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倩】神话图像阐释: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王倩】神话图像阐释: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对图像的阐释其实是对其文化意义或思想性的一种探寻过程。意义是具体的,与其生成语境密不可分,这是解读图像意义的前提。
  情境性是阐释首要条件
  客观地讲,图像阐释的规约性问题在神话学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一些学者强调。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学者大多为考古学者出身。学者英伍德较早提出神话图像的解读原则,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化高度。这位旅居英国的希腊学者先在一组雅典瓶画上所描绘的追杀场景解读中提出,将历史与文化背景纳入图像阐释的因素之中,继而又倡导以系统阐释原则代替文化经验论来解读图像的观点。可惜的是,尽管英伍德本人作出了很大努力,对其理论作出回应的学者却寥寥无几。与此相反的是,这种论调却引起了不少古典学者的非议,原因是这种解读的方法基本颠覆了古典学界关于某些神话形象的定论,与文本所记载的意义不符。
  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考古学界的新发现及其理论的更新对神话学的渗透,以及人类学关于“写文化”反思潮流的介入,神话学界关于图像阐释的原则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学者卡彭特指出,神话图像其实是物质文化的主体部分,物质性是其首要属性。在解读这些神话图像时,要避免两种危险:“其一,就是忽略情景(譬如,图像所属器物的类型,器物的用途,器物制造的年代、地点以及出土的处所等等),这使得图像成为一团漂浮在共时性边缘的新鲜物或抽象符号,很少就此赋予我们与其相关的人们的鲜活气息。另外一种危险是将图像单单视为一种视觉的产物。艺术家在选择要做什么时总是富有选择性的,包括那些形象的创造也是如此。在一幅雅典艺人为雅典人创造的日常图像场景中,艺术家没有理由将我们想看到的细节纳入其中,相反的是,其顾客所希望看到的东西被理所当然地放入了图像之中。”这种立场其实体现了这样一种观点:图像不单单是一种物质性的符号,还是一种文化与历史的产物,因此,图像的阐释与其生成情境密不可分。自然,这种类似于考古学阐释规约的主张并没有遭到非议,因为情境性是神话图像阐释的首要条件。
  跨学科对话下的外向阐释
  问题的关键之处是,阐释原则仅仅是一种具有预设性质的通用法则,更为重要的是阐释实践中的行为与成果。
  实际上,学者们在理解图像意义的过程中,已经在无意识间形成了两种探讨的类型:内向阐释与外向阐释。所谓内向阐释,是指学者们关于神话学自身问题的一些思考,而外向阐释则是指神话学者与其他学科就相关话题形成的一种对话。从本质上看,二者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关联。
  在众多的图像阐释中,一种比较突出的趋向就是,阐释神话图像尤其是史前神话符号的意义与功能,这一点几乎成为每一位神话学者的核心工作。不过,对于某些图像与符号的象征意义,学者们尚存在一些争议。譬如,关于眼睛符号,就存在许多意义理解上的差异。尽管存在一些分歧,大部分学者都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今天看似普通的很多图像与符号,其实都是史前时代人们崇拜的神明形象,具有一种神圣性。在这种观点影响之下,神话学界由此产生了对史前神话符号象征意义与功能的探讨,很大程度上成为20世纪图像阐释的主流。
  一些富有批评意识的学者强调探寻图像结构性意义。对于图像叙事而言,叙述的视角其实涉及图像创造者看待图像的态度问题,这一点也是阐释学所强调的视界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问题被从事多年希腊考古的学者马丽娜托斯所强调。马丽娜托斯的研究表明,米诺图像的叙述视角以崇拜者为中心的内视角,而不是像埃及图像那样以神明为中心的外视角。单就这一点而言,就可以判断米诺的宗教形象是主观的视角,而埃及的艺术则是客观的视角。这就表明,神话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神话学与阐释学、叙述如何结合起来,建构更为有效的模式,以便从图像资料中探索更多人类过去的信息。
  与此同时,神话学者也越来越关注文本叙述与图像叙述之间视角的差异性问题。比如,视觉艺术家如何从神话故事中汲取灵感并将其应用到艺术创造中?诗人与画家对同一个故事的叙述手段有何差异?学者夏皮罗对希腊瓶画与荷马史诗叙述视角的对比研究表明,图像叙述背后有着比文字叙述更为深远的口头传统。这种研究方式表明,神话学者在图像叙述与文本叙述之间视角的转换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吸收了相关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较之于神话图像功能性象征意义的阐释,这种解读较少地具有主观性。但这类研究并不意味学者们可以避免主观偏见对研究对象的影响,任何一种阐释其实都是对图像意义的建构,只不过存在偏差程度的大小罢了。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阐释的误差,同时发现一些新话题。
  另一方面,神话学界关于图像在物质性方面的探索有所欠缺,这就导致了对图像物质属性认知的局限。只要对比一些神话学与考古学论著之间的差异便可知道,神话学者在图像的物质性方面的努力远远少于考古学者的工作。自然,考古学学科的属性使得其关于图像的表述重点在于物质文化,但这并不能够掩盖神话学者对图像物质性侧层面阐释的不足,更多的学者将图像的阐释放到了其思想性方面,物质性叙述方面的东西被忽略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学者们没有努力,学者卡彭特对希腊瓶画的物质性解读表明,神话学者在这方面还是有所建树的,但力度不够。图像意义的阐释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具有历史性,随时都会发生变化。但图像本身具有的物质性,譬如所属媒介、制造质材,这些层面的属性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而言,这方面的阐释更少地带有主观性成分。但这就涉及外向阐释的问题,属于跨学科对话的范畴。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神话学者关于图像的阐释理论尚没有足够的包容能力,需要在理论加大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力度。近年来图像学领域,尤其是考古学领域相关的图像理论尚未被有效引入神话图像的阐释中,另外,比较文学中关于形象学方面的知识也有待于众多神话学者的进一步借鉴。理论层面的操作依然是一个有待于发展的领域,对于热衷于神话形象阐释的学者而言,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