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留洋”80载年画回家我的搜狐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留洋”80载年画回家我的搜狐

2011年11月08日10:49
<DIV id=main class=area sizcache="1" sizset="0"><DIV class=left sizcache="1" sizset="0">渤海早报



<DIV class=right sizcache="11" sizset="1">

<DIV class=mainCont sizcache="11" sizset="1">  本报记者 杨扬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日前闭幕。这场云集了国内外木版年画专家学者的盛会上,发生了不少或饶有趣味或意味深长的插曲。

  外国人的中国年画情

  多年来,关注木版年画、热爱木版年画、研究木版年画的不仅仅有中国人,在中国木版年画的普及抢救和调查研究中,许多外国学者专家也作出了贡献。此次活动中,就发生了不少外国人与中国木版年画的故事。

  6日上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James Flath带来了80年前由一位加拿大人在中国收购的一幅杨柳青年画《子孙万代童子图》,并把这幅年画赠送给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木版年画研究基地。80年前漂流到海外的年画又回到了中国。当天下午,来自英国的收藏家冯德保专门向冯骥才展示交流了他收集研究中国木版年画的成果和发现。冯德保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来到中国收集木版年画,当时他就发现中国木版年画正面临衰退濒危的困境。多年来他深入中国乡村,收集了中国木版年画和民间画6000多幅,其中明清时期的旧年画就有1200多幅,他还建立了欧洲木版年画基金会。他发现不少梅花坞年画流入日本后被日本人翻刻仿制的现象,对中日两国同题材年画的辨别有许多心得体会。他还在一次拍卖会上突然发现两幅年画刚好可以与他手里已有的两幅拼接成连续的场景。冯德保的发现和研究引起冯骥才的很大兴趣。

  冯骥才自称“失败者”

  由于冯骥才多年来不遗余力的奔走呼吁和抢救普查研究工作,民间文化(非遗)的重要性日益被政府和公众认识。但冯骥才却自称是个文化上的“失败者”。在本次活动的记者发布会上,他说:“我常常陷于无奈,对很多传统文化和遗产都没有力量挽留。我曾发出了多少声音,想多留点城市的记忆和特色,但现在我们国家的600多个城市已经变得差不多一个模样。我每年都收到太多信,到处都有人向我求助,希望帮忙保留一些马上就要被拆毁的古老东西。但我不知该怎么回信,因为我除了写点文章、说些话,什么实际的忙都帮不上。但不能因为无奈而不行动,作为知识分子,必须要尽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呼唤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良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