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牵牛织女传说的研究
──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研究为中心
毕雪飞
在西学东渐的良好社会背景和民俗学神话学展开的学科背景下,日本七夕传说研究得以正式而全面的展开。其研究从1900年高木敏雄的《羽衣传说研究》开始算起,至今已跨越了110年的历史。在这百年之中,日本七夕传说研究从多方面展开,从多个视角入手,可谓别开生面,成果丰硕。自高木敏雄的神话学研究发轫开始,受到了诸多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文学家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讨论热烈,学者们从历史学、民俗学、神话学、社会学、文学、人类学等各个角度展开论述,研究层出不穷,成果卓著。其中,中国牵牛织女传说研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文献研究为中心正式全面展开,研究者主要有:新城新藏、白鸟库吉、山本一清、出石诚彦。特别是出石诚彦的研究,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从研究态度、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等各方面激励着后继研究者。知微见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牵牛织女传说的文献研究,从一个侧面勾勒出了日本民间传承文艺研究历程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研究特色。
彝族史诗《梅葛》的民俗文化场研究
陈永香
摘 要:彝族史诗《梅葛》是纪实性的创世史诗,是彝族毕摩口传的经典。它的展演和传承都与其特定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作为口传的纪事性创世史诗,它的活态性就表现在它始终与当地彝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粘连在一起。一方面,它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的把彝族人民的知识经验累积其中,同时,又在各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场合来反复演述,以其神圣的权威性来强化习俗的轨范性,从而使维护族群共同的权益,使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彝族史诗《梅葛》流传地区,无论其生产生活民俗还是岁时节日及民间信仰,都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的氛围,都是《梅葛》不同内容的民俗文化场。
关键词:《梅葛》 民俗文化场 生产民俗 生活民俗 演唱习俗
论袁珂的广义神话论
陈金文
内容摘要:袁珂广义神话论的提出,明显受到情感和政治方面因素的影响,缺乏充分而严谨的理性思考与逻辑论证;同时,袁珂提出广义神话论不是从我国神话的客观现实及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出于民族主义情绪,其目的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方向。总起来说,袁珂广义神话观的提出既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对神话研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至此,我们说:广义神话论可以休矣!
关键词:广义神话;狭义神话;理论基础;实际意义
论民间叙事的多样性
──以山东寒亭寒浞信仰与口头叙事为例
(刁统菊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左传》对寒浞事迹的完整记载是历代文献引用的依据,但“寒浞”落实在山东寒亭,却呈现出和正统传承完全不同的面貌。文章依据地方性知识系统来看寒浞是如何走进了寒亭百姓的口头叙事乃至日常生活,展示一个历史人物落实在一个地理区域里获得的多种形象印记,讨论寒浞传说的地方叙事之多样性及其原因。与历史文献给予我们的“寒浞”相比,其在民间的传承更具多样性,既有较为丰富的民间信仰传承,又有储量可观的口传故事,这与当地政府欲以之为基础资源进行产业开发不无关联。而这些口传故事之所以在不同村落主题多样、形态不一,主要与各区域是否处在政治中心、是否具有早期信仰历史、是否具有相应的人文景观有关。民间叙事的多样化过程,是一个既附加官方价值观同时也保留民间个性的过程。
【关键词】民间叙事;寒浞;民间信仰;寒亭
浅谈中外神话中的蛇
赵熙
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而在这些神话中,经常可以看到蛇的身影。它有时候以造物者救世者的身份出现;有时候它又化身为同人类作对的邪恶的魔鬼。各民族神话由于文化不同,思想观念也有所差异,因此其神话内容都是不同的。也正因为如此,神话也是各民族最早,最宝贵的文化结晶。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不高,认识世界的能力不足,很多自然现象和事物都是不能理解的。在灵魂崇拜和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原始社会的人们把这些事物神秘化,超人化,就形成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而蛇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本文作者借助古文献和前辈学者们的研究材料,通过对中国和外国神话中的蛇意象进行了有限的探讨。
关键词:蛇崇拜,神话,神话意象,图腾崇拜,生殖崇拜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讲述历史与现状探析
詹娜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
[内容提要]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自其产生之时起,即以其语言的生动性、传承的活态性、内容的丰富性、内涵的深刻性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并展示出特定历史发展时期辽宁满族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从20世纪初期至80年代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活动,历经讲述活动的“高峰期”、“低谷期”又重回高峰期的曲线发展经历,辽宁满族民间故事一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如今,受故事传承人、故事听众及传承场域等因素变化的影响,辽宁满族故事传承链条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尽管如此,由于故事讲述传统的动力、故事传承人、民众讲述与倾听者的心理需求等要素的存在,民间故事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依然保留着一定的温度。只有将百姓与故事间的隔离带拆除,民间故事才能真正回归百姓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 讲述活动 传承
口传史诗研究的新趋向
尹虎彬
在全球化背景下,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正在突破东西方文明的藩篱。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古典诗学的史诗范例和诗学范式,正在由主流话语变为一家之言。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对口头传统的发掘,以及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地重新发现的口传史诗,都促使人们以文化多样性的观念改变以往对史诗和史诗传统的认识。世界性的、区域的和地方的传统话语,正在以不同的层面重构关于史诗的观念和研究范式。
“回到现场”:俗文学研究的民俗学趋向
──以北京评书为参照对象
杨旭东
[摘要] 按照目前学界对俗文学的划分,俗文学范畴内事实上只剩下了民间说唱。传统上,对俗文学(民间说唱)的研究较少,以文本研究为主,虽然保存了大量文本,但本质上忽略了民间说唱的表演性特征,扼杀了民间说唱文本的鲜活性,也造成了其不完整性。民间说唱文本的形成实际上是艺人和观众在现场共同完成。因此,“回到现场”,对俗文学(民间说唱)的表演性和民俗性进行研究日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向。
[关键词] 俗文学 民间说唱 现场 民俗学
民众口头创作与族群文化品性
──壮族民间文学的文化透视研究
杨树喆
与世界许多无文字民族一样,壮族的文学长期以来都是以口头创作和传承的民间文学为主体的。国内外对壮族民间文学的研究现状,举其要者有两个方面……
盘古地图、比较及其价值
徐华龙
盘古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物,盘古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全国各地有不少盘古遗迹和传说。盘古及盘古庙的传说与故事一直延续到今天,老幼皆知。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中口头创作,盘古神话非常之多而且流传久远,在中国盘古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盘古文化的地图。
经验诉求与精神满足:日常交往中故事讲述事件发生的民族志
──以辽西地区烟台营子村王铁龙故事讲述事件为例
摘要:在烟台营子村的村落生活常景中,王铁龙的个人生活史与村落中“求学热潮”的特定情境结合,确立了其故事讲述的权威地位;日常交往中听众的生活经验诉求促成了王铁龙一系列寓事说理故事讲述事件的发生。在具体的民间叙事实践活动中,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因素是促成某一个故事讲述事件发生的直接动因。
劳作之诗 爱情之章
──谈合肥民谣里的女性形象
王贤友
摘要:民谣往往是直面生活现实的,也直击着人类内心的情感世界。从中可以感知女性在历代社会中的生存状况,感受女性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她像一股从田野吹来的风,清新,朴素,充满泥土的芬芳。
关键词:民谣 女性 心理 社会背景
中国百年故事学简历
万建中
[摘要]中国古典学术全然拒绝了故事学。到了“五四”运动前后,在眼光向下社会思潮的感召下,高雅的学术下嫁到民间,学者们纷纷关注民间故事和故事的讲述活动,故事学应运而生。20世纪的中国故事学无论运用何种范式,达到何种学术宗旨,依然都是围绕民间故事本身存在的重大主题展开:为什么要讲故事?故事如何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
[关键词] 民间故事;故事学;研究;学术史
论表演媒介中的《白蛇传》故事空间
孙正国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摘 要:表演媒介对《白蛇传》的演绎,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也有较为独立的表达系统,在塑造故事空间这一方面,将语言想象中的空间具象化,而且在导演与演员的创造性发挥方面也给定了故事空间的具体性与地域文化的个性,从而为《白蛇传》的广泛传播与深刻变革提供了媒介可能性。
关键词:表演媒介;《白蛇传》;故事空间
中国民间故事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1978-2008年)
漆凌云
内容摘要:本文搜检出1978-2008年的中国民间故事论文1561篇,采用文献计量法从民间故事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民间故事论文的选题分布、队伍建设及报刊布局四方面分析近三十年的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状况。结果显示中国民间故事研究论文数量总体呈现不断增多的演进轨迹,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度逐步加强,已经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故事学人才队伍,民间故事论文的专业发表园地逐步减少,在学界有影响力的刊物发文数不多。
关键词:民间故事研究 文献计量 综述
“东海孝妇”故事功能的演变
──兼论海州孝妇故事的“慈孝”主题
李传江
【内容摘要】从先秦时期“庶女叫天”到关汉卿《窦娥冤》,其间不断为其它地区的孝妇故事吸纳改编,形成了颇具各地方特色的孝妇故事。就孝妇故事的基本情节而言,其基本的悲剧结局未变:孝妇被诬杀,天地发生变异,但故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主题功能却发生了三次转变:《淮南子》重在表现灾异的发生;《说苑》、《汉书》强调祈雨功能;《搜神记》开始趋向誓言的应验,《孝子传》应验故事定型。后世的孝妇主题基本围绕应验来展开。但无论是齐地的“庶女”、郯城的“孝妇”,还是楚州的“窦娥”、海州的孝妇窦娥,其故事发生的地缘多是以海州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并且海州孝妇故事保留了祈雨功能,突出“孝妇”的同时不忘“慈姑”形象,地方色彩浓厚,对研究海州民俗文化较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东海孝妇;功能演变;海州中心;慈孝主题
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柯 杨
我国大西北各族人民所创造、享用和长期传承的杰出民歌--花儿,已于2009年9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得以通过,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既是花儿文化圈各族人民的荣耀,也意味着甘、青、宁、新四省区的民间歌手、专家学者和各级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都要承担起传承和保护的责任。如同其它世界文化遗产一样,入选名录,只是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保护还在于每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必须克服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片面倾向,尤其要反对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的错误倾向,把花儿的保护措施落在实处。
论满族说部的生成与播衍
江 帆
[摘 要] 满族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以口述形式承传的一种族群记忆,其内容的建构与播衍蕴含着丰富的族群历史与文化变迁的细节与质素,不仅是满族及其先民对其所直观感知的族群历史以及生活世界的一种构形,也是满族根性文化的重要遗存,体现着雄阔遒劲的“史书”、“史笔”风格与蛮荒古朴的叙事特色。满族说部在传承与播衍方面具有封闭与单一的特点,但也与其它类口头文学一样,受社会发展变化及传承人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异。
[关键词] 满族说部 生成 播衍
傅芸子先生与俗文学研究
关家铮 车振华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傅芸子先生在中国俗文学方面的贡献研究十分不够,对他在中国俗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认识不够,本文是首次将傅芸子先生,在中国俗文学研究中所做贡献进行全面介绍和论述,并将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加以整理。对于傅芸子先生在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旨为俗文学研究者及俗文学研究学术史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傅芸子、俗文学、俗曲、 敦煌俗文学
中国雷神神格探析
(高健 云南大学 )
摘要:雷神是一世界性的神话人物,许多民族中雷神完全就是位至上神。汉以后,中国文献关于雷神的记载渐多,但大多叙述其降雨与惩罚的职能,雷神的一些神格在后世被遮蔽和遗忘了。当回到失落已久的历史语境中,探析雷神神话的深层结构,会发现中国的雷神曾经也是位地位极高的神祇。首先,在一些宇宙起源神话中,雷神充当了凿开宇宙之卵的角色,视觉上,闪电犹如凿开了阴沉的天空。听觉上,雷神与鼓联系密切,而鼓在中国的传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次,雷神生育了万物,雷神曾经以女性神的身份出现过,其具有大母神般的特征,即特别能够生育繁殖,在一些人类起源或族源神话中,雷神被人们奉为始祖神,此外,由于雷神总是在万物苏生的春季出现,这种季节物候的符号指示功能再加上雷神总伴随着降雨,又让其成为丰收神;最后,雷神发起了毁灭性的洪水,但雷神并非如洪水神话文本边面所描述的是一个小心眼的复仇者,因为洪水神话体现了先民们循环论的历史观,所以雷神在洪水神话中是要再创世、再造人。
关键词:雷神;神格;凿开宇宙之卵;生育万物;洪水神话
从“类型”到“类型的互文性”
王杰文
[王杰文,(1975-),男,汉族,山西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博士。100024]
摘要:“类型”是民俗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围绕着“类型”的争论贯穿于整体个民俗学的历史当中。从静态的“类型”研究转向动态的“类型的互文性”研究,不仅是新世纪国际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也是民俗学与文学、历史学、语言人类学等学科建立对话关系的新基础。
关键词:类型;理想类型;分析的种类;民族的类型;类型的互文性
例戏《天官赐福》的源流与演变
李跃忠
(湖南科技大学)
摘 要:天官信仰虽然早在汉代就出现了,但其形象出现在戏曲舞台上却到了明代中后期,而把“天官赐福”信仰敷衍成一部单独的戏剧上演更是到了晚明时期。“天官赐福”作为一个深受俗民喜爱的母题,在清代被敷衍成了戏曲中演出最为普遍的一本例戏。目前所见最早的演绎“天官赐福”这一母题的例戏剧本是清代后期之昆曲《赐福》一剧。这是由清宫廷开场承应戏《永庆遐龄》改编而来。作为一个颇受民众喜欢的母题,许多剧种都能搬演《天官赐福》。《天官赐福》的演变情况极为复杂,大致可归为两大体系:一是在唱词念白、演出程式等方面均只有细微差异的昆曲体系,一是各方面均有重大差异仅保留“天官赐福”这一母题的地方戏传播体系。
关键词:例戏;《天官赐福》;“天官赐福”母题;《永庆遐龄》;源流与演变
地方传统民俗文艺的衰微初探
──以信阳民歌为例
周波
(辽宁大学)
摘 要: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色鲜明的信阳民歌。信阳民歌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具有娱乐功能、心理补偿功能、礼仪功能。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阳民歌渐趋衰落,后继无人。在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立足于民俗学学科,加强对包括信阳民歌在内的地方传统民俗文艺的调查与研究,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关键词:信阳民歌;民俗文艺;全球化;民俗学
客家民间文学研究现状与后续发展论
钟俊昆
(赣南师范学院)
摘 要:近代以来,学界已开展了一系列的客家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客家民间文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客家民间文学的研究者仍然不多,研究成果也不够厚实,并且客家文学研究的关注点主要还是在客家作家文学,相对忽视了客家民间文学。今后的客家民间文学的研究应积极整合研究队伍,拓展客家民间文学研究空间,以求促使客家民间文学学术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关键词:客家;民间文学;学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