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有必要杜绝“餐桌浪费”吗?
造成餐桌浪费的原因有二:点菜太多和不愿打包。不打包的原因又有两点:某些食品不便打包或不易保存,比如一些流质食品;另外就是“难为情”。综上所述:点菜太多和“难为情”都可以归结到“面子”问题去。
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此巨大的浪费是令人惊奇的。但要承受如此的的浪费代价,人们图的又是什么呢?“浪费”,在一些人看来体现了“大气”,“大气”在社交中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特点。人们所说的面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与人交往中的“大气”。
“人情社会”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人情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契约”,人与人的关系大都靠“感情”之类主观性的东西来维系,与西方就事论事的传统非常不同。面子在人情社会中是无比重要的。面子的有无,决定了一个人在这个群体中的自我认同感与获得支持的大小。一个被定义为小气的人,在群体中是非常尴尬并且自卑的,也意味着他有可能得不到群体的帮助与支持,因为(臆断)他小气他不会为我们这个群体做出应有的贡献。一般情况下,与群体的疏远必然带来生存上的焦虑与不安,故社会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面子则是众多人际关系中,关系重大的一步。所以,人们丝毫不会为饭桌上的一点损失斤斤计较,甚至还在背地里暗自高兴:“今天我倍儿有面子。”对于维系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点粮食何足挂齿?
党和政府又一次,宣传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五毛们也屁颠屁颠地搞起了“光盘运动”。在鄙人看来这完全是治标不治本的show而已,过了一段时间自会被人忘记。当然,我不是要用烂俗的,“中国人的健忘”,来给出一个没有建设性的结论,相反,我倒非常理解中国人的做法。正如上一段提到“中国不是一个契约社会”(现在也不是),用人情来交流交往无可厚非,但无疑会导致“面子”崇拜,然后使大量资源浪费。那不这样又能怎样?(就现在而言)假设突然之间,间面子现象一并被根除,我想不到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暂时代替它,维系社会交流。
一个体系中的各种制度具有战略的互补性,某一项或几项制度发生变革,其他制度要么进行相应变化,要么就会与新制度难以配合。对新制度的实施产生阻碍。因此变革要么整体推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会徒增巨大的制度运行成本。
除非党和国家有能力变革这个小传统的社会,否则那些表面的动作是无济于事的。(当然我觉得传统也没有必须要改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