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月末汇报] 11年12月:读《从明到清时间的重塑》

11年12月:读《从明到清时间的重塑》

近来念与时间研究相关的书籍,念想假如能够把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中与时间研究的文章念个七七八八,会是怎样?由此先献上历史学中的时间研究。
   
   
    《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一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从明到清时间的重塑》、下卷为《世界历史时间中清的形成》。《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两卷中的文章均来自1996年6月在印地安纳大学布鲁明顿校区召开的“世界史与中国史时段中的清代形成”会议。
    “此两卷本合集名为《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其目的在于,对于一个在整个东亚产生了迅速而后果重大之变化的时期,通过采取所谓事涉结构的(emic)(为主位研究)和不涉结构的(etic)(客位研究)观点,来满足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的需求:在17世纪和18世纪初发生了明朝的崩溃和清朝的建立与巩固等一系列事情的那个区域的核心,出现了崩解、变革和重建。”…“同时,随着对东亚范围内明清变迁的认识,目前的学术状况使我们有可能质疑构成和塑造17、18世纪世界历史话语中的世界概念的某些回顾性方式—比如说它是一个‘火药革命’的时代、一个民族国家萌发得时代,或一个‘早期现代’帝国的时代等观念。”【两卷本前言p1-2】
   《从明到清时间的重塑》“的核心前提在于,断裂的时代,即那些时间上断裂的时代,在最为迫切地利用那些材料的过程中最生动地揭示了它们的来源。”【上卷引论p3】并且,“本书中所揭示的所有关于时间的意识均重叠发生在东亚大陆,在同样一个空间范畴之内的动荡不安的年代中,这些意识实际上影响了所有其他方面的发展,从明朝摇摇欲坠到倾覆至清朝建立并得以巩固。”【上卷引论p9】
   《从明到清时间的重塑》的上卷引论中特别就时间分为“思考时间”、“明清易代时期时间的形状”进行了论述,在“思考时间”这一节中,司徒琳就人类学关于时间的研究进行了论述并由此提出历史学者对于时间研究应该具备的维度;而在“明清易代时期时间的形状”中作者则就本书“展示给读者一些各自波动的世界片,展示给读者这几种社会政治‘有机体’的世界片的重叠部分:女真人\manz**人、汉人、朝鲜人、蒙古人、甚至天主教徒”进行了说明。【上卷引论p27】
    《从明到清时间的重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不断变动的满汉历史意识”,第二部分为“民族征服与抵抗的时限性”,第三部分为“民间文化中的另样与历法时间的象征”。
     第一部分“不断变动的满汉历史意识”包括两篇文章,一篇为欧立德的《这将是谁人之天下?17世纪初满人对历史进程的描述》;一篇为戴福士的《走向另一个唐朝或周朝?顺治时期中原人的观点》
     在欧立德的《这将是谁人之天下?17世纪初满人对历史进程的描述》一文中,作者明确提出“本文并非历史的比较研究。其重点在于探讨当时满人对于这些相似性的认识以及manz**精英带到他们成为‘天下之主的宏图中的历史看法’。” 【p44】围绕这个重点,文章从“努尔哈赤引史论今”、“ 皇太极论德行”、“以金国历史为鉴”、“辽,金,元诸朝历史的满译”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此文所提出的问题之一是,概括明清易代时期时代特征是何等困难,尤其是概括生活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意识是何等的困难。难道这种方法对检验当时的演员们时间的立场没有用处吗?难道这种方法没有使我们更好地协调当代历史学家同17世纪中叶隔绝的巨大时空吗?根据本书所提供的证据,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看来是肯定的。此外,最近关于manz**国家崛起,并主宰东亚大部分地区的叙事强调清帝国对北部草原的传承。这似乎同当时manz**领袖们的看法如出一辙。”【p80】
     戴福士的《走向另一个唐朝或周朝?顺治时期中原人的观点》一开始就说明文章要避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范式”、“韦伯-帕尔森-邓小平”框架以及日本的“京都学派”这些范式和理论【p89-90】,并“致力于探讨在清统治中国之初,绝大多数中国人是如何思考自己在历史的地位的。”【p90】作者就中原人所持的三种立场进行了简单的概括,然后提出“着眼于唐宋时期的文化和唐周时期的历史,以此为出发点来观察早期的清朝。”文章就“清朝的兴起”、“占据中原”、“顺治朝(1644-1661)豫东北人的观点”、“明清易代二谜之解”、“周唐话语的涵义”五个部分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说明,最后作者得出了“同根据马克思、韦伯和其他范式进行研究的学者们所设想和主张的全然不同,在清朝初年,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识不可能使之有所准备,来应付西方开始建构、后来企图强加于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体系。相反,中国于17世纪和18世纪努力在新形势下复制周唐经验,从而产生了一个为亚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和欧美所崇拜的政治形态。”【p122】
    第一部分的两篇文章的行文有着浓郁的比较史学味道,有必要指出的就是,两篇文章在视野以及方法上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因为两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思考如何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当时的人们是兼具怎样的历史观念的,这样的观念对于当下的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启发呢!同时,也有必要对两位学者的分析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因为,就文本的使用上,文本的使用是否就贴近了当时人们的心态呢,这是我们应该持小心谨慎的地方之处,甚至,我们还要反问的就是,这些文本的使用仅仅就是作者的主观体现呢?也就是说,这是材料下的自然观点的浮现还是观点之下的材料运用呢?!
     第二部分“民族征服与抵抗的时限性”中的两篇文章为金载炫的《与中国时间斗争、时空的国族化:李朝后期的记时》和约翰•艾尔沃斯克格的《蒙古的时间进入了清的时间》
     金载炫的《与中国时间斗争、时空的国族化:李朝后期的记时》一文探讨了“朝鲜的记时手段以及这一手段在朝鲜寻求新身份过程中的意义。以中国为中心的实际秩序是一个存在于时间和地理空间中的政治文化体系。”【p143】在探讨中文章“主要探讨在话语构成中所存在的两个基点,一个是对明朝皇帝的祭拜仪式。另一个话语基点是对中国年号的使用及其意义。”【p143-144】
     在“明朝和朝贡体系”中,作者明确提出了朝鲜于650年接受了中国皇帝的年号制度,标志着他它接受了 中国所主宰的计时体系,进入了中华帝国的辖区。年号制度的接受意味着朝鲜于明朝之间的“称臣纳贡关系的仪式有了自己的语言:睦邻友好,世界秩序” 【p148】
     在“历史化过去和对历史的擅用”中,作者就明朝皇帝的祭拜仪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祭祀的礼仪规范要求英祖按年代顺序对三个皇帝跪拜,这种仪式似乎完全肯定了朝鲜的继承地位。虽然主要是在精神上、而非民群意义上继承明朝,至少在礼仪上这一点上颇为含混不明。”
“记录时间的政治”中就朝鲜皇帝的年号以及庙号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隐含其中的内在意义,即是“建构一个同中国分立的非中国时间和文化世界。”【p163】
而在最后的“总结性评论”中,作者指出“记时就变成了表达政治意识和历史含义的场所,似乎也成了性别的标志。”的同时也表明“甲子记时和民族化的现在时间被独立使用时,他们各自似乎都标志着一种力图寻求替换物的隐而不现的话语。”【p168】
    约翰•艾尔沃斯克格的《蒙古的时间进入了清的时间》文章表达了对“在明清两个体系交替的过程,王朝时间被搁置,争论不休,这到底发生了什么?根据金载炫有关朝鲜使用礼仪和记时制度抵制清朝的文章,清朝体系遇到了挑战。”所以作者以蒙古为个案来探讨“对清朝形成时期争论场景的片断加以阐述—在此片断中,时间成为争斗的手段—我们能够使清朝及其叙事希望忘记的时间重现眼前。”
“一个国家,两种时间”的种种论述是围绕着“清帝国对时间的控制对蒙古人有多大影响?换言之,蒙古人是否生活在清朝的时间之中?”
     “时间中的蒙古以及历法的记载”展示了在清以前蒙古自己的历法记录指出蒙古挑战了清朝所代表的时间意识,及其所包含的、对蒙古人身份认同的边缘化意义。【p204】
      最后作者就此指出礼仪、叙述、历史和时间永远同个人以及集体身份认同休戚相关;在这一联系中,他们不仅是权力的工具,而且也是抵制他人的边缘化表述的工具。如此一来,在清朝叙述的范围之内,蒙古人继续通过时间话语坚持自己的身份认同。【p210】
    第二部分的两篇文章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时间,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个案,但两篇文章的指向却是很一致的,也就是当有明朝过渡到清朝的时候,朝鲜与蒙古的反应是暧昧的,这样的反应折射出他们背后的心态,而文章也很好的就此作出了分析。
    第三部分“民间文化中的另样与历法时间的象征”的所收录的文章为梅欧金的《“天实主义在福建”:在两个世界、两种时间之间》和赵世瑜与杜正贞的《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
    梅欧金的《“天实主义在福建”:在两个世界、两种时间之间》主要是考察一个由男修士们传福音的社区中,天主教的宗教虔修图景【p278】。就文章而言,作者从比较大的角度对两种时间进行比较以及两种时间是如何在人们的实践当中取得平衡的进行了论述,很给人启示,但笔者认为,就作者的言路,我们应该可以做得更精细,从而表明这样的平衡是如何与地方社会、国家影响下实现的。当然,这样的想法已经是现在的言路,而在10年前,作者的言路确实是相当不错的,到现在依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赵世瑜与杜正贞的《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一文从太阳生日的相关传说、习俗、东南沿海的地方话语进行了论述,由此引出隐藏在太阳生日背后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指明了明清之际历史撰写的一个基本点,以太阳生日为例,它是对应着两只不同的话语。
    第一次看见此文是在《狂欢与日常》这本书上,历史与田野之间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发,赵世瑜老师在这本上给我们总结了他的一些看法,后来陈春声老师在他的那篇《走向历史现场》是鲜明地表明了他们的立场,而今天,历史人类学已为我们耳熟能详,虽然赵世瑜老师他们也仅仅表明历史人类学只是一个名称,但不可否认的就是历史人类学对我们这些年青学子而言,影响巨大,不单单是历史人类学的方法,也来自于一种看问题的视野和思考问题的想法。


[ 本帖最后由 耿羽 于 2012-1-14 09:21 编辑 ]
流光不觉,青春荏苒,理想尚能饭否!?

TOP

本月正在念的相关书籍: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
         《中国方术续考》
    黄一农《社会天文史十讲》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小岛毅 沟口雄三《中国的思维世界 》
    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
流光不觉,青春荏苒,理想尚能饭否!?

TOP

钟兄一如既往地勤奋,先赞一个!

时间的研究以前未曾涉猎,看了钟兄写的也很受教!

时间的研究有没有更为哲学或抽象的讨论呢?如海德格尔。关于时间这种哲学主题,经验类的是否多在于描述表层现象而少回答内在原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