱秦腔的,曾和耿忠义同台演出过,“上世纪50年代时,在人民剧院进行秦腔汇演期间,岳中华画的脸谱就在那里展,我跟着临。”
  1964年在定西,刘新荣在王镇江画的秦腔脸谱上署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拿到一个饭馆里换来的是白吃白喝。现在,王镇江画脸谱不白画,他觉得这也表明他的脸谱被人认同了。
  近一段时间,找王正强为自己的脸谱集写序的不少,但多被婉言推却了,“都说自己是正宗的耿家脸谱,可多是连脸谱都不懂的,这个序还能写吗?”王正强说。
  几个月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阎仲雄参评了申报非遗的工作,他说一个申报耿家脸谱的项目被否定了,理由是“一眼就看出不是耿家脸谱”。
  很快,阎仲雄准备了几年的一套耿家脸谱的书也要付梓了,阎仲雄是跟着父亲开始画脸谱的,他父亲见过耿忠义并画过多幅耿家脸谱,可惜都在“文革”中毁了,他现在手头的那200多幅耿家脸谱就是在他父亲指导下画的。阎仲雄的脸谱作品上也打着“耿家脸谱”。“现在要说耿家脸谱,至少应看看我的(这些)。”阎仲雄毫不含糊地说。
  王镇江和老伴听说别人已开始申报非遗,多少有些意外,“他们不够资格。”王镇江老伴说。“还没有哪一个敢在我面前自称是耿家脸谱。”不识字的王镇江被老伴数落急了,也抛出一句狠话。
  你是耿家脸谱,他是耿家脸谱,究竟谁是?不知还有谁是真将脸谱视为艺术遗产而进行与利益无关的挖掘和整理的?
  岂一个乱字了得?
  -本报记者雷媛


【每日甘肃网--主流媒体 甘肃门户】 原文链接:http://lzc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1/12/22/012322849.shtml

[ 本帖最后由 狄道流珠 于 2011-12-28 20:10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