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愿意活在过去的人
冯骥才:愿意活在过去的人
http://www.mangopic.com/news/CH/201218/0F0EBIJFJHABGGE6F8BH.html
12-01-08 14:24:46 来源:3
冯骥才,69岁,骨子里流着“老中国血统”的公民,一个不希望年文化消失的人。
他工作的地方叫冯骥才艺术研究院,他是一个有着自己的视角、思维方式的文化“建议者”,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
生活在天津,他关心天津每一寸“老”地的未来,他关心每一个民间老手艺的来踪去往,他穿着懒汉鞋走街窜巷子,只希望过年时挂到你家墙上的“杨柳青”不会消失,让那些过年敲单皮鼓的、吹唢呐的、舞龙旗的,连同扛软硬对联的都各有活计。只希望那个人人经走的老中国还带着那股子味儿。
相比活在当下的现代人,他是一个真正愿意为我们的回忆而活在过去的人。
冯骥才:愿意活在过去的人
天津人好咋呼,好凑热闹,搁几十年前,年节要来的时候,净是些在街上看热闹的“天津卫”。扫开记忆的灰尘,再瞅瞅现如今的街景,除了几个行色匆匆的过路人之外,还真的很难找到新年的影子。
冯骥才就生活在这两种情景对比之中。
作为40年代出生的老天津卫,冯骥才在这种“冷热”交替中站出来,掀起了反潮流的“年文化运动”,在每年周而复始仪式化的过年方式中,告诉我们“年”对于这个国家存在的意义与真谛。
很多人都在批判,批判现如今人们忘掉中国老文化的传统,而这个即将奔70的冯骥才不仅说,还坚持做给你看,他带着天津大学的一群孩子进了制作模板年画艺人的小院,用行动践行那些矫枉且不过正的言辞。
冷却的社会,捂热的情怀
年年到这个时候,就有人问他,新年怎么过?
在冯老看来,对过年有着憧憬无非是因为对生活的崇拜。每每此时,他都将自己融进中国这个血脉相融的种族里,思考一个全民共性的问题——这一聚是为了一桌子鸡鸭鱼肉的吃食,还是为了一桌子手肘相接的亲人?
冯老有个小名,叫大冯。相比于学术界那个搞研究的冯老,生活中的大冯对于过年这个节景,有一种最朴实的情怀。
记得有一年如以往一样,冯家人聚到一起,做饭的做饭,贴窗花的贴窗花,要摆桌子的时候,他方才想起来一个最重要的事儿——没酒了。大冯朝着一屋子人发起了牢骚:“你们这都忙活些什么?最重要的东西都没个着落。”
捞起衣服带上围巾,大冯蹬起自行车就往外走,一路往下寻,总算在一个犄角旮旯找到一个小杂货铺,趴在窗子上看到几瓶在此刻极吸引人的果酒。赶紧敲窗子,结果里面的人摆着手说:“过年了!不卖了。”
一充血,一着急,大冯喊了一句:“就差这一瓶酒了。”屋里的人一愣,叹了口气,开了门,屋子里炒菜涨出来的热气一时间扑面而来。
接过老板递来的酒瓶,大冯立马捂进衣襟儿里往回赶。当这温热的果酒倒到桌子上每个人的杯子里时,这一刻让他特享受。
多少年之后在回顾那段过往,大冯仍旧难忘。那是一种根本无法言表的情怀,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喜欢将情感冰封在面具下的社会。
“过年的这一天意味着故乡、热土、父母、家园、血缘、根脉。这一天的文化是人们创造的,这一天的团圆时刻也是人们自己规定的。因此,这一天的氛围是激情、温馨、和谐与富足。”
文化是“年”的根基
2007年冯老去北京参加了两会,递了一个“春节假期前挪一天”的提案,结果除夕就因为大冯的这一建议,被国家定为了法定假日。
2010年,他又说春节得申请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年文化这个东西真的推进了世界文化保护的舞台。
在冯老看来,不止他一个人要过好这个年,大家都得好好过个年。
“年是一个太美好的节日了,春节的文化又是一种让人难以割舍的国人文化情结,将春节申遗,如果成功了其意义将非常重大,表明它得到世界的公认,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文化贡献,。同时全世界就会更加重视这一重要的节日文化,从春节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道德准则、价值观,认识我们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
虽然已经是奔七十的人了,这老小孩儿还如以往一样精神着。一到年节,他就特别忙。但其实,在这些提案的背后,是这位年近七十的长者更多方面的努力,不仅仅是一两句纸上的口号,还有些是你们看不见的努力。这其中就包括以春节为土壤的各种民间老手艺的保护,比如刻版年画。
在一次与一位刻板老艺人聊天时,得知其没有得到政府补助,他十分气愤,当即便立下字据:“冯骥才欠***老艺人五万元整。
冯老说自己不过是个文人,若真想保护这些个好玩意儿,也只能卖卖字画与自己的老脸面,所以这么些年,冯老还是因为心里头对于这些好东西即将消失的不落忍,留在了第一线。跟着一群十几二十多岁的姑娘小子们奔走在田间地头,民房旷野。
从开封朱仙镇年画普查到豫北的内黄、安阳、滑县等地“印制神像”的寻访,从天津附近以杨柳青、桃花坞为中心四射的村屯年画作坊,到震后北川地区羌族年画保护,冯老走南闯北,为的就是让些好东西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出生活的舞台。
经过10年针对年画产地的田野普查,冯老牵头出版了22卷《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和14卷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准备推动中国年画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成绩斐然,冯老看上去却依旧忧心忡忡。每天仍旧奔波着的他只能在年底抽出一点时间把眼睛里长出小瘤子切掉,本该眼睛痛,他却心先痛,“心疼、累,你知道我每天看到这些个求我帮忙保护的信有多难受吗,就在那一刻,我觉得我特别的失败。” 冯老不无惋惜地对记者说。
“你把祖宗留给你的‘神鞭’剪了?”
《神鞭》里,玻璃花见到剪了辫子的傻二惊得嗓音变了调儿地说:“你,你把祖宗留给你的‘神鞭’剪了?”
傻二开口道:“你算说错了!你要知道我家祖宗怎么创出这辫子功,就知道我把祖宗的真能耐接过来了。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
《神鞭》外,这个让人玩味的议题同样留给了我们关于“年”的思考。
鞭可断、神却不能失。冯老认为,“如今,春节已是一半过年,一半文化。但由于长久以来,一直把年文化当作一种旧俗,如今依旧不能从文化上认识年的精神价值。”
在冯老眼里,年文化在这个一切面向现代化的节景里风雨飘摇,却又最终有了个位置,那源于这个民族的一种精神,扎根于血脉相连的情怀土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节日拥有如此巨大的情感凝聚力。我们就是凭着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传统的文化软实力,使得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对于节日的保护,虽然都在说专家,政府,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老百姓,节日文化和别的文化遗产不一样,后者的传承靠的可能是一个村落、几个艺人,而节日的传承人是广大人民。每个人都是节日文化的携带者,也是传承者。只有人民过上了节日,我们的节日文化才能代代相传。”
百姓过的是小日子,但要让小日子真正过好了,需要更多有大情怀的人,去包容,去保护,去弘扬,当然还有去警醒:
“复兴不是复旧,而是从文化上进行选择与弘扬。现在要紧的是,怎样做才能避免把传统扔得太快。太快,会出现文化上的失落与空白,还会接踵出现外来文化的“倒灌”和民族心理的失衡。 ”
冯骥才:一半是习俗,一半是文化
冯骥才病了,眼睛里长了小瘤子,刚做完手术的他,眼睛被缠上了绷带,别说工作,就连电话都被强制性停掉了。
年近七旬的冯老被圈里人成为“停不下的永动机”,如此突然的眼疾让他身边很多人都感到意外,“这些年从没见他这么久没来办公室的,特别是在要过年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谈到年文化保护,就一定是要找冯骥才这个人的。”
的确,也就他这么个性情人才这样谈吐“年”这股文化味,道出“年”这祖宗根。
有了集体记忆,节日才可以传承
芒果画报:又要过年了,冯老的春节一般都是怎么准备的。
冯骥才:这个问题,总有人问,虽然年年有新意,但我的一些个老习惯还是保留着,腊月十五这天,无论天气晴好还是阴霾,我都会轻装上路,转转郊区农民的集市,有时候去西静海,有时候去独流,有时候是杨柳青。十六、七、八再选个日子到天后宫挑点香烛、绒花之类的,在年三十儿之前和着老吊钱、福字和灯笼就这么挂起来。年货自然要备的,一般我都备足八样。祭祖这事也不会马虎,“天地”、“亲”和“师“还是要拜的。
芒果画报:在看到很多年轻人对于新年的另一种“过法”时,您会有怎样的感受。
冯骥才:无论这些年轻人有着怎样的过法,我们都不能过度的苛责他们,还是整体的社会认知没有跟到位。有了集体记忆,节日才可以传承。培养节日文化情怀,必须从孩子们开始。如果他们没有这样的文化成长氛围,只是每天面对着电脑,我们的节日建设是不可能的。
芒果画报:冯老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春节应该被保护?
冯骥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开始注意到非物质文化的消亡,强烈感觉到我们自己的文化因子越来越少,很多文化转瞬间就没了,于是渐渐开始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特别喜欢古代关于责任的一个词,叫“舍我其谁”。我们这代作家都有很强的社会良心,都有这样一种精神。
问题其实源于当下鄙俗化的潮流
芒果画报:在这个过程中,您都碰过怎样的问题?
冯骥才:问题其实源于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放肆的粗制滥造,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
芒果画报:是社会本身造成的,还是制度造成的?
冯骥才:这跟社会没有什么关系,这跟市场有关。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
芒果画报:您之前就说过,年一半过的是老习俗,一半过的是文化,老习俗我们能通过各种有型的老手艺而保护,那么另一半文化又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去保护呢?
冯骥才:其实“年”跟咱们传统的许多节日文化一样,最重要的不是保护,而是传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知道传承什么东西。我认为节日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传承节日的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些全民共同认可的精神力量,这是节日最重要的、最需要传承的因素。所有的节日都有它的精神,而春节最重要的精神内涵便是团圆,只有唤起人们心中那些对春节的情怀与情节,让大家有一种共同的回忆,就够了。
没有情怀,就传不了文化
芒果画报:您讲到春节的情怀与情节,现在似乎人们越来越不看重这个了。
冯骥才:是的,传统节日的淡化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节日情怀。没有情怀,拼命宣传吃粽子、吃月饼是没有用的。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情怀?因为我们没有记忆,小时候没有端午节的记忆、七夕的记忆,自然到这个时候就没有这种感情产生。但春节就有,你人在纽约曼哈顿,春节晚上你也会给家里人打个电话,这情怀到时候会发作的。没有情怀,就传不了文化,文化越来越少,你的精神生活就越来越空虚。
芒果画报:在各种文化保护方面,冯老都尽着自己的责任,可为什么您要说自己是个文化保护的失败者?是觉得自己无法挡住时代的大步伐吗?
冯骥才:是在逐步地实施各项工作之时,发现很多我无能为力的问题,比如说,农村的城镇化。城镇化会把前10年的抢救成果化为乌有。今年过年,我去杨柳青看一个做年画的老艺人。一进门就发现他脸色不对,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这里36个村都要城镇化,全部住进楼房。杨柳青三十六村很有名,本来是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婆领媳做的。如果城镇化了,没有农耕生活了,文化的土壤和空气都不一样了,文化不就涣散了吗。
现在真的非常需要年轻学人能够站出来捍卫自己的文化。当然,我们为很多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颁发过纪念牌,但是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而且他们已经太老了,需要年轻人来接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