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中有若干有关方言的项目,实在眼花不挑出来了。
另外,在政治学、管理学、新闻学、法学中也有一些跟我们也有关系。如新闻学中有:
87 |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方式研究 |
88 | 四川藏区大众传媒汉藏双语传播机制及其舆论引导研究 |
89 | 西藏地区文化传媒体系的构建与西藏对外传播研究 |
90 | 新疆锡伯族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介使用与社会认知研究 |
91 | 维吾尔族传播历史与现状研究 |
92 | 信息传播与维吾尔族文化的现代构建研究 |
法学中有:
54 | 藏民族民事习惯研究 |
55 | 海南少数民族传统习惯法研究 |
56 | 少数民族习惯法现代化研究 |
125 | 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
126 |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研究 |
272 | 民国时期四川基层民事审判中的法律、习惯与司法思维实证研究 |
再另外,我其实很想看看在自然科学基金中,有些学科跟我们有无交叉、如何交叉,那边的视角对我们或许也有很大的启发。
个人觉得:
如果以近10年(这个基金有10年了么?恕我懒得去查对了)或者近5年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在年份、学科、职称、论题(这个比较模糊,较难归类,部分原因在于论题归属大类就比较混乱)、经费额度、不同学校配套经费政策等等为观察坐标,做下统计和分析,应该是很有意思的。还有很重要的是,把申报时的申报指南也放入观察量中。看看官方的指南(意志)和学者的学术指向(旨趣)之间如何规训、归顺、妥协、平衡,学术利益(其实,学术利益可以带来很多后续的利益)和经济及其他利益之间的纠结。
就是不知道这样的研究应该算哪一类了,算学术史吗?貌似也不准确。
欢迎七嘴八舌,都来说说,研究这个玩意儿还能发现一些啥问题。不是想诱供各位的智慧来为己所用,是想发起个头脑风暴,看看目前最为学者们青睐、垂涎的国家社科基金这个玩意儿到底有什么价值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