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义盛做”木版年画传人:我不想成为最后的传人

“义盛做”木版年画传人:我不想成为最后的传人

天津北方网讯:一提起天津年画,大家只想到杨柳青,却很少有人知道东丰台。

  清末民初,宁河县东丰台、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县是近代北方地区的三大年画产地,而丰台镇又是销往内蒙古、东三省的集散地,兴盛一时。

  冯骥才评价,东丰台年画具有“北方乡土质朴厚重的气质”。

  然而,这项诞生于明末,兴盛于清代中期的乡土艺术,却令东丰台木版年画的第五代传人,63岁的董静老人忧心忡忡。

  受假冒东丰台年画的印刷品冲击,完全采用传统工艺手工绘制的东丰台木版年画,今年几乎已经断了销路,大量积压。更为严峻的是后继无人。董静最担心的是,也许他就是最后一代东丰台年画的传人了。

  “义盛做”农家院里的老字号

  一早,董静给老伴做好早点,照顾老伴吃饭,然后拿出一张纸条,写上“按时吃药”,贴到家里的大镜子上。

  由于60岁的妻子去年得了脑栓塞,经常忘事,董静不得不时刻提醒老伴。

  “我进画室,一画就是半天,照顾不了她,所以就给她写纸条。”董静说,这是他想的权宜之策,但让他郁闷的是,老伴经常忘了看字条,所以他就写很多张,放到老伴经常待的地方,而这份仔细也是常年画画养成的。

  董静是宁河丰台镇北村人,东丰台“义盛做”木版年画第五代传人。

  所谓东丰台其实就是宁河县丰台镇,因在北京以东,过去为区别北京丰台,故称这里为东丰台。

  董静的木版年画工作室其实就是他的家,一处普通的农家院,院里种着黄瓜、豆角等蔬菜。

  院门左侧的屋子是董静的画室,一张长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农闲时候,董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8:00左右,董静走入自己的画室,桌子上是他前一天还没有画完的一大幅“宁河四宝”图,白色的宣纸上,毛笔的墨迹勾勒出匀称的线条,芦苇、紫蟹、稻谷、银鱼宁河四宝并陪衬上可爱的胖娃娃……董静的画中带着浓郁的宁河地方特色。

  十月是宁河钓蟹的季节,也是旅游旺季,但董静说,他创作这幅作品不是为了挣钱,而是计划参加近期的一个民俗艺术展览,以便推广东丰台年画这门传统艺术。

  董静创作年画不用打底稿,而是想好造型,拿起笔来就往宣纸上画,一气呵成。老人并没有上过专业美术学校,学画是受本家叔叔董德伟的影响,而董德伟是“义盛做”木版年画第四代传人。董静说,年轻时,他跟着叔叔在画社里工作,常年耳濡目染加上他的悟性也就成了专家。

  而木版年画工序复杂,首先要构思创作图案,并用白描的手法画在宣纸上,然后就要选择适合刻版尺寸的木料,把画好的纸张反着粘贴到木板上,这样还不能直接雕刻,而是要用手指蘸水一点点把空白的宣纸搓掉,让木板上只剩下墨笔的线条,这时才能拿起刻刀按照线条一点点把图案镂空出来。最后的工序是利用刻版再把图案印刷到纸上,再由工匠给画上的人物、景色手工上色,一幅真正的木版年画才算完成。

  “这一套工序全部手工。”董静说,他创作一套刻版最快也需要一周左右。如今会全套这种传统手艺的人不多了。

  七张小年画能抵飞鸽车

  年岁大了,眼睛有些花了,所以画一会,董静就要休息一下。

  画室的墙上挂着他几年来创作的版画作品,还有参加各种活动时候的照片,董静的休息方式,就是踱着步子,看看自己多年的“成绩”。

  在照片中,一幅与冯骥才的合影被董静特意放大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冯老师是懂年画的。”董静说,今年年初的一天,冯骥才带着几个人来到他家访问,并对东丰台年画艺术做了详细了解,这让董静兴奋得一夜未眠,在传统艺术上能得到冯骥才的认可和指导,不是每个民间画家都能有的待遇。

  对于东丰台年画,冯骥才经过考证在2月4日撰文,东丰台年画具有北方乡土质朴厚重的气质,早期画风更是与杨柳青年画相去甚远。东丰台年画用色不像杨柳青年画那样细腻淡雅,而是用原色,着色很重,对比强烈。“其画版直线多、曲线少、色块多、线条少,因之结构紧凑结实,画面具有整体感与分量感。”冯骥才说,这正是他由衷喜欢东丰台木版年画的缘故。

  “虽然现在没人知道东丰台年画了,但过去我们的年画可是很风光的。”董静说,清末民初,宁河县东丰台、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县是近代北方地区的三大年画产地,而丰台镇又是年画销往内蒙古、东三省的集散地,曾兴盛一时。建国后,镇里一直有年画作坊,上世纪70年代东丰台年画专供出口,创汇10万美元,成为天津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创汇大户。董静记得,当时他画七张小的东丰台年画就能抵得上一辆飞鸽自行车的价钱,而卖画收入当时养着画厂100多人。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生产中断了,从此东丰台年画就开始没落了。”董静说,由于重视不够,东丰台年画逐渐少人问津,而杨柳青年画变得一枝独秀,以至于人们只知杨柳青不再知道兴盛一时的东丰台年画了。

  “李鬼”欺负“李逵”

  中午时分,董静放下画笔,开始了他的另一项“休息”方式——做饭。

  由于妻子生病,除了画画,董静还要担负整个家务。董静的儿子在唐山上班,也很少回家,帮不上他,而对于他会的这套传统手艺,孩子们并不感兴趣,也学不来。而他的小孙女喜欢画画,一回到家,就学着董静的样子,拿着画笔颜料画个没完。

  “我想好好培养一下这个孩子,毕竟老的东西要传承下去。”如今董静开始意识到东丰台年画的传承问题,但对于这些旧的传统艺术,当地的年轻人几乎没人愿意学。

  会设计绘画图案、能刻木版、懂得上色技巧,如今这样的年画师傅整个丰台镇超不过5个人,而且年纪都是六七十岁了。而在董静的工作室中会上色的工匠年纪最小的也已55岁了。

  “我也想招几个年轻人到我这来工作,我好培养一下,但是难呀。”董静说,自己虽然是东丰台木版年画第五代传人,今年天津市又向国家申报他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但他的工作室还是作坊运作,日常运营的经费都靠卖画,而他的收入不固定,去年生意好卖了7万元,而今年从年初到现在他的画销售额还不到1万元。因为错误估计了行情,他年初把去年的收益都投到了画室扩建和购买了大批木板材料等,如今已入不敷出。

  “雇一个年轻的画工,每天没有100元工资,养不了家,谁来呀,可我又给不起。”这就是董静遇到的困境,为了能把画室维持下去,积攒收入,现在董静除了画画,又开始接村里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给人家操持会场或录像刻盘,挣点“外快”,但忙碌的生活中是董静的无奈身影。

  “没人和我学画不说,现在有人又看上‘东丰台年画’这个品牌,做起了盗版。”对于今年年画突然滞销,董静无意中发现了原因。几个月前,他到市内办事,在一家印刷厂发现大批量的用丝网印刷制作的东丰台年画,经过他调查了解才知道,原来有人仿制几块图案,然后利用现在的印刷技术扫描制版批量印刷,盗用东丰台木版年画的名字偷偷投放市场。

  董静说,木版年画的价值就在于全部是手工,虽然是一个刻版,但由于后期人工上色每幅画之间都不同,而印刷品是完全一样的,并且画的颜色显得漂浮,没有手工绘制得厚重质朴。但是又有几个购买者真的是内行,懂得这里面的奥秘呢。

  这种“偷工减料”的工业化生产,对董静的传统手工业作坊的确冲击不小。而传统工艺技术要求高、成品出活慢、市场价格高,所以在商品市场竞争中,董静处于劣势。“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吧。”董静说,能维持就维持,维持不下去,也许他就是最后一代东丰台年画的传人了。

TOP

再次反映出知识产权保护在民间领域的严重缺失
“中国民俗学论坛”QQ群:9768275。欢迎实名加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