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场
14:00-15:40 主持人:王卫华 评议人:尹虎彬
发言人:
施爱东 龙图腾的终结
余敏先 中国洪水再生型神话的生态学意义
方 川 《淮南子》
“鼓舞”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艺术
高 健 兄弟的隐喻
——中国西南地区同源共祖神话初探
刘 捷 《五臧山经》神灵体系的构成与信仰记忆的博弈
张紫云 浅析武当山道教对吕家河民歌之影响
1
、龙图腾的终结
摘要:龙是东方社会的虚拟生物,图腾是西方学术的空泛概念,一个是备受尊崇的神奇动物,一个是原始愚昧的代名词。日本侵华期间,出于爱国主义的时势需要,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虚拟物,被热心学术救亡的知识分子强行糅合在一起,生产出一个唤做
“龙图腾”的想象共同体、一个有“教育价值”的“谎”。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浪潮中,通俗文化的“龙的传人”与精英文化的“龙图腾”一拍即合,在全世界华人圈激发出强烈共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是,“龙图腾”终归是一个由现代学者在特定时代出于特别政治目的而包装出来的时尚概念,难以经受学术的追问和时间的考验。
关键词:图腾主义,泛图腾,龙图腾,民族主义,学术救亡,闻一多
作者: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00732)。
因为断网,所以补充一下施爱东老师的一些讲话要点
老师先讲了写作背景,此文是其龙文化研究系列的第二篇。
本文有两个重点概念:龙和图腾
作者认为,中国的龙图腾是20世纪80年代学者建构出来的,并进行了相关的学术史回顾。
最后作者得出自己的观点:图腾与龙图腾皆为虚构
2
、中国洪水再生型神话的生态学意义
余敏先[摘要]洪水再生型神话在世界各地流传都极为普遍。中国南方山地少数民族对此类神话的传承更为广泛。这一类型的神话是洪水神话和人类重新繁衍的神话的复合。这些神话包含了非常鲜明的生态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观,行善施惠的精神生态观及自然选择中的人口生态观。理解神话的生态思想对平衡当下的生态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洪水再生型神话
自然生态观
精神生态观
人口生态观
各个民族的洪水再生神话无论异文多少,大体上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叙事结构,不管叙事的内容如何丰富,异文的情节元素如何变换,但基本上都遵循一条较为稳定的叙事顺序,即:发洪水的起因——逃生——洪水遗民即兄妹二人——探测天意——兄妹婚——生怪胎——繁衍人类。
作者认为,不管洪水灾难起于何种原因,但归根结蒂都是人的行为触犯了某种规律而导致的结果,重新建立一种和谐平衡的生态秩序是神话对当时生活状况的一种遥远的渴望。但是古老神话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代人们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修炼自我精神、关注人口生态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方川:《淮南子》“鼓舞”与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艺术
内容提要:花鼓灯是以民间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有很多理论问题值得探索。文章从《淮南子》对汉代“鼓舞”美学特征的记载,分析了花鼓灯艺术与鼓舞的关系,重点探索了花鼓灯艺术的起源之谜,指出花鼓灯艺术起源的时间不会晚于西汉。
关 键 词:《淮南子》
鼓 舞
花鼓灯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代表作品,也是淮河流域最具影响力和传播价值的民间艺术。
花鼓灯艺术内涵丰富,灵动活波,是融合了舞蹈、民间音乐、歌谣、戏剧、武术、体育技巧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有很多理论问题值得探索,比如花鼓灯起源于什么时候?花鼓灯后场小戏是如何发展成推剧的?原生态花鼓灯舞蹈传人如何培养等等。花鼓灯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一直是困扰花鼓灯理论研究者的一个难题。
在《淮南子·修务训》中对汉代“鼓舞”审美特征,有这样一段较为完整的描述:
今鼓舞者,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动容转曲,便媚拟神。身若秋药被风,发若结旌,骋驰若骛;木熙者,举梧槚,据句枉,蝯自纵,好茂叶,龙夭矫,燕枝拘,援丰条,舞扶疏,龙从鸟集,搏援攫肆,蔑蒙踊跃。且夫观者莫不为之损心酸足,彼乃始徐行微笑,被衣修擢。夫鼓舞者,非柔纵,而木熙者非眇劲,淹浸渍渐靡使然也。
(虾哥插话:不知道作者写的花鼓灯与豫南花鼓戏有何关系。)
4、兄弟的隐喻——中国西南地区同源共祖神话初探
(高健,云南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650091)
摘要:同源共祖神话母题在全国尤其是西南地区广泛流传,典型的内容首先叙述各族来自于同一祖先,然后再详细叙述各族的差异。神话虽然讲述的是神圣世界的神圣人物和神圣事件,但是却反映着世俗的生活,同源共祖神话这方面特征非常突出,表面上在追忆着族群的起源时刻,可我们能够发现它反映着现实中的族群认同和族群关系。
关键词:同源共祖;集体记忆;社会情境;建构;族群关系
神话在某种意义上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量。
1、对于局内人(insider)来说,神话是绝对真实的,随着人类学家走下摇椅,来到田野(filedwork),发现神话并非普通的叙事,或者说神话并非只是叙事,还是人们的特许证书、百科全书、根谱、信条(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神话的一些特征已经消失)。
2、相对于研究者,这些局外人(outsider)虽然体悟(embodied)不到神话本身的真实性,但神话叙事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事实,神话“是民族历史观念的真实写照,是先民真实的关于历史的观念。”
族群成员的族群认同与族群间的族群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之相应的集体记忆也会随着社会情境变化而变化,并且反过来还会反作用于社会情境。
人类的我族意识与它族意识
同源大部分是想象出的
“同源”
同源共祖神话既是族群对过去的回忆,又是族群根据现实社会情境建构出来的产物,体现了现实中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是研究神话产生、传承、变异的理想对象。同源共祖神话一方面叙述了本族的特征,强化了族群认同,规定了族群的地理、文化边界;另一方面遏制与缓解了族群间的冲突,促进了族群间的和睦相处5、《五臧山经》神灵体系的构成与信仰记忆的博弈
刘捷
摘要:本文从《五臧山经》正文与篇末祠礼部分的叙述差异出发,梳理出共存于《山经》之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神灵体系,并对其神灵的数量、形貌、神格及地理分布分别进行了归纳。结合战国至西汉时期中国神灵信仰的发展史,本文还原了分别以“帝神系列”和“冢神系列”为核心的两种神灵体系作为初民世界观的原貌。在此基础上,从“集体记忆”角度揭示作为一种信仰记忆的神话叙述及仪式记录的根据,正是不同时间、空间所生发出的记忆结构。
关键词:《五臧山经》
神灵体系
集体记忆
《山经》文本之主体的形成绝不晚于战国时期。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今本《山海经》中所收录的《山经》已经是经过编纂者整理、润饰后的作品。
注目祠礼祭仪,则《山经》为巫觋之书;流连山川之间,则《山经》为博物之志;但无论是篇末的祠礼祭仪还是正文的山川名物,它们都是《山经》神话研究不可或缺的文本材料
从古至今,对于《山经》的研究早已超越文字训诂与历史文化的范围,逐渐扩展到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动物、植物、医学、人类学甚至外星生物的探索,而就神话研究——特别是神灵体系的研究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范式:
1、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结合中华文明原始蒙昧阶段的文化历史来考量《山经》中的神话片段。
2、是从神权政治的角度,揭示了《山经》所述山川、鸟兽、神祇中所蕴藏的与文化中心、政治权利相关的重要信息。
3、是将《山经》中所述神祇归纳到一个多极化的神灵信仰体系中,进行神格、祭礼等方面的探讨。
本文首先将从文本出发,对《山经》祠礼部分与正文部分所述神祇进行详细的梳理,从形貌、数量、神格等方面加以总结和比较。在此基础上,联系先秦民众之信仰与世界观,分离出《山经》神灵叙述中所包含的秩序化神灵体系与地方性自然神,从
“天下”与“地方”这两个维度分别考量神圣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地理坐标。最后,结合集体记忆理论,从神话史的角度,对《山经》神灵体系各部分的生成原因及整体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的探讨,还原《山经》神灵体系作为一种族群记忆本来面目,并进一步讨论其在与国家记忆相冲突的状态下如何被搁置、被侵蚀以至于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层累状态。
一方面,祠礼体系与正文体系在叙述内容上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作为叙述对象的神祇身份各不相同且各成体系;另一方面,差异巨大的两种神灵体系却能共存于《五臧山经》之中,并指向同一片山林川泽。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我们重新审视《山经》以山及山系为线索的记叙整体,那么分别以“神话”和“仪式”为叙述维度、以“帝神系列”和“冢神系列”为叙述核心的这两个神灵体系,究竟是对同一地理区域在不同层面上的互补性叙述,还是在不同文化条件下分别形成的整体性叙述呢?
《山经》两大神灵体系既不见于《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所录之秦汉信仰体系,又不同于《尔雅》、《周礼》所记之山川秩序,可以说是中华历史长河中两段被搁置的记忆。
对于《五臧山经》中所蕴含神灵体系,本文最关切的一点是:《山经》是珍贵的历史材料,但不是一切神话的“原点”。被限定在有限的区域之内的“帝神系列”与被打压为单一的山神体系的“冢神系列”,它们分别对应着超越一山一神的原始结构却无法更进一步的正文体系和在接受了统一现状(国土和话语两方面)的前提下另辟蹊径的祠礼体系。围绕着叙述差异而展开的,是各种关于族群利益的诉求,是记忆结构的不断变化,是长时间难以为人尽知的“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反复博弈。
6
、浅析武当山道教对吕家河民歌之影响
张紫云
摘要:“
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位于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南麓,其民歌深受武当山道教信仰、道教文化、道教兴盛和旅游之影响。
关键字从地缘文化研究其为何传承到现在,以及在将来的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吕家河民歌 武当山道教道教文化
吕家河民歌有一个特点,妓歌、荤歌占大量比重,当地人称为“酸歌”,如《婊子闹五更》《双姣娥闹五更》《新姑娘闹五更》《小姑娘闹五更》《婊子告阴状》《拉住婊子喊干娘》《姐儿生在十六七》《十八摸》《十爱姐》《十杯子酒》等等。然而当地民风淳朴保守,似乎并没有大量产生这些妓歌、荤歌的土壤。
作者说是因为当年大修武当,外来人口鱼龙混杂所带来的影响。
各地民歌中的荤歌是重要的一部分,不能简单归结为外来影响
作者的表述清晰,但是似乎调查做的并不深入,有一些似乎自己在想当然
开始评述:问张紫云:重修武当山,对当地到底有多大影响?有史料记载其相关活动嘛?
张紫云简要介绍了一下所搜集的情况,并说自己对音乐不熟悉
关于龙的传人大家如果关注的话,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里有专门的讨论贴,关于
“传统的发明”的。
问爱东老师:才知道我们是龙的传人好像是不对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把我们定义为龙的传人,在之前,皇帝之类的人把自己定为龙的子孙
爱东老师:除了皇帝,无人敢自称龙的子孙。
所搜集的汉文资料与龙有关的全部摘要下来,作出统计数据。西方人对龙的概念及整体印象来源于传教士。
要学会用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
如何定位比较均质的材料和可靠地信息,二十四史中的材料中的
“龙”很多。龙是权威的象征,不是皇帝的象征。元代开始禁止百姓用与龙有关的东西。
明代,皇帝用龙登峰造极。龙凤地位相当,后来龙独尊。老百姓崇尚权力,所以千方百计的用。死的时候夹件龙袍
太监的服饰画的像龙一样
龙的兴盛始于明,龙分化出很多名称。
听众回应:古建筑上的鱼变为龙也是从明代开始。
爱东老师:穿龙袍意味着有通天的权力。只有帝王才有。
龙字的用法:龙不是帝王的祖先,只是帝王才能用的工具。
尹虎彬老师评议
学术史的反思:施爱东
意义很好。民族国家建构,知识分子是如何做的。推荐小熊英二的《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
爱东资料搜集很充实,问题理解到位。可以继续深化研究
图腾理论是个大笑话。
龙太复杂的,因为资料的原因,所以很难做好。
评议余敏先:必提钟老的洪水研究论文。
本文游离于神话学之外
神话留下太多空间,但这也是巨大的限定。
评方川:这种起源研究意义有限。
评高健:研究不错
从族群互动的一个现实过程来解释叙事策略
要对活态神话有个界定,界定信仰、叙事,不能随便用某些概念。
评刘捷:研究扎实,有典籍的基本功
条理清晰,大胆的想象:矛盾的地方是族群的记忆,地域文化的表现。
评张紫云:道教是民间宗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用民歌来界定所搜集的资料有些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