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莲花落
http://www.sxkp.com 2009-3-20 8:55:00 新华网
自由市场是好热闹,做买卖的人们还真不少,张大爷拿的一筐大红枣,拉开腔调喊声高:哎,快来买是快来挑,我的这枣儿是核核小,大枣儿是小核子,小枣儿是没核子,随便你拣来是随便你挑,核核大了不用你们掏票票。
旁边有个愣后生,提溜的花生是两大包,见张大爷的枣儿卖得快,也学上伢的腔调喊声高:哎,快来买是快来挑,我的这花生是仁仁小,大花生是小仁仁,小花生是没仁仁,随便你拣来是随便你挑,仁仁大了不用你们掏票票。
这是曹强老先生的经典作品《卖花生》。太原莲花落,用太原话唱才地道,可惜在这里我们只能写下来。事实上,1998年以后,随着著名演员曹强退休和尹海鹏的归隐,这样的唱段,已淡出我们的视线将近十年。
本次传统音乐研讨会的演出舞台上,莲花落再次失语。有人记得曹强的《卖花生》,也有人一直珍藏着尹海鹏“不机迷”的VCD,但在更多人那里,此二人之后,太原莲花落再无传人。
■辉煌 莲花落那时很火
曹强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说莲花落的,在这之前,他曾经是一个普通的相声演员。为了走出一条新路,开始四处找人学习民间的莲花落,终于在1963年首次在晋祠庙会上给太原观众表演了他的处女作《三进太原》。没想到,这一演了就演了几十年。
太原莲花落又名太原莲花乐,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一般是一个人表演,用七块板来伴奏,其中两大五小,与快板用的乐器一样。由于曹强所创作和表演的莲花落,是在认真研究晋中莲花落的基础上,从语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节奏、板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和改革,尤其是语言上,从原来的晋中话改为了具有山西代表的太原方言,并结合了普通话语音和搜集提炼而来的民间词汇,使其语言更加的性格化、形象化、生活化,所以根据创立后的风格特点和使人快乐的宗旨,把它定名为“太原莲花落”。
曹强说,“我从1963年开始表演晋中落子,段子是以改编为主,没想到在农村演完以后,效果非常好,后来就开始在太原和平剧场演,知道和喜欢的观众越来越多。”
曹强表演莲花落25年之后,山西省曲艺团的相声演员尹海鹏也与莲花落结缘了。尹海鹏回忆说,他第一个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一则家具城的广告。“迎泽大街办了个家具城,里面的家具是爱煞人……”
时至今日尹海鹏都能回忆起当时人们争相模仿广告词的情景。因为首次将太原莲花落的元素加入广告中,非常新颖,在广播和电视中一播出,立刻受到关注,不仅大人们模仿,很多小孩子也在游戏中边玩边说,互相取乐。那时,太原市可以说无人不知这则生动有趣的莲花落广告。之后,尹海鹏开始着手改编一些段子并搬上舞台,如《酒换油》、《称呼》等。因为受到观众们广泛的欢迎,曹、尹二人一度成为山西各大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
■荣誉 二杰曾经的荣誉
在当年,太原的大街小巷,有喇叭的地方都有曹强的声音。曹强去演出,演出前舞台的喇叭里放的就是他要演出的段子。1992年,山西音像、山西教育音像、海南音像三家出版社联合为曹强录制了三盘《太原莲花乐》磁带和一盘相声。“每盒给我1000元到2000元”。当时普通上班族的月工资还不到100元。
曾在山西文艺广播电台做主持人的陈红回忆,当时,太原莲花落作为太原地区唯一的地方曲种,参加了北京举行的全国曲艺会演。在表演后的专家讨论会上,姜昆等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曹强创作作品的年均数量比六七十年代多一到两倍。
与此同时,入门较晚的尹海鹏也开始大量出作品。短短十几年,他推出30多个新作,在2004年出版的VCD中收录了《称呼》、《夸太原》、《解扣子》等20个经典作品。
■窘境 后继无人难以延续
退休多年之后,这个心结也一直困扰着曹强。曹强对此充满忧虑。“过去我也曾带过一些学生,有条件好的,也有条件较差的,但是到最后却没有一人能够算是真正接受了这门艺术。”
在40多年时间里,向曹强学习太原莲花落的人一直没有间断过,尤其是在莲花落最兴盛的20世纪80至90年代,主动上门拜师学习的人有工厂的工人、宣传队的演员、学校的学生等,但最终坚持下来一个也没有。曹强说,成年人学习的目的性太强,很快地学会几个段子,就好像掌握了一门技术,作为在单位里的一个跳板,当愿望实现以后,就不再学习了。小孩子学习,则更多是由于家长喜欢,当孩子课业繁重时,也就慢慢不学了。所以,太原莲花落面临着后继无人、无法延续的现状。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里有一个曲艺班,学院以学相声、快板为主,因授课老师是曹强的弟弟曹立,所以开设了太原莲花落课程。其中有一些学员能够学说和表演一两个作品,但在曹强看来,他们从表演的技艺上还显生疏。能否在太原莲花落的艺术道路上继续向前发展,仍是个未知数。
1998年之后,尹海鹏转到幕后主要负责创作工作,也淡出了太原莲花落的一线舞台。目前,他仍在坚持教学。尹海鹏说,现在的孩子们都讲普通话,会说太原话的都很少,要学莲花落,先得教会他们说太原话。连太原话都没人讲了,怎么传承太原莲花落?
■败退 观念和关注度的缺失
从1998年曹强正式退休以后,莲花落的演出就开始减少。曹强说,“我不再参加单位的演出,演出场次少了很多。另一方面,是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开始多样起来,听的看的东西都多了,单位也不一定再搞节目联欢了,所以请我演出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
观众关注程度大大降低
2002年,曹强参加了晋冀鲁豫“山河杯”曲艺大赛,曹强被授予“终身成就奖”。曹强说:“比赛完以后,有一家出版商找来了,态度非常诚恳,价钱也合适,感觉能合作,就录了3盘VCD。”这套三碟装的VCD由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其中包含了《立竿见影》、《卖花生》、《窦仙姑》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是,作品推出之后,反响却没有1992年的磁带那么火热了。
曹强说,观众对这种曲艺形式的关注程度已经大大降低。现在,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享受的方式越来越多。人们不再需要排队买票来等周末的文艺演出,只要坐在家里,按一下电视的遥控器,想看什么都行。在工作之余,一则手机短信,似乎比听一段太原莲花落来得更让人痛快。还有谁会来主动学这些传统曲艺艺术呢?
未给艺术家带来经济收益
40多年来,太原莲花落也并没有给两位艺术家带来太多经济上的收益。曹强在文革期间的每场演出补助是0.20元,到1998年退休补助为50元。按照这个标准,假如学员学成之后进不了专业团体,要想靠莲花落养活自己都困难。根据太原市文化局艺术处的统计,2005年尹海鹏演出了不到10场,演出地点主要是农村、学术会议和企业庆典,表演收益每场1000-2000元不等,与15年前的演出报酬基本持平。2006年初,曹强被邀请去吕梁演出,一场收入3000元。这样的报酬,老人已经很满足了。但是,与现在演出市场中随便演一场就上万元、十几万元的歌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问题出在体制机制上
有专家在研讨会上指出,一方面有演员,一方面有需求,为什么曹、尹二人却离我们越来越远?问题出在国有演出团体的体制机制上。让这些艺术家和观众保持联系的,应该是个制度媒介。这个制度媒介有宽窄两种含义。从宽的方面讲,在太原市的经济及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公共文化投入并没有实现同比增长。从窄的方面讲,我们可以思考,一个国有歌舞团的负责人是否一定会有发展这个民间曲艺品种的强烈动机。
官方关注度的缺失
而在曹强老师看来,这个问题就更加直观,“主要就是观念问题。”虽然太原莲花落很受欢迎,但从创立至今,有关部门从没主动筹办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专场晚会。在从艺56年之后,在一批艺术家同行的关注和响应下,曹强才终于举办了从艺56年的首场专场晚会。这种官方层面上的观念和关注度的缺失,或许才是最应被尽早扭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