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华简”来历不明 很有可能改写中国上古史

“清华简”来历不明 很有可能改写中国上古史

“清华简”来历不明 很有可能改写中国上古史

发布时间:2009-10-27 10:00 来源: 人民网


       编者按:去年7月,一批竹简通过校友捐赠流回清华大学,根据考古界惯例被称为“清华简”。经鉴定,这批共2388枚的竹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初步研究显示记载着失传2000多年的《尚书》、周武王乐诗等,据称全部解读完成后有可能改写中国上古史。昨晚,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讲述“清华简”的来龙去脉。
       接收“清华简”——
      “我永世不忘的一天”
      “2008年7月15日是我永世不忘的一天。”据李学勤介绍,当天装载着竹简的塑料箱通过海关抵达清华大学,一开箱大家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在流转海外的过程中,持有者大概为了卖个好点的价钱,用竹片把竹简托起来,但是他们用的竹片没有经过消毒处理,搞得竹简上全是霉点。”清华师生用最小最软的画笔洗掉霉点,把竹简泡入无菌水里。由于最长的竹简有48厘米,中心还定制了70个盘子来存放竹简。
        清洗过后,研究人员将泡在水里的竹简拍照用于研究。“我们把数码照片放在投影上,一条条地读。但是不能久看,第一是费眼,第二是这东西太好了,看了容易心情激动,所以每天只看半天。”李学勤讲得很风趣,“连看了3个月才粗读了一遍。”
        学者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这批竹简时代清楚,成于战国中晚期,碳14测定结论是公元前305±30年;第二,这批简的性质是书籍,主要的记载属于经部,还有诗、书、礼、乐的内容。
  释读“清华简”——
       部分记载可能会与“曾国”有关
     “清华简”中整理出来的第一篇简书《保训》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即后来的周武王)发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另一篇周武王时的乐诗记载着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
       最为激动人心的发现是失传2000多年的《尚书》重新面世。《尚书》是夏商周三代各种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据说孔子时代有一百篇之多,后由于秦始皇焚书大部被毁,汉朝初年只有29篇通过学者的背诵默写流传下来。在“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以前的写本,有些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竹简文句与其多有差异,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它们对于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义难于估计。
       李学勤还讲到,其中近150支竹简是一部编年史书,记载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早期的历史事件,填补了这方面史料的空白,其中有些记载很可能会与湖北“曾国”(曾侯乙编钟即来自曾国国君墓)有关。

       定位“清华简”——
       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财富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清华简”学术价值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可以改写中国上古史。昨天学生们问起了这个问题。
       目前存世的文献竹简主要有3批,即1993年在郭店楚墓出土的“郭店简”和抢救回归的竹书“上博简”,还有就是“清华简”。李学勤表示,“郭店简”(出土自湖北荆门市郭店)以及“上博简”,以儒家和道家典籍为主,包括《老子》三篇等,在文化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与上述两批简不同,“清华简”所载内容属于学术思想的并不多,其中有一段像是孔子说的话,但还不能确定,“清华简”大量内容是反映上古史的,将为了解中华早期文明提供大量资料。
      “清华简”部分研究成果公布后,部分学者曾对解读成果和竹简价值提出质疑,此前有媒体曾报道称“记者采访过程中多次遇到专家拒绝就‘清华简’发表看法的情况。‘清华简’仿佛笼罩着一层迷雾”。
       对于“清华简”的价值,李学勤坚信不疑,他表示,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与解读,就是对该文明留下的经典进行传承和再发现,近年国学的大热,缘于全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需要,“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整理一套经典的东西。清华大学的校领导一再表示,‘清华简’并不是清华所有,它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财富,我们将尽快出版整理研究报告,把资料提供给学界共同研究。”
      “清华简”来自校友“匿名捐赠”?
       李学勤披露信息令竹简来历更加神秘
       根据此前媒体广泛报道,“清华简”系“清华校友赵伟国境外拍得后捐赠”,但李学勤教授昨天的说法却有所不同,给“清华简”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
       李学勤介绍说:“我们最早收到关于这批竹简的消息是在2006年底,消息说竹简当时已经流失海外,曾有学者看到过关于这批简的一点点材料,但消息被湮没在一堆伪消息中,并没有引起重视。当时看到的材料太少,学界很难判断这批简的真伪,也很难追溯它们的来源。
      “持有这批简的人也不敢公开兜售。后来我们的一位校友得到了这批文物,并请专家到香港看了一部分标本。经过专家判断,竹简具有收藏价值,这位校友就把竹简捐赠给了母校。“按照这位校友的意愿,他是匿名捐赠的。2008年7月15日,这批竹简进入海关,送到了清华大学。”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今年5月李学勤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作了类似表述:“竹简来自境外,具体来自谁或哪个单位尚不清楚,也不知道这批竹简是怎么流失到国外去的,可以透露的是,捐赠人是一位清华大学的校友。”
      记者查阅了2008年10月清华宣布收藏这批竹简时各大媒体的报道,清华大学当时的说法全部是“校友赵伟国境外拍得后捐赠”。清华大学刘国忠教授也曾向媒体介绍:“2008年7月15日,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成功拍下竹简,将其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
       此前清华大学介绍“清华简”时对“校友赵伟国”都是一笔带过,如2008年11月《北京青年报》报道就称:“清华大学没有对外透露‘清华简’的流散过程、购买价格以及捐赠者赵伟国的一些情况。”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媒体报道经常提及的“清华校友赵伟国”系民营企业“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对清华“累计捐赠约5000万元”,2009年6月出任清华著名校办企业紫光集团总裁,拉开了持续至今的“紫光重组”的大幕。

TOP

真要改写,那就太震惊了。

TOP