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宋代笔记小说对民俗学的贡献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宋代笔记小说对民俗学的贡献

  宋代笔记小说对民俗学的贡献


    魏晋、唐宋时期是中国笔记小说大量出现的时期。这一创作形式的出现,大大改进了以往记录历史、生活事件的方式,使所谓“稗官野史”成为正史的补充,也为研究历代风俗的变迁提供了充足的资料。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创作样式,其特点是兼有散文、随笔、笔谈和小说特征。这一创作样式给写作带来自由发挥的空间。依靠它,作者可以自由地叙述历史上和身边发生的事情,乃至琐事,既有叙事又有议论,可以表达作者的独立思考和观点。读历代笔记小说,对民俗学研究可以获得正史记载以外的,同样具有信史功能的资料。其中的口头民间文学记录,民俗资料的汇集,更是弥足珍贵的文献宝库。笔记小说一般具有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纪、随笔特色,内容十分驳杂。举凡天文地理、典章制度、草木鱼虫、风俗民情、鬼怪神仙、笑谈传奇,逸闻趣事无所不包,内容十分驳杂。治史者可以用野史资料辨证正史阙失,治文者可以利用志人资料领略文坛的时代风气和文学源流嬗变,治民俗者可以考察时代风俗,书写民众生活史。
    唐宋笔记小说中,宋代著作可谓蔚为大观,其中不少作品常被民俗学研究者所引用。代表性的作品有《齐东野语》(周密)、《邵氏闻见录》(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邵博)。《老学庵笔记》(陆游)、《云麓漫钞》(赵彦卫)。《鸡肋编》(庄绰)、《东京梦华录》(孟元老)、《梦梁录》(吴自牧)、《梦溪笔谈》(沈括)、《西湖老人繁盛录》、《醉翁谈录》(罗烨)、《岁时广记》(陈元靓)、《都城纪胜》(耐得翁)、《武林旧事》(周密)等。但对宋代风俗记载较为详尽者,首推《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和《岁时广记》等著作。
    《东京梦华录》。作者孟元老,生平事迹不见他书记载。仅能据其自撰的《东京梦华录》序,了解其生平大概。元老号幽兰居士﹐原名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是北宋保和殿大学士孟昌龄的族人。生于北宋末年﹐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随其父到东京﹐至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北宋覆亡后南逃﹐在东京共生活了二十三年。其在江南数十年间,寂寞失落中也时常暗想当年东京的繁华,在与年轻人谈及东京当时繁华时,年轻人“往往妄生不然”。为了不使谈论东京风俗者失于事实,让后人开卷能睹东京当时之盛况,绍兴十七年,孟元老追忆东京当年繁华,编次成集,於南宋绍兴十七年撰成《东京梦华录》。孟元老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以后,终年在六十岁上下,具体时间已不可考。
    《东京梦华录》是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公元1102—1125年)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凡十卷,约三万言。宋代从建国到宋徽宗后期,社会经济经过一个半世纪的长足发展,进入了空前的繁荣。开封在唐末称汴州,是五代梁、晋、汉、周的都城。北宋统一,仍建都于此,也称为汴京或东京。
    《东京梦华录》所记大致包括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以及当时东京的民风习俗、时令节日,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正如孟元老在自序中记载当年东京的繁胜:“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秀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特别是该书卷二、卷三、卷四记述东京市易的繁华,仅各种行业就有:姜行、纱行、牛行、马行、果子行、鱼行、米行、肉行、南猪行、北猪行、大货行、小货行、布行、邸店、堆垛场、酒楼、食店、茶坊、酒店、客店、瓠羹店、馒头店、面店、煎饼店、瓦子、妓院、杂物铺、药铺、金银铺、彩帛铺、染店、珠子铺、香药铺、靴店等三十多行,这虽不是全部,但也可见东京商业习俗之一斑。
    《东京梦华录》在记述各类民俗事象时,不厌其烦,详细铺陈,使东京的宫廷礼仪、商业习俗、饮食习俗、婚丧事宜、节日习俗、百戏杂陈、勾栏伎艺一一呈现,这对宋代都市民俗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东京梦华录》一书自从南宋初年在临安刊行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许多研究者将该书与《清明上河图》视同姐妹之作,认为二者对考察研究北宋城市经济发展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东京梦华录》所开创的以笔记形式描述城市风土人情、掌故名物的写作风格,为宋代另外几部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都市风貌的著作《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所借鉴,影响深远。
    《梦粱录》,吴自牧著,共二十卷。成书于南宋末年,叙述整个南宋时期的临安(今浙江杭州)情况,而尤详于淳至、咸淳之间(公元1241—1274年),其中记录了不少关于民俗和民艺的材料。是一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关于作者,只知是南宋临安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
《梦粱录》成书于南宋末年,是一部怀旧之作,笔法仿照《东京梦华录》直叙南宋都城临安往日的繁盛。作者在该书《序》中道出写作的缘由:“昔人卧一炊顷,而平生事业扬历皆遍,及觉,则依然故吾,始知其为梦也,因谓之:黄粱梦,矧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缅怀往事,殆犹梦也,名曰《梦粱录》云,脱有遗阙,识者幸改正之,毋哂。甲戌岁中秋日钱塘吴自牧书。”往事如烟,这就是作者书写时的心情。
    《梦粱录》二十卷。从卷目看,作者首先关注的是一年四季随着时序变化产生的民间习俗。如卷一至卷六,记述正月到十二月临安的各种习俗,其中包括宫廷和民间的主要活动。如正月元旦、大朝会、立春、元宵,二月八日祠山圣诞,三月清明节、东岳圣帝诞辰,四月皇太后圣节,皇帝圣节,五岳重午,六月崔真君诞辰,七月七夕、中元节,八月中秋、观潮,九月重九,十月立冬,十一月冬至,十二月除夜等。每一项记载都十分详尽。如元旦日“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立春日关于鞭春牛的描述:“临安府进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妓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至日侵晨,郡守率僚佐以彩仗鞭春,如方州仪。太史局例于禁中殿陛下,奏律管吹灰,应阳春之象。街市以花装栏,坐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于贵家宅舍,示丰稔之兆。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从大内到民间普天同庆、与民同乐,五色结彩,群仙故事,灯棚高耸,草龙飞舞,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好不热闹。读着这样文采华丽的文字,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之《东京梦华录》对节日习俗的描写,《梦粱录》更为详尽,更胜一筹。从卷七开始,《梦粱录》主要介绍临安的自然风物、宫舍、寺庙建筑,其中十八至二十卷关于苗税、免本州商税、恩霈军民、恤贫济老、园囿、瓦舍、塌房、社会、闲人、顾觅人力、四司六局筵会假赁、嫁娶、育子、妓乐、百戏伎艺、角、小说讲经史的记载,对研究南宋时期的社会民俗具有极高的价值。
    《岁时广记》是宋代大型岁时风俗志书,四十卷。南宋陈元靓编。编者生卒年不详,祖籍福建崇安,自署广寒仙裔,南宋末年人。除《岁时广记》外,还编有《事林广记》、《博闻录》等书。
    《岁时广记》是一部以类书的方式,收罗编辑南宋之前的岁时节日资料,也是中国岁时记方面集大成的著作。其正文在结构上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按月分隶,凡春令四十六條,夏令五十條,秋令三十二條,冬令三十八條,包括元旦、立春、人日、上元、正月晦、中和节、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佛日、端午、朝节、三伏节、立秋、七夕、中元、重九、小春、下元、冬至、腊日、交年节、岁除主要节日。在编纂时博引群书,以古证今,罗列古籍相关记载及南宋时期的节令习俗,成为中国关于节日文化的资料宝库。
    关于《岁时广记》,《四库总目提要》作过如下评价:“其书《宋志》不著录,惟见於钱曾《读书敏求记》称,前列《图说》,分四时,为四卷,今此本乃曹溶《学海类编》所载,卷首并无《图说》,盖传钞者佚之。书中摭《月令》、《孝经纬》、《三统历》诸书为纲,而以杂书所说关於节序者按月分隶,凡春令四十六条,夏令五十条,秋令三十二条,冬令三十八条。大抵为启札应用而设,故於稗官说部多所徵据。而《尔雅》、《淮南》诸书所载足资考证者,反多遗缺,未可以称善本。特其於所引典故皆备录原文,详记所出,未失前人遗意。与後来类书随意删窜者不同,姑录存之,以备参考焉。”可见《岁时广记》辑录和保存了岁时节日的丰富资料,而且开创了单行本岁时记类书的先例,是研究历代节日风俗变迁不可或缺的文献图书。
    南宋时期留给我们的风俗记著作还有耐得翁著《都城纪胜》一卷。作者生平及生卒年不详。其写作意图在自序中写道“圣朝祖宗开国,就都于汴,而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自高宗皇帝驻跸于杭,而杭山水明秀,民物康阜,视京师其过十倍矣。虽市肆与京师相侔,然中兴已百余年,列圣相承,太平日久,前后经营至矣,辐辏集矣,其与中兴时又过十数倍也。且《洛阳名园记》后论有云,园囿之兴废者,洛阳盛衰之候也。况中兴行都,东南之盛,为今日四方之标准;车书混一,人物繁盛,风俗绳厚,市井骈集,岂昔日洛阳名园之比。仆遭遇明时,寓游京国,目睹耳闻,殆非一日,不得不为之集录。其已于图经志书所载者,便不重举。此虽不足以形容太平气象之万一,亦《名园记》之遗意焉;但纪其实,不择其语,独此为愧尔。时宋端平乙未元日,寓灌圃耐得翁序。”
    《都城纪胜》被《四库全书》列为地理类。称其成书于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多纪杭州琐事。全书分十四门,包括市井,诸行,酒肆,食店,茶坊,四司六局,瓦舍众伎,社会,园苑,舟船,铺席,坊苑,闲人,三教外地。此书虽然卷帙不大,但对当时南宋都城临安的市民阶层的生活与工商盛况的叙述,较一般志书记载还具体,可见宋廷南渡以后之土俗民风。对研究这一时期杭州都市民风提供了重要资料。
    《武林旧事》周密著,全书共十卷,成书于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以前,同样是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作者周密(公元1232—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先生,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祖籍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曾祖随宋室南渡,始居湖州(今浙江吴兴)。《四库全书》这样评价该书的创作过程和价值:“是书记宋南渡都城杂事,盖密虽居弁山,实流寓杭州之癸辛街。故目睹耳闻,最为真确。於乾道、淳熙间三朝授受、两宫奉养之故迹,叙述尤详。自序称,欲如吕荥阳《杂记》而加详,如孟元老《梦华》而近雅。今考所载,体例虽仿孟书,而词华典赡,南宋人遗篇剩句,颇赖以存,近雅之言不谬。吕希哲《岁时杂记》,今虽不传,然周必大《平园集》尚载其序,称其《上元》一门,多至五十馀条,不为不富。而密犹以为未详,则是书之赅备可知矣。”
    武林即临安(今浙江杭州)。作者按照“词贵乎纪实”的精神,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宫廷礼仪,提供较丰富的史料。“诸色伎艺人”著录的演史、杂剧、影戏、角觝、散耍等55类,521位名艺人的姓名或艺名和“宫本杂剧段数”著录的280本杂剧剧目,对于文学、艺术和戏曲史的研究,尤为珍贵。
    以上是关于宋代具有代表性笔记小说的举例。这些著作对于研究宋代风俗史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宋代记录人文风俗的作品远不止这些,包括政要、文人的文书、奏章、诗词、书画中也有不少关于宋代风俗事象的记载,此可谓宋代风俗文化的资料宝库,认真梳理,对风俗史的研究善莫大焉。

TOP

宋代笔记小说对民俗学的贡献

宋代风俗文化的资料宝库,认真梳理,对风俗史的研究善莫大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