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非遗动态】热烈祝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培训班开班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非遗动态】热烈祝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培训班开班


  11月24号下午两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培训班正式开班,出席开班式的领导和专家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先生,省文化厅非遗处王纪元处长,省非遗保护中心王吉祥主任,省文化厅非遗处陈铁雷调研员,省非遗保护中心赵瑞雪副主任和省非遗专家、辽宁大学江帆教授。各地市、各单位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辽宁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台下就坐。
  王吉祥主任在开班式讲话中指出,非遗保护包括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而数字化保护以其在存储和传播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已成为抢救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辽宁省非遗数字化保护“起步早,起点高,基础牢”,近几年累计投入800多万元专向经费,相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受到文化部和专家学者一致好评!
  王纪元处长随后指出,至今为止,辽宁省共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项目248项,其中国家级67项、省级181项。“重申报,轻保护”,王处长指出今后要建立相关机制,对非遗进行动态评估与管理。稍后乌丙安先生对大家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专业培训:《非遗数字化保护及数据库建设——有关其任务和目标的话题》。
  乌老师讲非遗数字化保护,通俗解释就是将非数字化的非遗资源加工转化成数字资源进行保存和推动保护活态传承,通过建立统一标准、分类编码体系与核心元数据,实现标准化著录、结构化存储、多元化检索和网络化访问等四大功能,其中尤其要注意实现最大限度非遗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最后乌老师向大家推荐了三个非遗数字化网站:
  美国民俗中心网页:www.loc.gov/lolklife/index.html
  数字化指南网页:www.digitizationguidelines.gov/guidelineswww.digitizationguidelines.gov/guidelines/ccdo-overview.html

梁聪/文 刘智杰/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听乌先生讲座有感

有幸旁听了乌先生的讲座,再次被先生的博学睿智所折服,为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而感动。
      先生以幽默的自黑——”败走日本“开场,对比了90年代时期日本与中国就民间文化保护所做的努力。惊叹于日本90年代就具有分类清晰的非遗保护数字化技术,同时对现在的中国在这方面观念层面与技术层面的落后而深感焦虑。日本在1945年战败后,开始认真反思国家的何去何从,最终捡起了民间文化遗产,因为这是民众的精神之根。其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可以通过在小学生教材中收录民间故事略见一斑。而我们国家则经历了文革破四旧的错误路子,于步伐上落后于日本。同时,日本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有精确的时间段界定(西化之前的江户时代),而我国在这方面大抵是粗略模糊化的。
      先生旁征博引,着重讲解了对非遗如何进行数字化保护与数据库建设。在数据化保护的今天,应对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做到数据化、精细化。如采录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等不同的文本就应该有不同的保存与整理方式。可以就开头方式、叙事方式、结尾方式等标准将不同的文本加以比较整理,这样原形态的元素就转化为数据保存了下来。按此思路,我们可以对民间故事家谭振山的各种文本进行保存整理。
      先生提出,对于转型社会下快速消失的文化遗产,我们的态度应该是遗憾而乐观的。科技是把双刃剑,在加速文化遗产消亡的同时也给对文化遗产进行数据化保护提供了便利。我们应该加快抢救的步伐,使这些文化遗产永久鲜活地保存下来,为后代留下祖先们曾经的生活智慧之花。在数据化的今天,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工作是先录下来,然后进行分解,再进行同一遗产不同版本的比较分析。比如海城的秧歌、锦州的秧歌、朝阳的秧歌,同为秧歌,但动作有何不同?为何不同?当然分析的前提是数据化的记录与保存。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有感于身边正在消逝的文化遗产,为留下这份遗产而尽一份微薄之力。
      听乌先生讲座实为幸事,轻松而又沉重。轻松是为先生的幽默与搏学;沉重是为先生的话犹如当头棒喝,时刻提醒着当下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失职与责任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