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长城西首起地在岷县原因探析
——兼议战国秦长城与万里秦长城两个不同时期西首起地的问题
张润平
摘要:秦长城西首起地是秦朝研究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史书记载均在古临洮今岷县,遗址考察与史书记载完全吻合。笔者通过研究,总结了10个秦长城西首起地为什么选址在岷县的理由,认为秦长城西首起地的设置不是简单的线性墙体,而是具有高度整体性、层次性的防御系统。岷县是秦国最西部的门户县治郡治所在地,西秦岭与岷山与昆仑山穿插交汇之地,秦国老巢礼县之西的紧邻,是秦国西部安全的命门之地,地理与地形特殊,位置要害,具有把控从西从北来犯之敌的统摄功能。而今临洮古狄道在岷县之北,不具有这样的把控功能。秦长城西首起地非岷县莫属。
关键词:秦长城 西首起地 岷县 原因 探析
岷县即战国至秦朝时期的陇西郡临洮县。秦长城西首起地在岷县的历史记载,从《史记》《汉书》《后汉书》《水经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通典》《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资治通鉴》《方舆胜览》《读史方舆纪要》等,各个不同时代的分别记载足够丰富。秦长城西首起地在岷县的遗址同样非常丰富,依然能够随地可见。我们的遗址考察研究成果《秦长城首起于岷县的文献梳理与调查考证》《秦国临洮县与陇西郡地望及秦长城西首起关系考》《秦国陇西郡郡治所在地考》《秦长城西首起遗址考》《“犬丘”考》分别发表在《丝绸之路》2019年第四期、2020年第一期、2020年第二期,中国长城学会专业刊物《万里长城》2020年第二期杂志及《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年8月),受到中国长城学会肯定,由中国长城学会主编的《中国长城百科全书·岷县长城卷》一书也即将出版。那么,秦长城西首起地为什么要落脚在岷县而不是其它地方?
要搞清楚这一问题,首先要清楚秦国当时的西部边关地带是哪里?然后要清楚秦国在西部边关地带有没有必要设防?最后要清楚在西部边关地带最需要防范的是什么,最需要保护的是什么。这是大前提,必须要弄清楚。
具体综合考察秦长城西首起的防御布设,秦国的设计是以洮河为中轴,以白龙江源头与渭河源头区域为两翼,作长城西首起的防御设置。崆峒山(今岷县十里镇大沟寨村五台山阳巅沟梁)控扼白龙江源头区域及更西向甘南草原西羌来犯之敌。崆峒山相关联的秦许乡阿阳西河桥、中堡,寺沟镇录沙村寨子梁,麻子川镇岭峰村均有防御设施。在岷县西北部的狄道(今临洮县),不仅管控着西北的狄羌,还有正北方渭水源头区域的狄人,这一带海拔稍低,属于黄土高原的南面边缘地带,农业经济发达,族群众多。狄道正北的黄河以北又是匈奴出没的核心地带,在狄道不能没有设防。整个洮河流域是秦人早期的势力范围,渭河流域是秦人从进入周朝诸侯国开始逐步向东一个一个兼并后的势力范围。两个有时差关系。白龙江流域源头区域的把控应该稍迟于洮河流域的把控,早于渭水流域源头区域的把控。秦长城西首起的设置就是为了总摄这三条河流及相关联山脉水系人类的通道。秦人在未进入周朝诸侯国之前就对这一带经营了数百年,可以说苦心孤诣。有了此牢不可破的基础,才有了秦人后期统一全国的力量。
具体分析,原因有十:
一是秦国的老巢在礼县,岷县相邻礼县之西,确保老巢安全,是秦国首要考量。岷县不保,紧邻岷县东面的秦人世代祖居地礼县唇亡齿寒,肯定也将不保。礼县不保,秦人的根基就会地动山摇。因此在岷县必须设防。
二是陇西郡治所在地就在当时的临洮,并非当时的狄道(今临洮)。狄道置陇西郡是汉代。在秦代,从战国至秦朝,狄道一直是当时临洮的边地附邑,郡治所在地不可能放在边地附邑——狄道的。岷县的西面是居无定所的广袤无垠的湿地草原住民——西羌,岷县的北面是狄人和匈奴,均不得不防御。
三是岷县之西就是“羌中”,秦人不可能不设防。岷县是秦人最西面的门户县,陇西郡是秦人最西面的门户郡,门户所在地是长城设防的重中之重。秦长城西首起只能从最西面门户县治、郡治所在地修起。
四是秦岭是秦人的命脉,西秦岭是秦人的命脉之门。西秦岭的安全就是秦国的安全,就是秦朝的安全。确保西秦岭的绝对安全是长城西首起于岷县的不二选择。
五是岷县是雍梁二州的分水岭,地处咽喉位置,是东西向西秦岭与昆仑山、南北向岷山与祁连山四山交汇穿插之地,也是四个方向所在居民交汇穿插之地,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万山林立,在此设防,修筑长城,同样是秦人的不二选择。这一地理地貌特征决定了秦长城西首起建设的思路、格局和框架。
六是秦人设防的人类不仅是北狄,还有从蒙古高原穿越青藏高原入蜀的匈奴及从河西走廊远道而来的胡人,以及正西面类似于明代生蕃的羌人的入侵。岷县作为北面入蜀、西面入秦的咽喉之地,长城不能不在此首起。
七是由于西秦岭与昆仑山在岷县境内呈东西向穿插,洮河从西向东而来至岷县,又折而向北向西再向北进入黄河,根源就是两山撞击穿插所致。昆仑山在岷县东南向穿插而止,西秦岭在岷县西北向穿插而止,穿插深度近200公里。这样在区域性临界草原湿地范围内,形成了若干段大致呈南北向的横断山体,能够起到防御上的拦截作用。秦长城就把这样的横断山体连接起来,修筑防御工事,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功效。这正是秦长城为什么在洮河喇叭口的正西面修筑三道拦截工事的奥秘所在。
八是渭水是秦人赖以发展的母亲河,紧贴秦岭由西向东汇成巨流,其源头区域紧邻洮河峡谷地段的峡城位置,是秦人长城西首起布防不得不考量的必然选项。渭水之源也是秦人的生命之源,与洮河之源具有同样的功能与意义,必须保护。这就是秦长城西首起,从东南方的岷县起步沿洮河流域西北方而下到达临洮,又东南下至渭源,再继续向东至陇西进行布防的原因所在,也是秦长城西首起布防的基本格局。
九是在洮河东部紧邻礼县的狼渡滩,海拔在2700至2800之间,面积有90万亩,是秦人的西犬丘之地,牧马绝好的湿地草原,其价值类同于今天的国家军火库,一定要确保绝对安全。因此在洮河以西设防、修筑长城,是秦人基本的考量。
十是洮河本身就是一道防御屏障,就是一道由水筑成的长长的墙体。其总流向是由南向北方向,只是对岷县特别关照,在境内进行了长达83.5公里的大转弯再向北流去的,其开阔的张口面是正西向的广袤无垠的若尔盖湿地大草原,在临近草原的南北断面适当位置修筑壕堑、城障、烽燧等相关防御设施,形成若干段防御拦截面,才能确保洮河防御线的万无一失。
时狄道今临洮,在岷县的正北面,礼县的西北面,如果秦长城西首起于今临洮,那么秦人祖籍地的西边门户地岷县就敞开给西羌,任由西羌自由穿梭来犯了。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如果秦长城西首起于今临洮,那么其地理位置必须要求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特点与功能。今临洮境内的西起点南屏村长城堡平缓低矮,一不险要,二不是关口,历史上也没有“关”的地名传承,不具有首起地的价值与功能,只能作为境内过路段的起点。长城的首起地,需要系统性综合设防。而在今临洮看不到系统性综合设防的布局,全是单纯线性布防,这正是过路段长城设防的特征。今临洮以西以北是蒙古高原边缘带,是西秦岭北部末梢端的一个点,不具有“首”的捍领功能,不可能是首起地。
历代典籍特别强调秦长城的“西首起”,很多学者往往忽略“首”的含义。“首”绝不是一条线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如北京八达岭明长城的设置就是多角度多层次布防,秦长城西首起,就是万里长城之首,要能够承担和具备捍领与涵盖万里长城的体量和功能。通过研究,秦长城西首起的布防设置就具有这样的体量和功能,是具有高度整体性、层次性的防御系统。从首起地就是如此,顺着沿途直至终端的设置,如不如此。对于早期的秦长城来说,好多遗址已经毁损殆尽,只有断断续续的壕堑、关城、烽燧尚能够看见,特别是壕堑不容易毁损殆尽,还能清晰地看到其壮观的一面。
秦长城西首起的防御设置,是一种把洮河进行了全封闭式的防御。对“首”的防御,应该是全方位的。首起点,肯定是最要害的点。
明代充分利用秦长城的设施,再加以改进补充完善,在两山间壕堑下方对接处或悬崖下夯筑的墙体便是,文物部门把这些墙体统叫“明代边墙”。而绵延不绝长达一百多公里的壕堑则是秦长城的遗存,在明代依然具有防御功能,不然,这些边墙就不必修筑在两山的壕堑之下或壕堑的接口处了。
如果把秦长城西首起所在地作为龙首相比的话,崆峒山是龙首核心部位,从秦许二郎城分支的岷县县城东北龙望台与麻子川岭峰村就是龙须,从岷县二郎山起直至今临洮县洮阳镇边家湾大崖头遗址,总为万里长城西首起之“首”的组成部分。龙首的大致轮廓就是东面以洮河为界,西面以临界草原的西秦岭、岷山、迭山、祁连山穿插交汇形成的横断山体为界,这个范围内均为龙首部位,是岷山与祁连山与昆仑山与西秦岭或起首或末梢端的结合部,这个部位具有总摄功能,是秦岭与岷山与昆仑山的枢纽。从今临洮县洮阳镇边家湾大崖头洮河对岸的南屏村长城堡算起的今临洮县境内长城段正属万里长城的脖颈部位。由此可以看出秦长城西首起地的选址是煞费苦心又极其高明的,把东南西北族群的防御与互动总在这里能够做到有效把控。岷县之地是秦国当时西部安全的命脉之地、命门之地,也是秦国整个大版图安全所系的命门之地。岷县崆峒山(今十里镇大沟寨五台山)正处锁芯位置,具有开关锁芯的功能。因此,秦长城西首起之地非岷县莫属。
下面再讨论一下战国秦长城与万里长城两个不同时期西首起地的问题。
早在1927年就完稿、于1933年出版的《中国长城沿革考》,作者王国良先生明确判断:
至于西头,诸说都说起于临洮,《括地志》且特指明起岷州——今岷县一一西十二里;是秦长城西起于今甘肃岷县,自无疑虑。……然则秦长城西起于今甘肃岷县,东行经狄道固原隆德等地,包六盘山而北走,再东经环县而入陕西境,东过绥德,渡黄河,历山西河北境,到山海关转向东北,横贯辽宁南部平壤县南可无疑了。以上,叙述秦长城的起讫。……总之,秦筑长城,上承燕赵之旧,下立历代北防之基,工程之大,在古代实算首屈一指!近之苏彝士巴拿马诸工程,或可同他抗衡,余则望尘莫及了!
成稿于1963年出版于1979年的《中国长城建置考》,作者张维华先生也明确判断:
综上所述,秦昭王时所筑之长城,其所在方位,大体可寻出矣。首起于今甘肃岷县之西南,北行,经临洮、渭源之境,直达皋兰。再由皋兰东行,越陇山,入固原县境。复东北行,入合水县与环县之境。自此再东北行,入今陕西之鄜县境。再东北,经延安县而入绥德县境。再东行,达于黄河西岸而止。
至其内边,在西北部者有二:一为自今兰州东至包头,沿河而置之一边;一为因秦昭王时之长城而缮治者,起自今甘肃之岷县,东至今陕西绥德之东北达于黄河。……此卽始皇时长城之大概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战国秦长城与万里长城的西首起地均在岷县并不是问题。但今天为什么还要讨论这一问题?因为由于之前在岷县秦长城遗址没有被文物行政部门认定,导致《西北通史》《甘肃关隘史》与最新版《辞海》等的错误认识及国家文物局遗址认定上的缺失,负面影响不小。
一是2005年出版的《西北通史》对战国秦长城西首起地的认识为:
“秦汉临洮、狄道均城临洮水,既然今岷县无长城遗址,而今临洮所存长城遗址虽时断时续,一直可以向东北追溯,则长城起始点的临洮,不在今岷县,而在古狄道,即今之临洮县无疑。”
对万里长城西首起地的认识为:
“蒙恬于三十二年略取河南地后,立即“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城河上为塞”或“因河为塞”的起点即“榆中”,榆中,在今甘肃兰州市境黄河南岸。 从榆中沿黄河而下至阴山,充分利用了黄河天险,在津渡处筑航城设县,修筑了34(或44)座县城,派兵戍守。”
二是2011年出版的《甘肃关隘史》对万里长城的认识:
为区别于后来秦始皇时修筑的长城,通常把秦昭王时期所修的这段长城称作秦战国长城。该长城西起今甘肃临洮,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过宁夏又经镇原、环县、华池进入陕北后达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托克托县黄河对岸,全长约1250公里,在甘肃境内历八县,达800多公里。……秦统一全国后,其边界又向西北扩展,故甘肃境内以前所修战国长城就多在秦境以内,遂失去了原来的军事防御意义,便日渐废置。
三是国家文物局《关于甘肃省长城认定的批复》文物保函【2012】941号文件,只认定了战国秦长城“东起华池县,经环县、镇原县、静宁县、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西迄临洮县。”对战国秦长城认定上岷县段的缺失和万里秦长城认定上甘肃段的缺失,是违背历史事实的,需要匡谬,以正视听。
四是2020年8月出版的《辞海》第七版“长城”条:
秦长城遗址 秦始皇在北境修筑拒匈奴的军事防御线遗址。位于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辽宁等省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大将蒙恬率30万众北逐匈奴,筑长城,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据调查,长城首起甘肃临洮,当经兰州北上,傍黄河至内蒙古临河,自临河以东进入狼山,过固阳后直插大青山北麓。比筑于大青山南麓的战国赵长城北移50余千米。长城继续东延,经卓资、察右中旗、察右前旗、丰镇、兴和、怀安、尚义、万全、张北、崇礼、沽源、赤城、丰宁、围场、赤峰、敖汉、奈曼、库伦,至辽宁阜新,据记载和考古迹象,可抵达朝鲜半岛,全长5000余千米。该长城大多数地段是利用和修缮了原秦昭王长城、赵北长城和燕北外长城。墙体有夯土筑、石砌或土石混砌,残宽2~5米,残高0.3~6米。在长城沿线设有烽燧和障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然否定长城从岷县首起的历史记载。但在该书的“长城”条中却没有否定长城从岷县首起的事实:
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长城始见记载。战国时齐、楚、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筑。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防御匈奴南侵,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至今犹有遗迹残存。
“秦长城遗址”是本版次新增加的一个词条,显然,撰写学者并没有参照“长城”词条。辞书是具权威性的,不容出现自相矛盾的错误。这也反映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困惑。
由此可见对秦长城遗址的进一步研究与落实以及国家文物局的重新认定意义非凡,迫切必要。事实上经过我们考察,秦长城遗址在岷县以至临洮的沿途过路段、西首起地所涉及的另外临潭、卓尼、康乐、渭源四县均有丰富的遗址可供察看。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以往那么多秦长城研究学者大都来过岷县考察,没有确定下遗址,原因何在?就在犯了经验性、常识性错误。他们能够看到的多是明长城或汉长城等,均有赫然醒目的长长的墙体,自然在心目中没有长长的墙体就说明此地没有长城。其实早期长城,不仅是秦长城如此,齐长城、楚长城等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烽燧、障城、壕堑等为主,正如张维华所言:
长城二字给人的概念,必是接连不断的一条城墙。其实古人设防,多是因地制宜,且因时而异;没有一定的方式。有的地方建筑长城,也有的地方仅仅设置了烽燧、斥堠、堡垒等类的防御工事。从当时防御工事整体上看,这些都是互相联系的,简称之曰长城,亦无不可。
张维华的言论是中肯和正确的。从“堑”来看:
“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因河为塞……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堑山填谷……”“秦堑临洮之险……”
“因河为津”“因河为塞”“因边山险”“堑山填谷”,显然,“河”是第一道防御屏障,“山”是第二道防御屏障,“堑”是第三道防御屏障。岷县的地理特征是沟壑纵横,山高沟深,呈现出来的多是悬崖峭壁,根本无法建筑长长的墙体,洮河就是长长的墙体,然后在关键位置深挖壕堑,修建相配套的障城、关城、烽燧等,就足以抵御来犯之敌了。事实证明“堑”是秦长城的基本形制、基本特征。顺着这一思路,岷县文广局组织学者与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为考察组,由张润平带队,于2019年4月开始至8月结束,历时5个月,对岷县全境洮河流域及秦汉古道做了系统考察,并延伸到相关卓尼、临潭、康乐、临洮等地考察,均发现了这些形制的遗址,有些地段壕堑绵延数十公里,非常壮观醒目,与壕堑相关联的城障、烽燧遗址上均发现了秦瓦残片等文物标本,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我们的考察印证了史书的记载,战国秦长城西首起地与万里长城西首起地均在岷县无疑。
2021年4月10日
(本文完整内容请看《秦汉研究》集刊第十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