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读书汇】《知识的考掘》《词与物》汇报

【读书汇】《知识的考掘》《词与物》汇报

读《知识的考掘》
归有光


   
    在一片云里雾里,我读完了《知识的考掘》导读部分、绪论和话语的统一性、话语的组织这两章。刚一开始读的《知识考古学》,直接被这个翻译震惊了,三页读完,硬是不认识中国字了,后来只好转战竖版繁体的《知识的考掘》,翻译确实比《知识考古学》好。
    虽然没有读完整本书,但是通过导读,也对福柯其人,和他的“考掘学”了解了一二。
    福柯的研究从语言入手(这也让我认识到了语言学的重要性,之前一直认为语言学应该被剔除出中文系,好肤浅,楼主低头忏悔中...),语言成为一种表象工具被用来树立人的“三观”和各种“知识”。由于语言象征意义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因此有不同。就好比举这样一个例子,我从出生到现在二十多年,每天每分钟每秒,我作为一个“个体”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穿在我身上的衣服也由童装变为适合成年人的衣服,这期间有大小码的变化、颜色的变化等等。人们借助我在不同时期的穿衣特点和风格,固然能对“我”了解一二,但是能全面清晰地了解“我”么?这就好比语言在组织“知识话语”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描写我的衣着特点,你好像是接近了“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你甚至可能是在背离“我”。
    福柯是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这个主义又称“形而上学”,它认为人可以通过理性的手段,对世界的本源——终极目的和原因进行发问,以此来解释世界。黑格尔是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即是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形而上学崇尚“理性”,所以福柯才作成《文明与疯狂》一书,通过理性的对立面——疯狂,来实现“反本质”。“考掘”可以看作是福柯的方法论——像分析零散出土的、无前后关联的文物那样,通过对历史的“不连贯”、“断裂”、“变迁”进行“考古”式的分析,来重新整合“人类学科”——人类企图运用语言来描述人类与外界种种关系的集合。这里要对我文艺学的舍友表示感谢,他恰巧很喜欢福柯,咩咩。
    以上是大体的把握,下面谈一下零散的一些阅读感想:
    王德威在导读二中讲到,“‘考掘学’显示了几项基本特色:首先,福柯苦心擘划了‘逆转’的原则,要降传统人文史学作了一空前翻转......他一再点明各种‘不连贯’、‘断裂’现象的存在,不容我们规避化约。当然最引人侧目的,则是他对各种形成、辖治话语的步骤则作了极细密的划分(p53)”。看到“逆转”这个概念,我第一想到的就是尼达姆所提出的“逆转”。赫尔兹在《死亡与右手》中,提出右手与神圣相关,左手与世俗相关,右手优越,左手卑微,(赫尔兹也提到在某些特殊场合会发生相反的情况,左手的地位高于右手)。1960年尼达姆发表《Mugwe的左手》,他在对非洲梅鲁人的民族志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梅鲁人的宗教人物Mugwe用左手来为部族进行神圣的祈祷这一事实。看似与赫尔兹的“右手优越,左手卑微”相左,但通过分析梅鲁人的两元分类系统,尼达姆发现人类社会秩序中不仅存在着右尊左卑的情况,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左右的关系还会发生逆转,左手的地位高于右手。而这些特殊场合,我觉得可以理解为由另一种“话语”组织的“声明”,即一种“断裂”、“不连续”,并且通过平常场合与特殊场合的对比,能很好的应证福柯的观点,意义都是被建构的,这种建构是出于某种目的的,带有功利性的,或者说“权力的象征”。福柯的《知识的考掘》出版于1969年,与尼达姆“逆转”的提出相差未几年,不知是谁受谁影响,或者根本就是不谋而合?
    由此也能联系到道格拉斯的《洁净与危险》。福柯通过人们对“疯狂”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理解,借以表明,我们对理性的探讨和定义,全是出自“非理性”——疯狂;那么,世俗世界的建构,是不是也依赖神圣时空下的污秽与危险?我想这对我们重新理解神圣与世俗、结构与反结构,或者直接说世界的规范秩序,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福柯在绪论部分谈到“知识考古”的第二个效果是,“‘不连贯’的观念在新史学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第一,它为史家形成一精致的运作机能;第二,‘不连贯’是史家描述的结果;第三,它是史家将永远不停歇其分门别类的工作......它帮助史学家将各领域独立化,但只有在比较各领域时,‘独立化’的现象才能建立”(p77),读到这里,我想到了高中历史老师讲到的一句话,“时势造英雄是必然,谁是英雄则是偶然”,同时老师举了拿破仑的例子。我想,这种必然能不能看作是“连贯”,偶然被看作“不连贯”。传统的历史研究强调历时性,这个历时性过程可以看作是“时势造英雄”的循环往复,时势变坏——英雄出现——时势变好——英雄没落——时势变坏——英雄出现......这在福柯看来当然是没有意义的,甚至缘木求鱼。但若从偶然出现的英雄入手,发掘他们身上的时代气质、共同气质、相异气质,说不定还可有意外收获。

---------------------------------------
---------------------------------------
很快会有其他妹纸的读书报告新鲜出炉
书实在太大,不好添加成附件,小伙伴们先在网上搜吧,实在搜不到可以联系。

[ 本帖最后由 归有光 于 2013-10-9 19:40 编辑 ]

TOP

反正我崩溃了······

首先声明,看鄙人的读书报告是会吐血的~~~童鞋们请自觉做好预防措施••••••
导读1《浅论福柯》
福柯这个人:
学术背景:先后获得哲学、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的学位。(小伙伴儿们都惊呆了!)
一、文明与疯狂
他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理论架构;探讨语言、知识、历史三个范围;尼采式的权利在社会的运作过程。
P15:“当语言用于指正一项特定的事物时,一方面它似乎将其与别的事物之定义做了区别,但另一方面他所标明的意义却是语言本身层层牵延的结果。”
不知道我这么理解对不对:比如说“苹果”一词,一方面,人们把它叫做苹果是因为它不同于其他的水果:“梨”“香蕉”等等,另一方面,为什么不把苹果称作是“香蕉”呢,因为已经有水果叫做“香蕉”了•••但是,我觉得这是不是有些话颠过来倒过去的说的意味?
在《文明与疯狂》中,福柯对“疯狂”一词进行了梳理:
中古末期:人们将“疯人”看作是“上邀天眷”的人
古典主义时期: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病态”(表现:1656巴黎综合医院建立)
十九世纪:人们认为这不该被视为病态,要加以治疗(其实与产业革命,狱卒制度有关)
二十世纪:认为这是一种“精神失常”,要接受心理治疗(受到佛洛依德的影响)
但其实这不也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的吗?福柯不是反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吗?
《文明与疯狂》其中包含的深刻含义:
第一,社会规范着其成员;第二,话语暗含了权利施加与承受;第三,知识领域非连续;第四,理性通过与疯狂对立显示意义。
一方面,语言被压榨,另一方面,语言又统御着人类的思维。
二、事物的秩序?语言的秩序!
在《事物的类别》中福柯提出语言不能重现事物本体,不能分出秩序。他的人类学科即:生命、劳力、语言。由于时代对历史的重视,其被语言文献学、财富分配理论、生物学所代替。其中,译者用《堂吉诃德》举例,说明了文艺复兴末期的语言观就是“语言即事实”。但是,福柯的观点是语言并不能反映事实。“我们通常信以为真的一些事物定义,实际上都是经过语言扭曲后的幻想。P15”文字本身存在,语言本身就是有意欲的。
在探讨语言、人、宇宙秩序的关系时,福柯说:“人,就像画在海滨沙滩上的一张脸一样,终将为历史的浪潮所冲失。”译者也说:“人只是世界中一暂时的过客,人的观念只出现也仅属于一偶发的事件。”
我很同意这段话,看起来很文艺,小清新,但是细细体会却有些伤感,我们看似漫长的一生实际也就是白驹过隙,一闪而过。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当年还念着“我达达的马蹄声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还装忧郁,现在直接忧郁,都不用装••••••感叹五百遍,事实就是这样。季羡林先生遗言“人生没有意义”。算了算了,又伤感了,向来以晦涩难懂为能事之福柯,还挺文艺••••••
海顿•怀特将福柯的四大知识领域用几个词来表达:中世纪末——隐喻、十七、八世纪——转喻、十九世纪——提喻、二十世纪——反讽。
我真的没有理解是什么个意思???

从文章中看,福柯是一个要打破传统的人,他多次提到打破、分裂、毁灭•••这样的词汇,但是他个人就是一个矛盾的人,在考掘学后,他又提出宗谱学,他也在修正自己,文中说宗谱学就是对考掘学的修正和延伸,因为两者都否定传统,以求重新评估相关定义的关系。他一直在打破历史观念,从空间角度,从历史的间隙中寻找所谓的“客观描述”。比如,他提出考掘学的宗旨是:“要对四散分立于历史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制度、政教体系做最中立、客观的描述。”他提出的客观描述让我想到了户晓辉《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他提到民间文学的两个维度,其中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描述和体会这种接触对话。但是仅仅描述是不是有些消极???并且,“客观描述”谁又能达到???
其中各种定义,“话语”“声明”,是不是“声明”就是“话语”的实体???
文中说“考据学打着解构的旗号,但又怀抱胡塞尔式客我中立的现象学信心,尾随60年代风行的结构主义模式,却难掩其追寻意义所在的诠释学意图。”我觉得确实是这样!!!
我也觉得福柯就是一个“在结构中建构”的人,他否定了别人的建构,把别人的建构都拆解了,换上自己的建构,还声称自己的是最好的•••••这个••••••你懂得•••


后面还没有读到,各位见谅······

TOP

答楼上隐喻、转喻、提喻、反讽

首先,先解释一下这几个语言学的词汇
隐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转喻: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神话更倾向于转喻式的运作。
提喻:就是指代、借代;
反讽:一个词、一个时间、一个人与其获取意义与生存的上下文发生了不符、背离或冲突。

用这四种修辞,来对应福柯所说的四个时期,我用古典主义时期——转喻这个来说说我的理解:
书里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举了个《堂吉诃德》的例子,就是堂吉诃德所认为的“骑士”、“巨人”、“公主”神马的,实际是与原来这个词所指的实际东西背离的,他把“自己”、“风车”(好像是)、“喂猪的村姑”与上述三个词相联系,你在联系上面的转喻的含义看,就能理解了。他应该是指时代的一种话语情况吧。

好吧,我自己都觉得我不知所云。

TOP

福柯是一位后现代思想家,他与德里达、德勒兹、拉康、鲍德里亚、詹明信、鲍曼等人共同发起了后现代对现代的反动。与其他思想家相比,福柯理论的主线是比较一致的,这就是从具体可感的实践出发进行他所谓的“考古”。尽管他并不承认自己是一位结构主义者,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所暗含的理论脉络来看,还是具有一种结构主义的意味在里边,不管他是反结构主义还是后结构主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所提倡的“考古学”最根本的内容还在于找出话语实践当中的规则。对于福柯而言,话语并不是语言,而是言语背后所包含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指向言语符号与具体的实物之间的互动。那么,从《疯狂与文明》(1954)到《临床医学的诞生》,到《词与物》,再到《知识考古学》福柯坚持了什么,又舍弃了什么?在我看来,尽管这些著作所研究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理论脉络却是一致的,这就是对工具理性的反动,而他所坚持的则是具体的行为实践所具有的丰富性。他通过具体而感性的研究,例如对精神病人、疯人院、监狱等现代社会规训场所的考察,告诉我们知识是如何以一种不为人所觉察的方式成为大众的头上的镣铐的。在这种具体而微的权力控制中,人们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成为现性工具操控的羔羊。因此,他的研究对我们而言就是要如何在微观的实践中发现不为人所知的丰富性。

         福柯是一位聪明的思想家,他的聪明就在于抓住了当代社会的主要潮流,这种潮流就是对近代以来西方工业社会工具理性的反动。在当代个人的主体性越来越觉醒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告别那种欲图抓住社会的一角将其变为自己手中的一只小白兔的幻想,我们才不至于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不仅对于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诸学科是这样,对民俗学也是一样。好在民俗学从来没有认为社会是铁板一块,或者认为社会是如此简单划一,反之却以大量的田野实践向我们揭示了许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简单化做法,才导致了许多错误的行为。比如民间信仰,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终于通过田野实践向社会大众指明了民间的信仰世界并非是简单地可以归为封建迷信就可以解决的。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承认现代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之间的隔膜,我们永远会认为那些我们所不了解的东西是落后的,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福柯的著作虽然主要发表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但是他的思想仍然在当代十分热火,十分受到人们的追捧,之所以如此,不仅在于其理论中所包含的那种思想的厚度,更在于与我们当代社会的切合。在民俗学的学科史上,恰恰也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三大理论横行世界。三大理论虽然各有差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坚持田野,坚持从丰富而复杂的实践出发来把握民众真实的生活世界。可以说,这种思想倾向与福柯思想的真谛是一致的。而从福柯的具体研究而言,他的话语分析,他的知识考古学,作为一种方法论,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研究策略,确实是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的。

TOP

好高大上,膜拜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