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我看立璠兄的学术成就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我看立璠兄的学术成就

我看立璠兄的学术成就


刘善良


我和立璠兄是“三同”好友。这里说的“三同”,不是曾经风行一时的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我俩曾经带领学生到工厂开门办学,实实在在是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但只有两个多月吧,太短了,可以略而不计。   
这里说的“三同”是同学、同事、同邻居。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比邻而居前后达十五年之久。成了邻居后,我才知道他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虽然因为年龄关系我早毕业几年,也可说是先后同学了。后来我们又在汉语言文学系同事十馀年,成了同学、同事、同邻居的“三同”好友。这样,我对立璠兄的为人、治学和敬业精神有着较深切的了解。但我们不同行,立璠兄是研究民俗学的专家,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不同行而要谈他的学术成就,似乎不很恰当。其实不然,旁观者清,从宏观角度谈点看法,也许更能作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
立璠兄的学术工作,我以为有着三大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学术成果的开创性,学术活动的国际性和学术劳作的坚韧性。
学术成果的开创性
立璠兄的学术工作开始很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就不断发表学术论文,那是关于文艺理论和作家评论的。1985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两年后又出版了《民俗学概论》,期间还内部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五集《少数民族民俗资料》。这些著作都具有开创性、基础性。《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少数民族民俗资料》不用说,书名就揭示了内容是有关少数民族的,这是前所没有的,当然具有开创性。至于《民俗学概论》,或许有人要问,“概论”而已,有什么开创性可言?我们不妨翻翻这本书。全书正文298页,涉及少数民族的内容有196页,占百分之六十七,除了俄罗斯族等三个少数民族外,蒙古、回、藏、维吾尔族连同汉族等五十三个民族,以及苦聪人、僜人、夏尔巴人的民俗事象,举例时都列举了。全面的丰富的有趣的各民族民俗事象,支撑着他精心构筑的民俗概论理论框架,这在同类书中是罕见的,何况此书出版于二十年前,不久就被翻译成日文和韩国文出版,这充分展示出其开创性特点。此后,他不断发表民俗学研究论文,那是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考察后撰写的,许多少数民族的独特民俗是第一次见诸文字。与此同时,他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于民俗学学术研究的组织工作上。1996年筹划召开了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会议,成立了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从2001年起担任会长和名誉会长,1998年和著名的喜剧艺术表演家陈佩斯先生一起创建了《中国民俗网》,2004年,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由他策划、主编,有国内二百多名民俗学工作者撰写的31卷《中国民俗大系》全部出版。这些学术创举都是空前的,在民俗学研究领域值得大书特书,其开创意义自不待言。
     一切开创性的学术成果,必然具备着两种品格,一是前沿性,一是永久性。前沿性,就是在一段时期内,该成果在本学科学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民俗学概论》,由于其包含着国内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事象,不仅在出版当时,就是在现在,其领先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至于《中国民俗网》、《中国民俗大系》的出版,毫无疑问,将会在更长时期内占据着重要地位。永久性是指该成果的长远价值,或者说是传世之作。据业内人士说,二十年前出版的《民俗学概论》,今天在一些高等学校仍然列为研究生的必读参考书。而《中国民俗网》是采用了现代最新传媒手段进行学术交流和普及民俗知识的平台,也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皇皇巨著《中国民俗大系》,出版时就轰动一时,销售一空,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毫无疑问是传世之作。总之,立璠兄的著作,即使有着新的更好的同类著作出现,也仍然有其学术地位。在科学史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来后,牛顿的物质运动三大定律不是同样存在,并且继续发挥作用么?《中国民俗大系》的学术价值是不可磨灭的,何况新的更好的同类著作短期内是不可能出现的。
     学术成果处于领先的前沿地位,成果的创造者当然也是站在学术领域的前沿。站在前沿的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队列。我不认为立璠兄是站在前沿的唯一领军人物,那样说是不实事求是的,但他是站在前沿队列中的一位出色人物,则是不容置疑。由于学术成果的永久价值,立璠兄的美名也将永久流传,同样是不容置疑。

学术活动的国际性


民俗学研究不能只圈在图书馆里,还必须走出去,深入民间进行考察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用民俗学术语来说,就是田野作业。研究少数民族民俗尤其需要实地考察,因为许多少数民族缺少甚至没有书面的民俗资料。立璠兄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平易近人的作风,并且擅长摄影录像录音,一句话,具备着田野作业的良好素质。
立璠兄最早是一人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考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国内外同行交往的密切,后来参与了中日学者联合民俗考察,和日本以及国内同行一起先后到我国江浙地区、云南纳西族地区、四川彝族地区进行考察以及日本本土进行考察。他还应日本学术振兴会和日本文部省邀请,被日本筑波大学大学院历史人类学科、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国际开发研究科聘为客座教授,两次前往讲学,并对日本民俗进行考察。这些国际性的学术考察活动,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际性活动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前面说到的1996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的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这次会议聚集了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和港澳地区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开得非常成功,并且成立了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推举韩国著名民俗学家金善丰先生任会长。2001年立璠兄继任会长,后又任名誉会长。学会先后在韩国、越南、蒙古国、越南和我国台湾地区召开学术会议,使得这一国际性的学术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对亚洲民俗学的研究贡献力量。
学术活动国际性的意义重大,在门外汉的我看来,至少有下面几点好处。一是全面,能够全面地掌握东亚地区的民俗事象。二是比较,可以对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民俗进行比较研究。三是溯源探流,对某一个(类)民俗的起源和传承演变进行深入研究。四是共同提高,各国学者在一起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彼此在学养上都能得到提高。五是开拓,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研究方法,都会有新的开拓,新的突破,从而取得新的收获。由立璠兄主编的七辑《亚细亚民俗研究》(学苑出版社)就是很好的证明。总而言之,学术活动的国际性,使立璠兄的民俗学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开创了新的局面。至于加强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深化人民间的友谊,其意义也是不能低估的。

学术劳作的坚韧性


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切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韧性。学术研究更是需要韧性。没有“板凳愿坐十年冷”的韧性,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的。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曾被郭沫若誉为“文坛三绝”之一。立璠非常崇拜鲁迅,他把鲁迅的素描像挂在书桌的左上方,还配上自己书写的鲁迅诗句“文章得失不由天”,用以自励。鲁迅的战斗精神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民俗学,深入生活非常艰苦的少数民族地区考察,费十年之力克服种种困难推出了31卷《中国民俗大系》,就是学习鲁迅韧性战斗精神在学术研究上的表现。
立璠的学术成就,历来受到系和学校的重视。他的《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民俗学概论》,就是经过系和学校的推荐,分别获得了北京市和国家民委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他的论文《中国傩文化的民俗学思考》,作为汉语言文学系(后来改称为中文系)的两篇代表作之一,由我编入《中央民族学院建校四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他在荣誉面前一点也不自傲,不飘飘然,仍然默默地做学术研究。难能可贵的还不止此,而是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的表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校评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在系里就被否定了。当时校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也是系里最有威望的裴家麟(裴斐)教授,在学术委员会上提出调取立璠的材料直接进行评审。经过裴家麟教授等人的努力,学术委员会通过他为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候选人。遗憾的是正义有时也不能胜利,立璠最终没能享受特殊津贴。这不是他的过错,倒可以说是中文系的损失。在这种不公正的待遇面前,他胸怀坦荡,既不对自己未能获得特殊津贴有所不满,也不对获得津贴的任何人略置微词,虽然其中也有毫无学术成就可言的烂竽。他照常默默地在学术园地里辛勤耕耘,并且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这种学术成就的取得是任何人任何手段都不能阻挡的,也是无法抹杀的。
立璠兄的学术成就,前面说到的只是一部分,这里我再列举一些材料。他发表的论文有一百多篇,198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出版,他是该书中少数民族文学部分两位副主编之一,1985年他和友人合作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现在他还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职务。学术劳动的坚韧性,在他身上创造出了业绩。
学术成果的开创性,学术活动的国际性,学术劳作的坚韧性,三者是统一的,而又以学术劳作的坚韧性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前二者就不可能出现;但有了这个基础,前二者也未必能出现,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一些人长期不懈地苦读苦思,虽然比懒惰者略胜一筹,却不能做出什么成绩,更谈不上可以称道的成绩。所谓“皓首穷经,一事无成”者,自古以来不知凡几。其中的奥秘,就是个人才华的高下了。我不认为立璠是个天才,但我看他确实比常人聪明一点,使我佩服的是他的聪明表现在许多方面。我们最早比邻而居的房舍,是没有厨房和卫生间的最简陋的平房,房舍狭小,环境恶劣,暴雨来时门前就得用木板搭成小桥才能行走,有时甚至雨水往家里流。狭小的房舍根本容纳不了他一家三口同时读书学习。但立璠兄有办法,他自己动手,用砖块木料油毡在门前空地上搭建一座小棚屋,他就在这小棚屋里读书写作。他还制作了美观实用的沙发、板凳。显示出无师自通的泥瓦匠和木匠的高超手艺。他是系里第一批使用电脑的人,也许还是唯一创建网页的人。退休后他学习绘画,成绩斐然。近年来又掌握了驾驶汽车的技术,驾着车到处遨游。真是多才多艺,干什么像什么。如此聪明人致力于学术研究,当然取得辉煌成就了。
立璠兄转眼之间到了古稀之年。日本学者多湖辉写了本书,叫做《六十岁正当年》。照我看来,学有专长的学者,七十岁也是正当年。我国当代学者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就有到七十岁才开始大量发表著作并获得盛誉的学者。立璠兄在四五十岁就发表论著,并且早有令名。现在庆祝七十华诞,我觉得这是一个阶段小结,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光明灿烂。我在这里祝福立璠兄健康长寿,祝贺他已经取得辉煌的学术成就,并预祝他在未来的岁月里,创造出新的辉煌业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