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学俱乐部2014年第二期活动举行
4月12日下午两点,北京民俗学俱乐部第二期活动在北师大主楼A701B如期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安德明研究员主讲,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唐小强主持。唐小强首先介绍了第一次来参加俱乐部活动的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博士生李桔松,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硕士生鄢丽娜和现当代文学所的硕士生肖炜静,然后由安德明老师进行主题讲演。安德明老师演讲的题目是“田野调查与家乡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
活动会场
安老师主要是结合自己的博士论文和这些年来对博士论文所涉及到的问题的思考来进行自己的演讲的。他首先介绍了自己当时选择做天水地区农事禳灾习俗研究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自己在学习和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以往许多博士论文的选题都是进行的有关家乡民俗的调查,因此受到启发,觉得家乡民俗的东西也可以拿来做文章。第二个是对人类学相关研究的思考。很久以来,人类学注重到陌生的地方做研究,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做研究是受到批判的。田野地点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典型性。那么,在家乡做研究是否合适?他结合著名人类学家闫云翔博士的意见和马琳诺夫斯基的选点原因,指出家乡研究其实也是可以的。第三个原因是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都进行的是有关天水地区信仰习俗和农事禳灾习俗的研究,因此博士论文继续做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最重要的是导师钟敬文教授支持他进行这样的研究。尽管如此,在他的调查和研究中,人类学异文化研究的规则,或者说研究的科学性的问题始终与自己如影随形。
他指出,家乡民俗学研究中要采取三种手段来实现研究者的学术抱负,第一种是将熟悉的地方对象化,第二种是将熟悉的人对象化,第三种是将熟悉的文化现象对象化。家乡民俗学的研究中要注意搞好人际关系,这是我们顺利开展田野调查的基本保证。我们要运用各种方法来建立我们的田野关系网。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持和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与研究对象之间是一种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所以我们始终要明白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做田野具有许多优势,例如省钱、省力、语言或者方言上的优势,还有文化的理解上,处于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明白许多行动背后的特殊含义,以及与村落相关的许多特定内容。就家乡民俗学的研究本身的劣势来说,除了这种容易发生熟视无睹的情况外,还容易发生天然的认同对进一步探讨的影响。
安德明研究员在做主题演讲
对于博士论文的写作,安德明老师指出,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研究重点和写作内容。他谈了他博士论文写作的三个经验:一个是要随时与导师沟通、联系。第二个是要在深入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更加广泛地阅读有关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以对自己的研究有所启发,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别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就这些问题跟别人进行学术对话。第三个是要多和其他同学老师沟通、交流。
安老师讲完之后,参加活动的各位同学就自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对安老师相关研究的意见与安老师进行讨论。安德明老师依次对山东大学的博士生李向振、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硕士生鄢丽娜、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博士生唐小强和硕士生沈燕等同学都就自己田野调查中的困惑进行了解答。
[ 本帖最后由 小唐第二 于 2014-4-12 22:0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