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录一篇报道:
钟老的事业后继有人
《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11日第5版
尹虎彬
在北京师范大学迎接100年校庆之际,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钟敬文教授和董晓萍教授指导的5位博士生,于2002年5月28日和30日分别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应邀出席本次民俗学博士论文答辩的专家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法国远东学院。答辩委员会组成阵容强大,跨多学科,主要有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古典文学、历史学、俄苏文艺批评、文艺学等学科和专业,充分显示出民俗学正朝着一个面向多学科的新的综合研究的方向。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董晓萍教授说,今年参加答辩的评委与往年不同,他们都是由钟老生前安排好的人选,这次答辩会是按照钟老的遗愿来筹备和进行的。要做到钟老不在而其学术风范犹在。要让大师的光芒照耀在今后的民俗学事业上。这次评委四世同堂,形成独特的风景,他们中有钟老的亲密伙伴,忘年之交,有他的几代学生。随着学者的年轻化,这道风景将成为历史。
答辩委员会对今年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表示满意。他们认为,论文选题立意高远,气象宏阔,有的还具有开拓新领域的作用。贾放《普洛普故事学思想研究》,是在直接阅读普氏原著的基础上的理解性研究,让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普洛普学说的全貌和他的令世人仰慕的成就。庞建春《水利传说研究》以山西和陕西的旱作村落的水利传说为个案,打破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界限,论文具有国际视野。王晓莉《碧霞元君信仰与妙峰山村落香客活动研究》,从村落香客的视角,研究了京畿地区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郭必恒《史记之民俗学研究》首次进行了民俗学与《史记》的交叉研究。赵宗福的论文《西王母信仰的早期生成与演化》,把古典神话与民族志神话研究结合起来,别有境界。
以上论文,从选题到开始研究和写作,都得到过钟敬文教授的亲自指点;这些论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钟老对我国民俗学发展繁荣的基本架构,那就是在民俗学理论、民俗学史、民俗历史、民俗志研究等方面协调发展。
答辩现场布置庄重,室内后侧在墨绿色的壁毯背景下,安放着钟敬文先生的遗像,前面摆放着6位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大学何九盈教授认为,民俗学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很有地位,今天在北京师范大学看到了民俗学的光辉前途,希望大家继承钟老的遗志,将民俗学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